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則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後被李隆基所殺

上官婉兒是個備受争議的人物,贊其者認為她詩歌才華橫溢,且能遊刃于官場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貶其者,認為她奉承權貴、淫亂宮闱,并操縱政治,控制朝綱,有獻媚浮誇之風。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則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後被李隆基所殺

茹萍版上官婉兒

今天,我們就從正史(《新唐書》《舊唐書》)中了解一下這個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祖籍隴西上邽(今天甘肅天水市),她的爺爺上官儀在李治初期是國務院副總理(西台侍郎),後因替高宗李治起草廢除武則天的诏書,被武則天所殺,其子上官廷芝,也就是上官婉兒的父親也一同被殺。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被貶為奴隸,在掖廷(宮女居住和犯罪家屬婦女居住的地方)進行勞動改造。在掖廷為奴期間,在其母的精心培養下,上官婉兒不僅美麗聰慧,還能熟讀詩書,寫的一筆好文章。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則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後被李隆基所殺

十四歲時,武則天将上官婉兒召進宮中,讓其寫文章,上官婉兒提筆就寫,一蹴而就,如同提前構思好的一樣。武後被其才華所打動,立即免掉了其奴婢的身份,還讓其在朝廷任職。自通天(武後年号)以來,上官婉兒在朝廷内一直負責各種诏書的撰寫。後來上官婉兒因為違背武則天的旨意,本應處死,武後覺得其有才,殺了可惜,僅僅是給其臉上刺了字,還允許她參與國家大事。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則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後被李隆基所殺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退位,中宗李顯再次登上皇位。李顯對上官婉兒很是信任,又令上官婉兒專掌起草诏令,并拜為昭容。之後,上官婉兒與武三思搞婚外情,在撰寫诏書時有意推崇武氏家族,抑制、打擊李唐皇室,李顯第三子節愍太子李重俊對此憤憤不平。後來節愍太子舉兵,敲肅章門大門讓上官婉兒出來,上官婉兒見形勢不妙,就用狠話刺激中宗李顯和韋皇後,說:“我要是死了,下個死的就是皇後、皇上,總之大家都得死!”李顯和韋皇後一時大怒,令右羽林将軍劉景仁率屯兵太極殿前,閉門自守。一直到李重俊兵敗被殺。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則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後被李隆基所殺

阿嬌版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喜歡作詩,她的詩在唐朝名氣不小,她曾經建議中宗李顯擴大國家文學院,廣召當朝詞學之臣入選。吟詩作賦多次賜宴賞酒,和群臣一起吟詩作樂,上官婉兒還時常替李顯、韋皇後等人同時作詩,寫出來的詩不僅新奇,而且辭藻華麗,詩句優美。上官婉兒不僅喜歡寫詩,還喜歡評詩,她對群臣的作品進行評定,對好的作品賜給金爵,而整個朝廷也是以興起了作詩的風氣。當時作詩的人,雖然有歌功頌德、浮誇之風,但是也不乏有好作品,這也算是上官婉兒的功勞。

那個時候,宮内的進出管理比較寬松,上官婉兒和他寵信的人在外邊都有房子,朝廷大部分人都知道上官婉兒在外邊亂搞男女關系,但是都假裝不知。有些動了歪門邪念的人就等候在其家門口,借機抹油套近乎,以求得一官半職。崔湜(shí )就是因為和上官婉兒私通,才被引薦參與國家政事。崔湜後來建設商山的道路,工程還未到一半,上官婉兒就以前的制度,為崔湜虛列功勞并獎賞。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則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後被李隆基所殺

早些時候,上官婉兒母親鄭氏剛剛懷孕,夢見一個巨人給她一杆大稱,并說:“拿着這個稱可以稱量天下。”後來上官婉兒滿月,鄭氏開玩笑地說:“稱量天下的人難道是你?”,上官婉兒随口答應,後來上官婉兒身處顯位,掌管國家重要事務,與此夢所說相符。起初,上官婉兒姨媽的兒子王昱為拾遺,告誡鄭氏:“皇上以前被武後囚禁在房陵,武家獨掌大權志氣高揚,結果沒過多久,唐室得以中興,這是什麼?這就是天命所在,不能存在僥幸心理。武三思雖然短暫得勢,但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必敗無疑,今天皇上十分信任昭容,而昭容卻和武三思混在一起,這樣會有滅族之險呀!”鄭氏聽後很害怕,就責備上官婉兒,上官婉兒不以為然。後來節愍太子誅殺武三思,果然要殺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才知道母親所說為真。

景龍四年,也就是公元710年,李顯駕崩,朝政大權盡落韋後之手。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為了平衡各方權利,起草了一份遺诏,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輔政,韋皇後為皇太後攝政。而韋皇後卻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結果,沒等動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便發動了唐隆政變,以禁軍官兵攻入宮中,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及所有韋後一黨。上官婉兒拿出李顯遺诏草稿給劉幽,劉幽求拿着遺诏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不許,斬上官婉兒于旗下。到了開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兒的詩作收集起來,編成文集20卷。但可惜的是,此詩集已經失傳,《全唐詩》收上官婉兒32首詩。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應制》

唐·上官昭容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讵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将李,相亂欲何如。

《彩書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裡馀。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别意,惟怅久離居。

《駕幸三會寺應制》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故台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駐跸懷千古,開襟望九州。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太平詞藻盛,長願紀鴻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