來源:學習時報
做點輕松的工作,甚至不工作,就可以享受到各種保障,冬天可以去滑雪,夏天可以去海邊曬太陽,而且這樣的日子是普遍的,人人可以享有的,是不是很惬意?這當然令人向往。還記得前些年,很多人羨慕北歐國家的日子,認為那才是我們的方向和目标,幻想有朝一日國家能夠包攬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就像有些學者所說的,社會福利覆寫每一個公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近來強調共同富裕,有些人又陷入了這樣的迷思,某些不适當的情緒湧上心頭,以為高福利、全福利的時代就要到了,好在權威部門和有識之士果斷發聲:共同富裕需防落入“福利主義”陷阱。
共同富裕—福利—福利主義—福利主義陷阱。你看,從共同富裕到“福利主義”陷阱也就一兩步之距,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它們是近鄰,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個近鄰的關系如果處理不好,掉入陷阱就有可能。
“福利”這個詞還是很有魅力的,也是很有想象力的,按一般人的了解,就是利益、待遇和保障。而福利主義就顯得很有學問了,已經上升到政策、制度和學說理論的層面了。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它産生的時間也比較早,大概在19世紀末期就開始流行,它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學說體系,但本質上是為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所進行的局部改良。從一些公認的福利國家的實踐來看,的确帶來了一些好處,比如,比較普遍地提高了居民生活水準,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兩極分化,緩和了社會沖突。但是它的副作用可不容小視,第一,會使人過度依賴福利而變得懶惰、懈怠,不願意工作,不願意奮鬥,逐漸失去進取心和創造力;第二,大規模的、持續性的福利開支會增加政府負擔,使國家不堪重負,而增加稅收又會增加企業和個人負擔,形成非良性循環,進而給經濟運作帶來破壞;第三,福利制度一旦形成群眾依賴,在政府經濟困難時,縮減福利往往會引發社會動蕩;第四,如果政府為了維持福利進行不斷舉債,那麼債務危機就已經迫在眼前了,政府破産就會成為現實,曾經的希臘就是明顯的例子;第五,一些西方國家政黨在競選時,為了讨好選民、拉攏選票,大開口頭支票,不顧實際地承諾福利隻增不減,實際上是對國家和人民的不負責任,展現了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僞;第六,個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旦發生債務危機,便利用霸道手段千方百計轉嫁危機,割全世界人民的韭菜……
福利主義的這些負面作用形成了“福利主義”陷阱,但福利主義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礎,緻使一些人在走向陷阱的時候還趾高氣揚。在我國,福利政策、福利制度乃至福利國家,一直為一些人所倡導和向往,是以在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過程中,講清楚二者的根本差別,講清楚福利主義的危害,十分必要。
我們是共産黨上司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所講的共同富裕有自己的特定内涵,就是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互相幫助,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作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樣一個表述與福利主義有本質不同,特别是我們強調,要通過辛勤勞動和共同奮鬥來實作共同富裕、共同享有,強調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強調共同富裕是包括精神富裕在内的全面的富裕,強調政府不會大包大攬,強調要防止出現“養懶漢”“等靠要”等現象,等等,無一不是在和福利主義劃清界限。是以,雖然是近鄰,但絕對是近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