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航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在海南三亞軍港正式傳遞給海軍使用。這是我國第二艘航母,也是我國國産第一艘航母,可謂是意義重大,我們國家也成為世界上僅此于美國的海上第二大軍事力量。

在古代我們國家一直都是世界上古代海軍發祥地之一,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末,約21個世紀的漫長曆史中,都有一支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直到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才導緻北洋艦隊被日本打敗。
想要有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必然需要強大的艦船,一起來看看我國古代那些強大的艦船。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船</h1>
大約7000年前,中國的先民就已經開始了水上活動。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經明确地記載了水上活動,到周朝就已經有了水戰的記錄,隻不過沒有戰船的詳細記載。
《左傳》中記載:“徐承帥舟師将自海入齊”,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記載了中國舟師第一次海上軍事行動。這個時期的舟師已經有一定規模了,吳國和越國發生戰争時,越國軍隊4.9萬人,就有2000人的水軍。後來越國舟師出海北上征讨齊國就出動戈船300艘,死士8000人。
當時比較大的戰船叫“大翼”,長度大約12丈(約合24米),寬度大約1丈6尺(約合3.2米),可以容納戰士20餘人,槳手50人。船上配備的兵器有長鈎、長矛、長斧各4把,弩32把,箭矢3200支,頭盔32頂。
河南省汲縣山彪鎮曾出土的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鑒,形象的描繪出當時駕船作戰的情景。
大翼戰船屬于槳船,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戰士,下層為槳手。這種 戰船船身狹長,槳手多,是以速度快,适宜在長江中下遊活動。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漢代、三國時期的戰船</h1>
到了漢朝,水軍發展的規模更加巨大,戰船更加完備。當時既有4層艙室的巨型樓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有樓船、艨艟、先登、赤馬、斥候、檻等數種。
在漢代不僅船型衆多,船舶裝具也相當齊備,出現了橹、舵及其他船具,帆亦迅速發展。在有名的赤壁之戰中,雙方使用的船舶數以千計,足以說明當時水戰的巨大規模。
艨艟戰艦在《釋名·釋船》中記載:“外狹而長曰艨艟,以沖突敵船也。”由于形體狹長 ,速度機動性好,可乘人不備,實施攻擊。這種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前後有弩窗矛穴,敵不得進,矢石不能敗”。
艨艟戰艦
《三國志》中記載吳軍的将領黃蓋在江夏攻打黃祖時,他曾以艨艟封鎖黃氏逃跑的路線。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與曹操進行赤壁之戰時,黃蓋也利用魏軍把鎖連接配接艨艟的機會施行火計。
西漢時期,滅南越時,武帝發動了近4萬人的水軍開入廣州灣,有近千隻船。滅閩越時也發動過将近2萬人的水軍,滅北韓,楊仆督率山東水軍近3萬開入鴨綠江,這些戰争中都使用了艨艟戰艦。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 隋唐時期的戰船</h1>
南北朝時期,人們認識到水戰時風力大小無常,不可恃以作戰,因而重視發展人力推進的戰船,出現多槳快艇。
隋朝的楊素發明出了五牙大艦,戰艦有5層結構,高100餘尺(約合29.5米),能容戰士800人。左右前後設定六台拍竿,高五十尺。每根木桅頂系巨石,下設辘轳,戰鬥中和敵艦迫近時,可以迅速用辘轳把巨石放下,砸壞敵船。
五牙大艦
公元588年,隋朝和陳大戰,楊素率領長江上遊水軍,自永安發船,出三峽,順江而下,船多勢大,銳不可擋。隋軍以四艘五牙戰艦沖擊敵陣,先後用拍竿擊沉十餘艘敵船,俘敵二千餘人。
唐朝時發明了海鹘戰船,它是模仿海鳥而創制的海船,船首較低,船尾高翹,前部較寬大,後部較狹小。兩舷裝設有浮闆,如鹘之兩翼,用以增大船的穩性和耐波力,史稱“雖風濤怒漲而無側傾”,在甲闆上“以生牛皮為城”,作為戰鬥的依托,船上可以容納士兵108人。
海鹘戰船
<h1 class="pgc-h-arrow-right">04 宋代的戰船</h1>
到了宋朝,車船又有了很大的發展。都料匠高宣曾經制作出巨型作戰車船,長度約20~30丈(約合60~90米),有23~24個車輪槳。
王彥恢制作出了“飛虎戰艦”, 船旁設有四輪,每輪有八葉槳片,十分輕捷,是常用車船的典型。
南宋水軍統制馮湛綜合幾種船型之長,造出多槳船,長度約為8丈3尺(約合25.5米),用槳42支,載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适用。《宋會要輯稿·食貨》中記載:“〔多槳〕船系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通長八丈三尺,闊二丈,并準尺。計八百料,用槳四十二支,江、海、淮、河無往不可。載甲軍二百人,往來極輕便。”
南宋的秦世輔造出了鐵壁铧嘴平面海鹘戰艦,船身長10丈(約30.72米),寬1丈8尺(約5.53米), 船首舷部裝有鐵闆,水線以下裝有犁铧狀鐵沖角。船體結構堅固,底闆厚6寸,舷闆厚3寸,縱通龍骨厚9寸。上邊有10橹,水手42人,載戰士108人,可以用來沖擊敵人的戰船。
<h1 class="pgc-h-arrow-right">05 明朝的戰船</h1>
到了明清時期,古代的戰船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第一是用于錘擊敵船的拍竿已經消失,改為以戰船本身犁沉敵船,第二是從明朝開始戰船上配備了火炮。
明朝的海舟以烏艚船為首,而江浙地區多用沙船來抵禦倭寇,後來又用沙船、福倉船和東莞船。
大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規格最稱完備。嘉靖四十年(1561)的甯台溫之捷, 戚繼光 、胡震等所部戰船近戰倭船,犁沉敵船10餘艘,燒殘敵船5艘。
明朝時還制作出兩頭有舵、進退神速的“兩頭船”, 以及特種戰船聯環舟和子母舟。聯環舟船體長4丈(約合12.4米),分為兩截,前截占1/3,裝載爆炸火器,後截占2/3,供戰士使用。
子母舟長3丈5尺(約合11米),前2丈是艦船,後1丈5尺隻有兩舷側幫闆,腹内空虛,藏一子舟,母船發火與敵船并焚,軍士可駕子舟回營。
<h1 class="pgc-h-arrow-right">06 清朝的戰船</h1>
清朝前期,水師一般以70~108尺(約合22.4~34.5米)長的趕缯船為主力戰艦,然後就是長50~70尺(約16~22.4米)的沙船和雙篷艦船,最後是長20~50尺(約6.34~15.36米)的唬船和哨船。
趕缯船,是中國大型福船的一種,可以用作戰船、捕魚和運送木材。因船底為防藤壺等海蟲腐蝕而經常塗上白灰或白漆,是以又稱“白底船”。 大趕缯船船長36米多, 寬7米左右,24個船艙,可載重1500石。每船配水手、船工30餘人,水兵80人。中趕缯船 長23米,寬6米,深2米,配水手、船工20多人,水兵60人。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同安梭船成為清軍水師的主力戰艦,船隻按其大小分為一号、二号、三号、集字号以及成字号。在鴉片戰争中清軍一般同安梭船隻有 8 至 10 門炮,小型的隻有 4 至 5 門。
鴉片戰争中林則徐派人将從美國商人處購回英國1060噸的“甘米力治”号船改成戰艦,可裝炮34門,購買了葡萄牙3000斤大炮裝在大戰船上。
中國古代的戰船從最開始的隻關注戰船的快速性,到後來開始關注戰船的性能以及船舶适航性等。可是清朝時期,西方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競相發展遠洋海軍、争霸海洋,而清政府卻開始閉關鎖國政策,導緻古代中國海軍長期處于停滞落後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