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燒餅”和“面茶”

作者:文旅北京

博雜中現傳統

粗犷中見講究

留住北京味道

傳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飲食文化

和長城、故宮、頤和園一樣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而“小吃”

正是北京飲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

“燒餅”和“面茶”

燒餅

燒餅得說是中華面食的代表之一。而且是特别著名的代表。

南北方的燒餅品種,那是曆史悠久、百花齊放,少說也得有一百多種。黃橋燒餅、吊爐燒餅、馬蹄燒餅、油渣燒餅、肉末燒餅、周村燒餅……單拿出哪一種,都能代表當地美食。

不過,在北京,一說燒餅,一般就是指的“老北京燒餅”。

一般吃涮鍋子的時候,當主食吃,也可以夾上醬牛肉,當早點。吃法自由,但是要求很高。

雖說就是一個餅,但是北京的手藝人,一點都不将就。一個老北京燒餅,二兩面,切開,十八層是基礎,老手藝人能做出三十多層。每一層都有芝麻醬。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燒餅”和“面茶”

(圖檔來源:北京晚報。侵權即删)

為什麼要追求層數?

這不是為了看,而是為了吃。每一層裡,都有熱騰騰的空氣,都有香噴噴的芝麻醬。層數越多,口感越好。

一個真正的高手,不僅要外行認可,同行也得服氣。新中國成立前,北京城裡有位王福玉先生,烙燒餅是一等一的高手。得了一個外号“一刀準”。

這說的是王老爺子和面做燒餅,水和面把握得精準,一刀切下去,正好能做十個燒餅。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燒餅”和“面茶”

當然,切得準,并不是做出好燒餅的必要條件,那隻是個表象。還得會和面、會摔山子。

20世紀80年代的隆福寺小吃店裡,有個小夥子,一天能做兩千個燒餅,每個燒餅切開,都像一本書一樣,層層分明,暄軟香甜。

這小夥子叫馮懷申,是“一刀準”王老爺子的徒弟,也得了一個外号叫“快手馮”。

“快手馮”今年也六十多歲了,是國家認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他說:“得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燒餅”和“面茶”

(圖檔來源:北京非遺中心。侵權即删)

面茶

面茶是北京人的下午茶。關于它的起源,似乎沒人說得清楚。

面茶其實不是茶,不用茶葉。面茶更像粥,頭一次見到的人,從外形到味道,覺不出它跟茶有什麼關系。

北京的許多傳統小吃,有很多是不能在家做出來的,但面茶可以。

把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糊狀,在表面一絲絲一圈圈地澆上芝麻醬,有點像今天的咖啡拉花。再撒上一層芝麻,最後,根據個人口味放入椒鹽兒。那個香啊,鑽鼻子,甚至稱得上是最受老北京人喜歡的小吃。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燒餅”和“面茶”

(圖檔來源:發現新豐台。侵權即删)

之是以說面茶是最受老北京人歡迎的小吃,也許很大程度上跟芝麻醬有關。北京人對芝麻醬的狂熱是沒有道理可講的。百搭又解饞,但凡跟它沾上邊兒的食物,基本也都備受喜愛。

再有就是面茶非常“扛時候兒”。過去體力勞動多,吃上一碗面茶,幾個小時不餓,還經濟實惠,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它絕對是個最佳選擇。

面茶的吃法,也非常有北京特色。是老北京“吸溜”系列美食裡的一員。

不用筷子不用勺兒,手托着碗,不能着急,沿着碗邊兒慢慢吸溜着吃。每一口熱面茶,都裹着一股涼空氣。這樣吃想來一是可以免去餐具,二來可以避免被燙着,冬天吃還暖手。

炒肝兒、豆汁兒的吃法都類似這種。不過,現如今似乎很少見到有人這樣吃了,畢竟姿勢略顯誇張,而且會發出一定的聲音,難免讓人覺得尴尬。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燒餅”和“面茶”

(圖檔來源:三聯美食。侵權即删)

面茶過去是早點,北京現在能吃到面茶的地方不多,有些賣豆汁兒、燒餅的老北京小吃店,能買着。專門賣面茶的店,少之又少。

關于面茶,現在略顯尴尬。年輕人不了解,講究的人覺得營養攝入不均衡,老人想吃,不好找。面茶,這個北京獨特的小吃,漸漸走向消亡的邊緣。

其實,吃喝除了滿足生存需要,可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端起這碗面茶,吃到嘴裡的,是糧食、芝麻醬和椒鹽的複合香氣;到達胃裡的,是能量;傳到心裡的,是北京人祖輩的生活态度:和氣、知足。

今天的“吃在北京”

就講述到這裡

下期再見

内容來源:

《老北京述聞 飲食名馔》

圖檔來源:

北京晚報

發現新豐台

北京非遺中心

三聯美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