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想要獲得成功,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
一個人的“圈子”是否能夠成為他的人生助力,是通向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以,從諸葛亮的身上我們就能看到,他的成功有一半要得益于他的“圈子”。

首先,來看看諸葛孔明的師長圈;
根據《襄陽記》的記載,諸葛亮的“伯樂”正是龐德公。在諸葛亮遊學期間,隔三差五便會到龐德公家中拜訪。久而久之,龐德公對這個彬彬有禮的後生産生了好感,并給他引薦了一個重量級的大人物——名士司馬徽。
司馬徽,便是桃李滿天下的“水鏡先生”。但是,諸葛亮在水鏡門下究竟學到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僅憑水鏡先生對諸葛亮“卧龍”的點評,就讓諸葛亮年少成名,成為了諸侯圈裡炙手可熱的人才。
其實,諸葛亮天生奇才,自然不缺乏智商和才華,他所缺乏的正是眼界和機遇。是以,龐德公和司馬徽無疑是諸葛亮人生中的貴人,他們賦予了諸葛孔明出人頭地的資本和機會。
其次,是親戚圈;
很多人覺得,諸葛亮能夠發迹,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和運氣,實則不然。
要知道,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别嫁到了蒯氏和龐氏,這兩個家族都是荊州地區舉足輕重的名門。雖然,史書中沒有過多提及諸葛亮與兩位姐姐之間的故事,但兩大家族勢必會給諸葛亮一定幫助,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在諸葛亮的親戚圈裡,給他最大助力的無疑是他的老丈人黃承彥。提起黃承彥,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替陸遜化解八卦陣的老頭。但實際上,黃承彥亦是荊湘地區的名士,他的學識和眼界足可與龐德公、水鏡先生比肩。
要知道,當時荊州豪門蔡氏将二女嫁給了劉表和黃承彥,這足以說明黃承彥是荊州城裡拔尖的青年俊傑。于是,靠着老丈人的關系,諸葛亮雖隐居家中,卻能時時掌握天下動态。在劉備造訪草廬時,諸葛亮一口氣說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其中,自然離不開老丈人提供的資訊管道。
試想下,一個尋常鄉野村夫怎會如此洞悉天下大勢?諸葛亮若無準确的資訊源,怎會将國家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呢?
最後,看看諸葛亮的同窗圈;
中國人講究人情世故,同窗之誼向來是重要的交際圈。
那麼,諸葛亮有哪些知名同窗呢?
第一個,是司馬徽私學出身的龐統,龐統的能力自無需多提,他或許是三國時代唯一一位水準能與卧龍比肩的角色。
此外,襄陽人向朗亦是諸葛亮的同窗好友,年輕時的向朗與徐庶走得比較近。更何況,從向朗後期擔任蜀漢左将軍的情況來看,他與龐統一樣,都得到了老同學的照顧,成功跻身蜀漢名臣。
第二個,在諸葛亮的同門中,還有一個知名度不太高的尹默。
尹默精通經史子集,在出師後常年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投身蜀漢以後,尹默被諸葛亮任命為軍師祭酒,位高權重。正所謂“出門靠朋友”,諸葛亮的朋友圈同樣是他獲得成功的絕佳助力。
三國時期,襄陽地區有這樣一句順口溜,“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說的就是出身于馬氏的名士馬良馬季常。他與諸葛亮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諸葛亮在信中稱馬良為“尊兄”。要知道,時人僅會對同族同輩的長輩用這句敬語。是以,諸葛亮極有可能已與馬良義結金蘭,或兩人之間有親緣關系。
由此可見,這位位列“蜀漢十四文臣”的名士,顯然是諸葛亮從政的一大臂膀。
此外,在《襄陽記》裡,還有一位絕世英才習祯,作者對此人的評價極高,僅次于諸葛亮及龐統。說起來,這習祯也與諸葛亮有親緣關系。
除馬良、習祯之外,諸葛亮和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這幾位名士都關系匪淺。
是以,從諸葛亮的“圈子”裡,我們能看到這樣的事實:一個人獲得成功絕不是運氣使然,不論身懷多大的能力和才華,也不可能真的“橫空出世”。一個人的成名,肯定要經過前期大量的準備。誠然,知識的儲備和眼界的提高是重中之重,但“圈子”的作用亦不容小觑。
倘若翻開蜀漢“關系圖”我們便能輕易發現,絕大多數蜀漢能臣都與諸葛亮有非同一般的關系。那時候,諸葛亮與這些能臣名士互相提攜、激勵,使他們的事業不斷拔高。故此,諸葛亮的“隆中十年”絕不是簡簡單單地耕種隐居,而是對“圈子”的營造,眼界見識的積累。
其實,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是綜合因素的影響。但自身的能力還是非常的重要,如果自身不夠強大,怎麼會吸引那麼多的名士與自己結交呢?這從諸葛亮自身的能力,就可以看出。是以,不管是誰,都會擁有自己的“圈子”,可這個“圈子”中的人卻是至關重要的,甚至,關系到自己的各種際遇。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