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则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后被李隆基所杀

上官婉儿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赞其者认为她诗歌才华横溢,且能游刃于官场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贬其者,认为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有献媚浮夸之风。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则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后被李隆基所杀

茹萍版上官婉儿

今天,我们就从正史(《新唐书》《旧唐书》)中了解一下这个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祖籍陇西上邽(今天甘肃天水市),她的爷爷上官仪在李治初期是国务院副总理(西台侍郎),后因替高宗李治起草废除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所杀,其子上官廷芝,也就是上官婉儿的父亲也一同被杀。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贬为奴隶,在掖廷(宫女居住和犯罪家属妇女居住的地方)进行劳动改造。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不仅美丽聪慧,还能熟读诗书,写的一笔好文章。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则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后被李隆基所杀

十四岁时,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召进宫中,让其写文章,上官婉儿提笔就写,一蹴而就,如同提前构思好的一样。武后被其才华所打动,立即免掉了其奴婢的身份,还让其在朝廷任职。自通天(武后年号)以来,上官婉儿在朝廷内一直负责各种诏书的撰写。后来上官婉儿因为违背武则天的旨意,本应处死,武后觉得其有才,杀了可惜,仅仅是给其脸上刺了字,还允许她参与国家大事。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则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后被李隆基所杀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退位,中宗李显再次登上皇位。李显对上官婉儿很是信任,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并拜为昭容。之后,上官婉儿与武三思搞婚外情,在撰写诏书时有意推崇武氏家族,抑制、打击李唐皇室,李显第三子节愍太子李重俊对此愤愤不平。后来节愍太子举兵,敲肃章门大门让上官婉儿出来,上官婉儿见形势不妙,就用狠话刺激中宗李显和韦皇后,说:“我要是死了,下个死的就是皇后、皇上,总之大家都得死!”李显和韦皇后一时大怒,令右羽林将军刘景仁率屯兵太极殿前,闭门自守。一直到李重俊兵败被杀。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则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后被李隆基所杀

阿娇版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喜欢作诗,她的诗在唐朝名气不小,她曾经建议中宗李显扩大国家文学院,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入选。吟诗作赋多次赐宴赏酒,和群臣一起吟诗作乐,上官婉儿还时常替李显、韦皇后等人同时作诗,写出来的诗不仅新奇,而且辞藻华丽,诗句优美。上官婉儿不仅喜欢写诗,还喜欢评诗,她对群臣的作品进行评定,对好的作品赐给金爵,而整个朝廷也因此兴起了作诗的风气。当时作诗的人,虽然有歌功颂德、浮夸之风,但是也不乏有好作品,这也算是上官婉儿的功劳。

那个时候,宫内的进出管理比较宽松,上官婉儿和他宠信的人在外边都有房子,朝廷大部分人都知道上官婉儿在外边乱搞男女关系,但是都假装不知。有些动了歪门邪念的人就等候在其家门口,借机抹油套近乎,以求得一官半职。崔湜(shí )就是因为和上官婉儿私通,才被引荐参与国家政事。崔湜后来建设商山的道路,工程还未到一半,上官婉儿就以前的制度,为崔湜虚列功劳并奖赏。

唐代著名的才女,受武则天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后被李隆基所杀

早些时候,上官婉儿母亲郑氏刚刚怀孕,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杆大称,并说:“拿着这个称可以称量天下。”后来上官婉儿满月,郑氏开玩笑地说:“称量天下的人难道是你?”,上官婉儿随口答应,后来上官婉儿身处显位,掌管国家重要事务,与此梦所说相符。起初,上官婉儿姨妈的儿子王昱为拾遗,告诫郑氏:“皇上以前被武后囚禁在房陵,武家独掌大权志气高扬,结果没过多久,唐室得以中兴,这是什么?这就是天命所在,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武三思虽然短暂得势,但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必败无疑,今天皇上十分信任昭容,而昭容却和武三思混在一起,这样会有灭族之险呀!”郑氏听后很害怕,就责备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不以为然。后来节愍太子诛杀武三思,果然要杀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才知道母亲所说为真。

景龙四年,也就是公元710年,李显驾崩,朝政大权尽落韦后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为了平衡各方权利,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而韦皇后却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结果,没等动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便发动了唐隆政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上官婉儿拿出李显遗诏草稿给刘幽,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不许,斩上官婉儿于旗下。到了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20卷。但可惜的是,此诗集已经失传,《全唐诗》收上官婉儿32首诗。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唐·上官昭容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驾幸三会寺应制》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