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吃在北京】细数京城小吃:“烧饼”和“面茶”

作者:文旅北京

博杂中现传统

粗犷中见讲究

留住北京味道

传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饮食文化

和长城、故宫、颐和园一样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而“小吃”

正是北京饮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文旅君为您介绍

“烧饼”和“面茶”

烧饼

烧饼得说是中华面食的代表之一。而且是特别著名的代表。

南北方的烧饼品种,那是历史悠久、百花齐放,少说也得有一百多种。黄桥烧饼、吊炉烧饼、马蹄烧饼、油渣烧饼、肉末烧饼、周村烧饼……单拿出哪一种,都能代表当地美食。

不过,在北京,一说烧饼,一般就是指的“老北京烧饼”。

一般吃涮锅子的时候,当主食吃,也可以夹上酱牛肉,当早点。吃法自由,但是要求很高。

虽说就是一个饼,但是北京的手艺人,一点都不将就。一个老北京烧饼,二两面,切开,十八层是基础,老手艺人能做出三十多层。每一层都有芝麻酱。

【吃在北京】细数京城小吃:“烧饼”和“面茶”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侵权即删)

为什么要追求层数?

这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吃。每一层里,都有热腾腾的空气,都有香喷喷的芝麻酱。层数越多,口感越好。

一个真正的高手,不仅要外行认可,同行也得服气。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里有位王福玉先生,烙烧饼是一等一的高手。得了一个外号“一刀准”。

这说的是王老爷子和面做烧饼,水和面把握得精准,一刀切下去,正好能做十个烧饼。

【吃在北京】细数京城小吃:“烧饼”和“面茶”

当然,切得准,并不是做出好烧饼的必要条件,那只是个表象。还得会和面、会摔山子。

20世纪80年代的隆福寺小吃店里,有个小伙子,一天能做两千个烧饼,每个烧饼切开,都像一本书一样,层层分明,暄软香甜。

这小伙子叫冯怀申,是“一刀准”王老爷子的徒弟,也得了一个外号叫“快手冯”。

“快手冯”今年也六十多岁了,是国家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他说:“得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吃在北京】细数京城小吃:“烧饼”和“面茶”

(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

面茶

面茶是北京人的下午茶。关于它的起源,似乎没人说得清楚。

面茶其实不是茶,不用茶叶。面茶更像粥,头一次见到的人,从外形到味道,觉不出它跟茶有什么关系。

北京的许多传统小吃,有很多是不能在家做出来的,但面茶可以。

把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糊状,在表面一丝丝一圈圈地浇上芝麻酱,有点像今天的咖啡拉花。再撒上一层芝麻,最后,根据个人口味放入椒盐儿。那个香啊,钻鼻子,甚至称得上是最受老北京人喜欢的小吃。

【吃在北京】细数京城小吃:“烧饼”和“面茶”

(图片来源:发现新丰台。侵权即删)

之所以说面茶是最受老北京人欢迎的小吃,也许很大程度上跟芝麻酱有关。北京人对芝麻酱的狂热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百搭又解馋,但凡跟它沾上边儿的食物,基本也都备受喜爱。

再有就是面茶非常“扛时候儿”。过去体力劳动多,吃上一碗面茶,几个小时不饿,还经济实惠,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绝对是个最佳选择。

面茶的吃法,也非常有北京特色。是老北京“吸溜”系列美食里的一员。

不用筷子不用勺儿,手托着碗,不能着急,沿着碗边儿慢慢吸溜着吃。每一口热面茶,都裹着一股凉空气。这样吃想来一是可以免去餐具,二来可以避免被烫着,冬天吃还暖手。

炒肝儿、豆汁儿的吃法都类似这种。不过,现如今似乎很少见到有人这样吃了,毕竟姿势略显夸张,而且会发出一定的声音,难免让人觉得尴尬。

【吃在北京】细数京城小吃:“烧饼”和“面茶”

(图片来源:三联美食。侵权即删)

面茶过去是早点,北京现在能吃到面茶的地方不多,有些卖豆汁儿、烧饼的老北京小吃店,能买着。专门卖面茶的店,少之又少。

关于面茶,现在略显尴尬。年轻人不了解,讲究的人觉得营养摄入不均衡,老人想吃,不好找。面茶,这个北京独特的小吃,渐渐走向消亡的边缘。

其实,吃喝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可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端起这碗面茶,吃到嘴里的,是粮食、芝麻酱和椒盐的复合香气;到达胃里的,是能量;传到心里的,是北京人祖辈的生活态度:和气、知足。

今天的“吃在北京”

就讲述到这里

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

《老北京述闻 饮食名馔》

图片来源:

北京晚报

发现新丰台

北京非遗中心

三联美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