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生異心”。且魏延在諸葛亮擺下七星陣準備續命時闖進營帳,走路帶風帶滅了蠟燭諸葛亮才一命嗚呼的。實際上這種說法完全是羅貫中的藝術渲染。

魏延劇照
首先,在群雄逐鹿期間,因為當時魏延是“自由人”,是以今天投靠這個,明天投靠那個,給人印象不好,但劉備知道他是一名全才,欲收留時,諸葛亮卻勸劉備不收此人,說“此人終有一天會背叛主公”。 諸葛亮的擔憂是建立在别人的流言基礎上,與現在的“事實求是”不同。魏延的性情:對于不看重他的主公,他會立刻離去,魏延始終想投靠曹操,但機會就是不出現。眼看跟随自己的部将紛紛離去,魏延才不得以亂投靠。幾經周折後,他終于能面見劉備,他想一心為劉備賣命,因為世上人都說劉備最厚道。劉備真正聽從的是諸葛亮,諸葛亮才是掌握軍事大權的人,諸葛亮從未給魏延重要任務,兩人的争鬥從魏延剛來就已經開始了。 平定西南孟獲的戰役中,魏延幾次獻計,均被做事保守的諸葛亮否決。六出祁山,蜀國已基本無大将,魏延是軍中資曆最老的,但他說的話一點應有的威力都沒有。諸葛亮把姜維作為自己的心腹,繼續排擠魏延,魏延的計策一律被他看做是冒險的,不理智的,不妥當的。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過于“穩健”保守,才導緻其最後的失敗。
諸葛亮劇照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魏延與諸葛亮之間屬于“鷹派”和“鴿派”的關系,且諸葛亮在用人上多有道聽途說之嫌。也可以說兩人對不上眼,在現實生活的經驗中,這種事兒真是不少。無論你如何積極要求進步,上司就是看不上你,你也真沒有辦法。
楊儀劇照
其次,諸葛亮死後,魏延心存多年的積怨一下爆發,導緻燒毀棧道,欲獨自出山,征讨魏國。但都說諸葛亮留下計謀殺魏延,這是不存在的。因為諸葛亮說留魏延段後,如延不從命,君便自發,并沒說要殺魏延.殺魏延是楊儀命馬岱殺的,并誣陷延謀反,魏延落了個謀反的罪名,成為了千古罪人。為什麼說魏延不是謀反呢?要造反他隻能向北逃。魏延回來也就說明他沒有反心,隻是想殺了楊議。其實魏延不會造反,姜維等人都是心知肚明的,而關鍵時刻他們都默不作聲,真不知道是為什麼啊!
文字與圖檔均整理于網絡文獻,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