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饮食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应该是身体有了问题再开始吧?

作为低碳饮食的宣传者,我当然是鼓励更多的人体验和参与低碳饮食的健康与美味,那么如果目前体重正常,也不是糖友,还需要低碳饮食吗?每当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都要花很久的时间来解释。
需要或者不需要,实在是不能简单回答,如果回答过于简单,那就有点和全球几十亿农民“宣战”的意思。
大家都不吃粮食了,农民吃什么呢?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说,随着年龄增大,尤其是人到中年,腰腹部渐渐挂上一层层的游泳圈,这时候还要忽视低碳饮食的减肥效果吗?
如果已经患上了糖尿病,这时候还拒绝低碳饮食的逆转效果吗?但是真的一定要等到这个时候吗?到了这时候,是不是已经有些晚了?
做正确的事情,当然永远也不会晚。不过如果可以的话,是不是应该更早些呢?
这不只是一个健康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生哲学的问题。
几十年前有一位叫作梁实秋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的一个小故事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天,梁实秋先生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东西;“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大家都猜他一定不会碰,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开心地说:“这个我要。”
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 梁大师笑着说他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他才特别节制。
“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把这个故事的时间尺度拉长,那就是人的一生。
有的人在前面对碳水化合物毫无顾忌地胡吃海喝,到了后面把所有的配额都用完了,超重、糖尿病找上门来,看着想吃的东西流口水,可是对他来说高碳水食物是一点就着,一碰就炸的危险品,他的健康状态已经岌岌可危地立于碳水悬崖之边。
也有人细水长流,在前面碳水化合物有所节制,在后面缓步徐行,在特别喜欢或者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云淡风轻地品尝所爱,究竟哪个好,哪个不好,答案还用说吗?早有人说过了。
江湖一些的话是这样说的: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文艺一些的话是这样说的:不要在春天就挥霍了整个夏季;
玄奥一些的话是这样说的:人一生能享用的东西都有定数,前面多了,后面自然就没了。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生长发育期结束后,也就是男性20岁以后,女性18岁以后,应该适当节制碳水化合物食物,增加脂肪的食用量。
至于量上怎么控制,总的来说是循序渐进,比如每餐比之前少一些米面糖,多一些肉蛋菜,有规律地定期来一次真正的低碳饮食。一餐能把碳水化合物控制在10%以下,这样既养成一种好的生活状态,又能够给以后多留一些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