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悲惨世界》半世纪的翻译历程

作者:老曹说历史
《悲惨世界》半世纪的翻译历程

在云南诞生的世界名著中文译本《悲惨世界》,历经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才完成。书前没有译者序,书后没有跋,就连出版说明中也未曾提及译者一个字。当人们捧读这部巨著时,有谁知道“李丹、方于”这四个字的分量?

方于时年98岁,出生在江苏武进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方毅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词典编辑部任部长。18岁那年,方于在上海考取中国历史上首批公派女留学生,漂洋过海到法国里昂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同时师从里昂音乐学院玛黛依斯夫人学习声乐。李丹1901年出生在湖南长沙,1921年和方于一样考取了公派留学生,赴法国里昂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他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每个周末都去听“名家名作”学术讲座。

《悲惨世界》半世纪的翻译历程

1927年、1928年,方于和李丹怀抱着一腔热望,分别学成回国。当时,国内处处是战乱、灾变、失业,置身在旋涡中的方于和李丹曾一次又一次地想过,要将那一直震撼他们心灵的《悲惨世界》,奉献给无数还在悲惨世界中生活的中国的冉阿让、坷赛特。1929年他们结婚了。同年,由李丹译、方于校译的《悲惨世界》第一部问世,书名为《可怜的人》,收录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的第一集,分九册出版。然而,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被日机炸毁,他们只好将其他译稿陆续寄往该馆驻香港办事处。他们天天等待着书稿出版,可是倾注着两人希望、心血、精神寄托的几十万字的译稿寄出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谁也不知道它的下落。

有人曾说《悲惨世界》这本书中文译本的命运比“悲惨世界”还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方于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上海,辗转乘船抵达越南河内,从滇越铁路来到云南,随后,李丹也来到了昆明。从那时起,一家人再也没有离开过昆明。李丹先生先后在云南大学、云南师大、云南艺术学院任教。方于女士先后在东方语言专科学校、中法大学、昆明师范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任教。1954年,文化部组织翻译出版一批外国文学名著,特邀李丹、方于夫妇到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工作会议,决定请李丹重译《悲惨世界》。从那时开始,李丹在教授法语和小提琴演奏的同时,全力投入《悲惨世界》的翻译工作。1958年5月、1959年6月,《悲惨世界》新译本第一、二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当第三部译毕付梓时,中国遭受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译者被送进了“牛棚”,夫妇俩身心饱受摧残。

《悲惨世界》半世纪的翻译历程

1971年,夫妇俩被释放出“牛棚”,还未平反、摘帽,老人就从箱底翻出了被老鼠咬成碎片的第三部《悲惨世界》译稿。是年,李丹71岁,方于68岁。这一年的李丹,忽然老得快。牙齿掉光了,人干瘪了,背弓下去了。李丹的精神日益显差,拄着拐杖到图书馆找资料,并开始咯血,然而第四部竟在这样的情况下译出来了。他又带着第五部的原著住进了医院,这一住,李丹就再也没回家,1977年5月李丹去世了……

就在李丹刚刚病逝,遗体尚未火化,追悼会尚未举行之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便托人千里迢迢赶到昆明,取走了第三、四部译稿,1980年9月、12月,这两部由方于协助校译的《悲惨世界》出版。在李丹逝世后3个月,方于扑到了书桌前,这一埋头就是9个月。1979年,《悲惨世界》第五部由方于译出,署名李丹、方于。1984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悲惨世界》的最后一部。至此,《悲惨世界》走完了它半个世纪的艰难的翻译历程。

《悲惨世界》半世纪的翻译历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