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飲食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應該是身體有了問題再開始吧?

作為低碳飲食的宣傳者,我當然是鼓勵更多的人體驗和參與低碳飲食的健康與美味,那麼如果目前體重正常,也不是糖友,還需要低碳飲食嗎?每當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我都要花很久的時間來解釋。
需要或者不需要,實在是不能簡單回答,如果回答過于簡單,那就有點和全球幾十億農民“宣戰”的意思。
大家都不吃糧食了,農民吃什麼呢?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說,随着年齡增大,尤其是人到中年,腰腹部漸漸挂上一層層的遊泳圈,這時候還要忽視低碳飲食的減肥效果嗎?
如果已經患上了糖尿病,這時候還拒絕低碳飲食的逆轉效果嗎?但是真的一定要等到這個時候嗎?到了這時候,是不是已經有些晚了?
做正确的事情,當然永遠也不會晚。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是不是應該更早些呢?
這不隻是一個健康的問題,也是一個人生哲學的問題。
幾十年前有一位叫作梁實秋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的一個小故事也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
一天,梁實秋先生和朋友們一起吃飯。熏魚端上來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東西;“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裡面加了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是說不能吃,因為澱粉會轉化成糖。
最後,“八寶飯”端上來了,大家都猜他一定不會碰,沒想到梁先生居然開心地說:“這個我要。”
朋友提醒他:“裡面既有糖又有澱粉”。 梁大師笑着說他當然知道,就是因為知道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是以吃前面的菜時他才特别節制。
“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後面吃啊。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是以必須計劃着,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把這個故事的時間尺度拉長,那就是人的一生。
有的人在前面對碳水化合物毫無顧忌地胡吃海喝,到了後面把所有的配額都用完了,超重、糖尿病找上門來,看着想吃的東西流口水,可是對他來說高碳水食物是一點就着,一碰就炸的危險品,他的健康狀态已經岌岌可危地立于碳水懸崖之邊。
也有人細水長流,在前面碳水化合物有所節制,在後面緩步徐行,在特别喜歡或者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雲淡風輕地品嘗所愛,究竟哪個好,哪個不好,答案還用說嗎?早有人說過了。
江湖一些的話是這樣說的: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文藝一些的話是這樣說的:不要在春天就揮霍了整個夏季;
玄奧一些的話是這樣說的:人一生能享用的東西都有定數,前面多了,後面自然就沒了。
是以對普通人來說,比較理想的做法是,生長發育期結束後,也就是男性20歲以後,女性18歲以後,應該适當節制碳水化合物食物,增加脂肪的食用量。
至于量上怎麼控制,總的來說是循序漸進,比如每餐比之前少一些米面糖,多一些肉蛋菜,有規律地定期來一次真正的低碳飲食。一餐能把碳水化合物控制在10%以下,這樣既養成一種好的生活狀态,又能夠給以後多留一些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