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因為占領區域配置設定問題出現沖突。一意孤行與絕不讓步的結果就是讓一個原本統一的德國徹底分裂成兩個國家——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即東德與西德。

這次的事件被稱為第一次柏林危機。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兩大陣營對于德國的争奪并沒有就此收手,反而變本加厲,最終将導緻了雙方陣營沖突的再一次深化。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風暴前的不平靜</h1>

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與西方在德國問題和柏林題上的沖突變得更加尖銳,甚至圍繞柏林問題爆發了場持續數年的危機。在美國方面,這一危機甚至跨越兩任總統任期。

德國分裂後,西方占領下的西柏林就成了蘇聯眼中的一枚"眼中釘"。西柏林的存在,是西方對外戰略的一個關鍵布局。美國把西柏林看作是實施"解放戰略"和"和平戰略"的重要依托、而蘇聯則把它看作是西方對東方進行敵對活動的工具。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二戰後,四分五裂下的德國領土

1958年3月,西德議院通過決議,決定以原子武器武裝自己的軍隊。這意味着蘇聯面對的西方軍事威脅進一步加劇。同年10月27日,東德政府譴責西方勢力違反相關要求,并要求西方國家完全撤出柏林市内,取消相應的一切權利,使得原本緊張的柏林局勢再一次緊張起來。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柏林查理檢查站,互相對峙的美軍與蘇軍

蘇聯表示支援東德的立場。11月10日,赫魯曉夫在一次群衆大會上對美、英、法三國提出指責,強調要重新考慮柏林地位、撤退占領問題。按照蘇聯的意思,西柏林必須要"非軍事化",不得有任何的限制,否則就重新考慮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權。甚至将其比作"毒瘤",要采取政治手術将其除掉。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蘇聯的強硬表态,實際上是對解決西柏林法律地位問題的"最後通牒"。西方三國對此反應強烈,拒絕了蘇聯的建議。1959年1月,艾森豪威爾決定在聯邦德國和西柏林進行備戰。在西方的強烈反應面前,蘇聯的态度開始軟化,蘇聯多次表示,希望就柏林問題進行談判.但西方拒絕舉行首腦會談,隻主張舉行外長會議。1959年5月和7月,雙方分兩個階段在日内瓦舉行會議,讨論對德和約問題。

會議期間,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去世。根據外交慣例,蘇聯外長葛羅米柯于5月27日赴美參加葬禮,這一善意使得兩方的關系稍顯緩和,美蘇兩國借此機會開了短暫的會談,但因雙方立場相距其遠,未能達成任何協定。9月,赫魯曉夫為緩和局勢,宣布放棄了半年内解決柏林問題的最後通牒,來換得美國對召開四國首腦會議的支援。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被蘇聯擊落的U-2美軍偵察機殘骸

正當一切向緩和的方向上發展時,1960年5月1日,美軍飛行員弗朗西斯·鮑爾斯駕駛一架U-2高空偵察機,在蘇聯領空進行偵查時,被蘇軍的米格-19戰鬥機所擊落,他本人也是以被俘,史稱"鮑爾斯事件"。這種軍事挑釁行為當然不能讓蘇方所接受,原本的會談最終因為這一風波而無疾而終。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更新,軍事對峙</h1>

新任美國總統肯尼迪上台後,赫魯曉夫又在維也納會談期間再次提出半年内解決柏林問題的最後通牒,但被前者當場回絕。按照蘇聯的想法,如果四大國在半年内不能就柏林問題達成協定,蘇聯将單獨與東德簽訂條約,後者就可以同西方國家進行邊境等安排問題。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在美國宣布拒絕這一建議後,6月15日,赫魯曉夫發表電視廣播講話,聲稱必須在當年解決對德和約問題,并表示蘇聯有能力反擊武力威脅。7月,赫魯曉夫宣布加強蘇聯的軍事實力,防備由此引發的不測事件。

另一邊,西方三國毫不妥協,警告蘇聯的政策具有極大危險。美方表示決不允許蘇聯用武力把西方勢力趕出柏林,決心保衛西方在西柏林的權利。為此,美方也相應地增加軍事實力,征召後備役人員,增加駐歐美軍力量,并要求加強軍事準備。柏林局勢再次緊張起來。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民間的反應更為激烈,許多東德百姓開始舉家遷移。到1961年夏天,東德流入西柏林和西德的人數多達350萬,其中不少是熟練勞工和技術人員,民主德國是以遭受了巨大經濟損失。1961年8月上旬,華約各國進行磋商,支援東德政府就此局勢采取措施。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東德士兵舒曼的“驚天一躍”

8月12日,東德政府決定加強邊界管制,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則一律不得随意出境。當晚,東德政府沿西柏林邊界拉起了170公裡長的路障和鐵絲網,為了保證可以"懲罰"那些非法出逃的東德人,鐵絲網在修建時做了适當的修改與變化。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正在修建的柏林牆

從8月17日起,一座新的混凝土牆開始投入使用。之後又安裝了其他部件,進而擴大了封鎖的範圍。最終在1961年11月20日,著名的"柏林牆"被修建完成,此後為了保證堅固,又在牆體和四周增加了防禦措施,徹底封死了東德與外界的通道。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局勢的緩和</h1>

"柏林牆"的建立加速了柏林原本的危機。美蘇相繼恢複核試驗,與各自的盟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戰争氣氛籠罩了整個歐洲。但歸根結底,雙方都不願為柏林問題而發生戰争。赫魯曉夫和肯尼迪都十厘清楚,一旦兩大國在柏林問題上發生戰争,歐洲将再一次變成人間地獄。是以美蘇雙方都對越界行為采取預設的态度。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比如蘇聯和東德在采取強硬姿态的同時,都留有一定的餘地,并沒有完全限制兩地之間的交通往來自由。甚至在柏林局勢激化後,美國派兵1500人沿通過民主德國境内高速公路馳援西柏林,一路上都沒有受到阻攔。

美國在西柏林的底線是確定西柏林的"自由"與"生存能力",以及出入是否順暢。是以,美國和西方國家最終容忍了柏林牆的建立。此後美蘇在柏林的對抗開始降溫。10月,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就出入西柏林的自由問題向肯尼迪作出保證,宣布西柏林不會因為"柏林牆"的修建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肯尼迪與蘇聯外長葛羅米柯,1962年

随後,赫魯曉夫在不再強硬了,他在蘇共二十二大上表示,如果西方國家願意和平解決德國問題,蘇聯也将考慮暫時停止國内的軍事行動,與美國展開談判。美方對這一态度表示歡迎。11月,肯尼迪發表講話,強調"雙方必須面對現實",做好戰争準備的同時,也做好與蘇聯和平談判的準備。蘇聯也表示,由于建立了柏林牆,與東德單獨簽訂了互不侵犯和約,是以柏林問題可以暫緩進行。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争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牆的誕生一、風暴前的不平靜二、更新,軍事對峙三、局勢的緩和結語

第二次柏林危機險些導緻美蘇兩大陣營的戰争,最終兩國上司人頭腦冷靜下來,通過談判的形式将這場危機和平解決了。但是柏林牆已經修建,它就像是一座高山,橫亘在柏林人民和德國人的心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雖然"柏林牆"的修建,代表着冷戰氣氛的進一步加劇,但因為雙方的"心照不宣",使得原本一觸即發的戰争威脅迅速降溫,這也表現出東西方在對抗的同時,依然遵循着自己的底線,即有理有據,但又不無理取鬧。

1990年代,随着冷戰氣氛逐漸消融,原本被迫分家的兩德人民又重新團結在了一起,推到了這座令兩代人隔閡不已的水泥牆,重新成為了一家人。

參考資料:

1.《二戰後德國史》

2.《戰後國際關系史》

3.《大棋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