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生名妓半生尼:琴操遠離了塵世,卻割舍不掉對蘇轼的情愫一、豆蔻年華淪為伎,改韻成名紅一時二、湖中做對了塵緣,削發為尼遁空門三、人雖向佛情未斷,心念東坡郁郁終四、結語:

作者:靜聽史說

從李師師到謝玉英,從梁紅玉到宇文柔娘,再加上紅顔薄命的琴操。宋朝果然是一個文化及其開放繁榮的朝代,從未有哪一個的朝代有如此多才華橫溢的女子,連風月場合中也有衆多文采橫溢的女詞人。

琴操本名為蔡雲英,琴操是她的藝名。這兩個字出自東漢文學家的《琴操》一書,敢以琴操為名,她的才學也非同一般。令人慨歎的不僅僅是她與蘇轼的有緣無分,更加惋惜的是她的紅顔薄命,在年僅25歲的時候便郁郁而終。

半生名妓半生尼:琴操遠離了塵世,卻割舍不掉對蘇轼的情愫一、豆蔻年華淪為伎,改韻成名紅一時二、湖中做對了塵緣,削發為尼遁空門三、人雖向佛情未斷,心念東坡郁郁終四、結語:

影視劇中的琴操

<h1>一、豆蔻年華淪為伎,改韻成名紅一時</h1>

琴操大約出生于1073年,她本是一位官員的女兒,身為士族階層的千金小姐。但在13歲時被抄家,父親因宮廷案件被株連,母親怒郁交加之下很快病亡。無所依靠的琴操淪為杭州妓院的一名妓女,但琴操才華出衆,天資聰穎,賣藝不賣身,在杭州紅極一時。

琴操十六歲時的一天,有人在西湖邊吟誦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秦觀是蘇東坡的好友,這首詞情意悱恻、韻味深長。但那人卻把“畫角聲斷谯門”唱成了“畫角聲斷斜陽”。琴操不好意思直說客人唱錯了詞,就說錯的好,雖然這一句詞唱錯了,但是詞的意境反而更加深遠了。

半生名妓半生尼:琴操遠離了塵世,卻割舍不掉對蘇轼的情愫一、豆蔻年華淪為伎,改韻成名紅一時二、湖中做對了塵緣,削發為尼遁空門三、人雖向佛情未斷,心念東坡郁郁終四、結語:

杭州西湖

那人聽了大喜,說久聞琴操姑娘才華橫溢,既然唱錯了也沒有改變原詞的意境,那麼不如用這個韻腳重新改一下詞。琴操雖然感覺有些為難,但還是用筆在紙上改出了一首新的《滿庭芳》。新詞改動并不大,但卻在改了韻律的情況下,保持原詞的意境和風格,絲毫沒有拉低原詞的藝術成就,令圍觀之人紛紛稱奇。

宋代本就是一個文風昌盛的朝代,文化普及程度非常高,是以很多妓女也能夠和文人吟詩作對。而才華不讓須眉的妓女就更加受歡迎了,改詞之後,琴操名聲更加顯著,吸引了很多文人士子的賞識。很快,當時任職杭州知府的蘇轼也被琴操所吸引,兩人一見如故,互相引為知己。

<h1>二、湖中做對了塵緣,削發為尼遁空門</h1>

宋代的《泊宅編》記載了琴操出家的原因。公元1089年,16歲的琴操和52歲的蘇轼相識後,有天蘇轼與琴操一起在西湖上泛舟,蘇轼提議由自己充當長老,讓琴操試着參禅,琴操笑着答應了。

半生名妓半生尼:琴操遠離了塵世,卻割舍不掉對蘇轼的情愫一、豆蔻年華淪為伎,改韻成名紅一時二、湖中做對了塵緣,削發為尼遁空門三、人雖向佛情未斷,心念東坡郁郁終四、結語:

儋州東坡學院

蘇轼問道:“什麼叫湖中景?”琴操回答說:“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蘇轼問:“什麼叫景中人?”琴操答道:“裙拖六幅潇湘水,鬓挽巫山一段雲。”

蘇轼又問道:“什麼叫人中意?”琴操回道:“随他楊學士,鼈殺鮑參軍。”意思是自己的才情比楊日嚴學士和鮑照參軍高得多。

蘇轼最後問道:“如此究竟奈何?”就算如此,又能怎麼辦呢?這句話有問詢琴操以後如何生活的問題,總不能一輩子都待在妓院吧?琴操想起了自己悲苦的身世,低下頭不說話了。

蘇轼答道:“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蘇轼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官妓的命運規勸琴操盡早從良。但琴操卻突然醒悟了,她當即吟唱一首歌以答謝蘇轼點醒自己之恩,說自己既不願意過從良後的悲苦日子,也不願意過從良後的快樂日子,還不如就此出家,侍奉佛祖。

蘇轼見琴操已下決定,便為她贖身落了籍。從此琴操削發為尼,開始了在玲珑山的修行生活。

青燈古佛常相伴,避世修行了塵緣。

<h1>三、人雖向佛情未斷,心念東坡郁郁終</h1>

都說弘一法師李叔同是“半世紅塵半世僧”,琴操也是這樣,不過琴操的命運更加悲苦,人生更加短暫。在琴操剛剛出家後的兩年裡,蘇轼、佛印、黃庭堅等人常常到玲珑山看望她。在幾人品琴論詩的陪伴下,琴操并不孤單。

兩年後的1091年,蘇轼先是被調回京城,在之後的兩年裡,他因政見不合而三易職位。1094年,蘇轼先被貶為甯遠軍節度副使,1097年被貶到了荒涼的儋州。在宋朝,放逐儋州幾乎是僅次于死罪的處罰。本就擔心蘇轼的琴操聽聞這個消息萬念俱灰,心生悲痛,不久後便離開了人世。

半生名妓半生尼:琴操遠離了塵世,卻割舍不掉對蘇轼的情愫一、豆蔻年華淪為伎,改韻成名紅一時二、湖中做對了塵緣,削發為尼遁空門三、人雖向佛情未斷,心念東坡郁郁終四、結語:

玲珑山頂峰

年已花甲的蘇轼得知琴操的死訊後面壁而泣,直說是自己害了他。當初蘇轼與琴操參禅時,本想讓他從良跟随自己,但顧及兩人之間年齡身份的差距,兩人都沒有越過那一道坎。假如蘇轼像自己的好友張先那樣在八十多歲還能納妾的勇氣的話,說不定琴操就不會早逝了。

在琴操剛剛出家的兩年還能夠和蘇轼常常見面,想來必然是快樂的。當蘇轼被調離杭州時,望着遠去的蹤影,琴操的内心已經緩緩閉上了,以後的她唯剩青燈作伴。不過此時的琴操還未完全絕望,她在玲珑山上的尼姑庵研讀佛理,偶爾還可以得到蘇轼稍許的消息,這對她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當得知蘇轼被貶到儋州後才是她内心最為絕望的時刻,最後的郁郁而終已經是必定發生的結局了。幾年後蘇轼被被調離儋州後曾回到玲珑山重新埋葬了自己的這位紅顔知己并親自寫了一塊墓碑以作留念。

<h1>四、結語:</h1>

據說民國時期,潘光旦、林語堂和郁達夫三人一同遊覽玲珑山,三人遍翻《臨安縣志》都沒有找到琴操的故事,是以心中非常氣憤。郁達夫在琴操墓前留詩一首以示抗議:“山既玲珑水亦清,東坡曾此訪雲英,如何八卷臨安志,不記琴操一段情!”

琴操的一生都是悲劇的,雖然有短暫和蘇轼結為知己的快樂生活,但兩人因為沒有沖破世俗的枷鎖,反而加速了琴操的早逝。半生名妓半生尼,琴操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絲毫無法掩飾他的才學和性情,她在玲珑山修行期間留下的《蔔算子》成為了他最後的絕響。

琴操的事迹也被一直傳唱,元代的《眉山秀》和《紅蓮債》都是以琴操為故事原型創造的戲曲作品,而她與蘇轼參禅的故事也以“琴操參宗”的典故一直流傳在在民間故事裡和文人的墨迹中。

參考資料:

1.《泊宅編》

2.《東坡筆記》

3.《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