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悲慘世界》半世紀的翻譯曆程

《悲慘世界》半世紀的翻譯曆程

在雲南誕生的世界名著中文譯本《悲慘世界》,曆經半個世紀的艱難曆程才完成。書前沒有譯者序,書後沒有跋,就連出版說明中也未曾提及譯者一個字。當人們捧讀這部巨著時,有誰知道“李丹、方于”這四個字的分量?

方于時年98歲,出生在江蘇武進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方毅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詞典編輯部任部長。18歲那年,方于在上海考取中國曆史上首批公派女留學生,漂洋過海到法國裡昂大學攻讀法國文學,同時師從裡昂音樂學院瑪黛依斯夫人學習聲樂。李丹1901年出生在湖南長沙,1921年和方于一樣考取了公派留學生,赴法國裡昂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他對法國文學産生了濃厚興趣,每個周末都去聽“名家名作”學術講座。

《悲慘世界》半世紀的翻譯曆程

1927年、1928年,方于和李丹懷抱着一腔熱望,分别學成回國。當時,國内處處是戰亂、災變、失業,置身在旋渦中的方于和李丹曾一次又一次地想過,要将那一直震撼他們心靈的《悲慘世界》,奉獻給無數還在悲慘世界中生活的中國的冉阿讓、坷賽特。1929年他們結婚了。同年,由李丹譯、方于校譯的《悲慘世界》第一部問世,書名為《可憐的人》,收錄在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的第一集,分九冊出版。然而,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中,商務印書館被日機炸毀,他們隻好将其他譯稿陸續寄往該館駐香港辦事處。他們天天等待着書稿出版,可是傾注着兩人希望、心血、精神寄托的幾十萬字的譯稿寄出後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誰也不知道它的下落。

有人曾說《悲慘世界》這本書中文譯本的命運比“悲慘世界”還慘。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方于帶着兩個孩子離開上海,輾轉乘船抵達越南河内,從滇越鐵路來到雲南,随後,李丹也來到了昆明。從那時起,一家人再也沒有離開過昆明。李丹先生先後在雲南大學、雲南師大、雲南藝術學院任教。方于女士先後在東方語言專科學校、中法大學、昆明師範學院、雲南藝術學院任教。1954年,文化部組織翻譯出版一批外國文學名著,特邀李丹、方于夫婦到北京參加全國翻譯工作會議,決定請李丹重譯《悲慘世界》。從那時開始,李丹在教授法語和小提琴演奏的同時,全力投入《悲慘世界》的翻譯工作。1958年5月、1959年6月,《悲慘世界》新譯本第一、二都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正當第三部譯畢付梓時,中國遭受了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譯者被送進了“牛棚”,夫婦倆身心飽受摧殘。

《悲慘世界》半世紀的翻譯曆程

1971年,夫婦倆被釋放出“牛棚”,還未平反、摘帽,老人就從箱底翻出了被老鼠咬成碎片的第三部《悲慘世界》譯稿。是年,李丹71歲,方于68歲。這一年的李丹,忽然老得快。牙齒掉光了,人幹癟了,背弓下去了。李丹的精神日益顯差,拄着拐杖到圖書館找資料,并開始咯血,然而第四部竟在這樣的情況下譯出來了。他又帶着第五部的原著住進了醫院,這一住,李丹就再也沒回家,1977年5月李丹去世了……

就在李丹剛剛病逝,遺體尚未火化,追悼會尚未舉行之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便托人千裡迢迢趕到昆明,取走了第三、四部譯稿,1980年9月、12月,這兩部由方于協助校譯的《悲慘世界》出版。在李丹逝世後3個月,方于撲到了書桌前,這一埋頭就是9個月。1979年,《悲慘世界》第五部由方于譯出,署名李丹、方于。1984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悲慘世界》的最後一部。至此,《悲慘世界》走完了它半個世紀的艱難的翻譯曆程。

《悲慘世界》半世紀的翻譯曆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