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發展至晚唐,已經漸漸興起,晚唐寫詞比較著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溫庭筠,一個是韋莊,兩人都是著名的詩人,也都是晚唐詞的代表作家,雖然當時詞的地位不如詩的地位高,但也已經受到了一些文人的喜愛。
溫庭筠走的是婉約派的路子,他一共寫過六首内容類似的《更漏子》,内容都是吟詠相思旖旎之事,這也是唐末五代詞的主要題材,如《花間詞》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如此。溫庭筠這首詞也不例外,詞從夜景起筆,寫一位女子整夜相思之事,從晚上一直到天明,溫柔細膩,婉轉低沉,十分柔媚多情,讓人讀完感覺回味無窮。
更漏子
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鬓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開頭六個字寫室内的景象,“玉爐香,紅蠟淚”,前者無情,後者有情。說前者無情,是因為詞人隻描寫了“玉爐香”這一事物,毫無情緒地流露,不似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這種暗含情緒;說後者有情,是因為“紅蠟淚”三個字,加一“淚”字便有了人的感情,給事物賦予了情感。玉爐、紅蠟,足見其精美,也可以看出,這位女子是一位貴婦人,但從“淚”字也突出了孤寂之情。

接着“偏照畫堂秋思”更加強了這一孤獨寂寞之感。“畫堂”也展現了房間的精美,“秋思”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卻撩人心緒的情愫。要知道,蠟燭是不可能照見内心情感的,可是詞人卻說“偏照”,這種無理的要求,卻巧妙地将室内環境和心緒聯系了起來,更加深了這種孤獨感。可想而知,這畫堂之中,隻有玉爐香、蠟燭淚與女主人公相對,到底是蠟燭在流淚還是人在流淚?我們不得而知,但也不需要知道,隻知道女主人公是愁腸百結的便足夠了。
開頭三句,資訊量是非常足的,首句起景,次句含情,三句加強感情色彩,“詞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須融情入景,由景見情”,可見,融情入景的高手,是要逐漸深入的。
接着我們的女主人公出場,“眉翠薄,鬓雲殘”,翠黛描眉,足見其美,鬓發如雲,亦見其佳,雖然隻描寫了眉毛及秀發,卻足見這是一位美人無疑。然而,詞人在翠眉、鬓雲之後,又接以“薄”、“殘”二字,這又是為何呢?接着詞人說出了原因,“夜長衾枕寒”,原來是女主人公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情态!漫漫長夜,孤獨一人,夜不能寐,衾枕寒冷,秋思之情,在此彙聚。
下片由室内之景寫到室外,不正面寫女主人公的失眠,而是從側面入手,以聽覺為主,寫下了千古傳誦的佳句,“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夜半三更時,突然下起了一場秋雨,一點一滴的冷雨落在梧桐樹上,這種離情的苦楚不經曆是無法了解的,而更凄涼的是,這一聲一葉的冷雨,一直滴到天明時,秋雨連綿,好似無盡纏綿的離情,女主人公聽了一夜,也心碎了一夜。
後來李清照《聲聲慢》中,便引用了溫庭筠這一名句,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成為了千古流傳的詞中經典,宋人聶勝瓊也化用過此句,寫道:“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足見溫庭筠此詞的影響。
詞人下片寫梧桐夜雨,直接寫的是雨聲,間接寫的卻是思婦之情,比起上片濃重的愁緒,下片這“空階滴到明”就顯得清淡了,但語句清淡愁情更濃,隻不過含蓄婉轉,一夜不眠始終用暗示,不去捅破這層窗戶紙,正因如此,才顯得更有韻味。
溫庭筠這首詞所描寫的秋思離别之情,在唐末五代詞中,是很常見的題材,但是筆法卻頗為清新獨特,尤其是下片的夜雨滴梧桐,含蓄頓挫,帶給人無窮的餘味,是以成為了千古流傳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