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代留下一種律管候氣,它是否科學,康熙皇帝給出最後結論:假的

在古代社會,先民們通過不斷地觀察和思考,總結出了許許多多的經驗,比如二十四節氣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漢代還有一種律管候氣,對後世也影響深遠,不過曆朝曆代的人反複實驗都未取得成功,直到康熙皇帝才說它是假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漢代留下一種律管候氣,它是否科學,康熙皇帝給出最後結論:假的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二十四節氣大家耳熟能詳,它是古代先民觀察日月星辰變化得到的一套規律,包括四季更疊和物候現象的發生,是古代農耕文明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在确定二十四節氣的過程中,古人是把太陽的公轉運動平均分為24份,每份約15°(圓周360°),剛好太陽每運動15°就變化一個節氣。

漢代留下一種律管候氣,它是否科學,康熙皇帝給出最後結論:假的

漢武帝時期,二十四節氣被納入《太初曆》,對指代農業生産和生活具有極大的意義。為了準确的判斷氣節變化,漢代還專門設定了觀察星象的官員,每日記錄每日彙報,一旦節氣更替就要布告天下。後來,有的官員認為觀星太繁瑣,于是思考有沒有其他辦法,最後就有了律管候氣之法。

古人認為,節氣變化就是氣的變化,如果能看到氣則一切就變得很容易了。為了觀察到氣,古人就用上了律管,即一種能發出不同聲律(十二聲律)的青銅管子。十二律管的長度依次遞減,從最長的27厘米,到最短的15厘米,管子越長聲音越沉悶,反之就越清脆。另外,溫度也會影響律管,即溫度越高聲音越清脆,反正就越沉悶。于是,古人先利用溫度和聲音變化來确定節氣。

漢代留下一種律管候氣,它是否科學,康熙皇帝給出最後結論:假的

節氣的變化總是伴随着溫度的變化,比如從立春到立夏,溫度肯定是升高的,是以同一根律管的聲音就會越來越清脆;而從立夏到立冬,聲音則會越來越沉悶。然而,實踐表明每個人對音律高低的感受不一樣,是以也難以得出準确的判斷。後來,古人又經過一番改進,得出了一種新方法。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古人将十二根律管插入地下,按照不同的方位排列組成圓周,然後在律管内放入草木灰,并用薄絹蓋住。還是利用溫度變化感覺節氣,如果溫度升高,律管内的草木灰就會飛出來,然後看是從哪個律管飛出來的,就可以确定是哪個節氣到了。這就是漢代的律管候氣之法,究竟是否科學呢?曆朝曆代的人都在不斷嘗試,但結果并未達到預期,不得不讓人懷疑。

漢代留下一種律管候氣,它是否科學,康熙皇帝給出最後結論:假的

在隋朝有個天文官叫毛爽,他按照史料記載試驗了律管候氣,實驗的結果是:溫度一變化所有的草木灰都飛起來了,但有時候,就根本沒有草木灰飛起來,自相沖突的實驗結果,恐怕将實驗者都搞糊塗了。到宋代,大科學家沈括也對律管候氣很感興趣,但可惜他也隻是理論上贊同律管候氣,在實踐方面卻也沒成功。後來,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又對律管候氣進行了十八年的研究,結果沒有成功一次,但他并沒有懷疑古人,而是稱自己的方法有問題。

到了明代,也有很多人都試驗了律管候氣之法,比如當時的兵部尚書韓邦奇,還有鐵血宰相張居正,以及大科學家宋應星和徐啟光等等,結果他們也都無一成功,但不過還是有人對此着迷并向往。

漢代留下一種律管候氣,它是否科學,康熙皇帝給出最後結論:假的

清朝康熙年間,西洋傳教士帶來了很多先進的科學成就,尤其在天文學方面成績斐然,但康熙皇帝比較守舊,對西洋科技不是很感興趣。于是,康熙皇帝準備殺殺傳教士的威風,就讓欽天監的官員展示古代的科學成就,但意想不到的是官員就說了漢代的律管候氣,還要在傳教士面前展示。

令人感到尴尬是,官員試驗多次都無法達到古代律管候氣的效果,而且官員還不敢造假,否則就是欺君之罪。是以,律管候氣試驗失敗讓康熙皇帝顔面盡失,于是他當即就下令宣布律管候氣是假的,以後誰再提律管候氣就以欺君之罪砍頭。至此,律管候氣退出了舞台,再也沒人嘗試。

漢代留下一種律管候氣,它是否科學,康熙皇帝給出最後結論:假的

經過現代科學的論證,雖然律管候氣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是實踐起來需要十分嚴苛的條件, 最關鍵的是影響因素還有很多,故此,每次試驗都難以取得成效。不管怎麼說,古代的科學技術成果我們要學習,但同時也要學會甄别,要辯證地看待,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

《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作者:邱丙軍,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