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交通新聞|紅色車站的堅守

平型關站位于原平車務段管轄的京原線上,1971年京原線開通時投入使用。車站兩面環山,每天除了偶有零星的旅客乘坐在這個車站通過的“慢火車”外,鮮有人停留。職工們每天的養眼時間,也就是“慢火車”8818次的停站時間。

中國交通新聞|紅色車站的堅守

1937年9月一場平型關大捷讓讓此地聲名鵲起。 50多年前,剛建站時,車站連電都沒有,全站上下用得都是煤油燈,住得是土坯房,白天接車用是的臂闆信号,一到晚上接車還要爬到杆子上挂煤油燈,接發列車辦理閉塞用的電氣路簽,如今随着鐵路科技的發展已全部變成微機集中聯鎖。車站主要辦理一對“慢火車”的客運業務和貨運列車、2對快車的會讓業務。

車站周圍除了大山,就是深溝,前不靠村,後不挨店。建車站時,将兩座山頭從中間豁開個站場,蓋了幾間房子,就成了幾代職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于是,凡是來到這個站上的職工,首先要“享受”無盡的的孤獨,對付孤獨和寂寞的方式,職工叫做“喊山”,即對着大山歌唱。

張飛是該站的一名值班員,1998年,21歲的張飛“子承父業”,頂替父親參加工作來到平型關站。他的父親原來也是這個站的一名助理值班員,當時與他父親一起報到的工友還有好幾位,其中一位同一天與他一起到平型關站報到,一下車,看到大山對面長長的鐵道邊上隻有兩排宿舍,一棟不大的小平房(行車室)外,周圍一片荒蕪,中午吃了一頓跟鄉下人一樣的玉米窩頭,下午就坐車回了太原,再也沒有過來。而他父親選擇了留下,一直到退休。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環境惡劣,平型關站一直被列為原平車務段最艱苦小站行列。艱苦讓車站的職工申請調動頻繁,大家嬉稱為“勞教站”。可是張飛沒有動過調動的腦子,他說“再艱苦也得有人幹,我是在哪也是個幹,就在這幹吧,省的動腦子,上司也省的費腦子”。就這樣他現在也成為平型關站元老級職工。

在業務上,張飛的文化基礎不好,在工作上他卻是全站最認真的。每次新裝置投入使用,新規章開始實施,他總是努力掌握,虛心請教。小紙條,手抄本,時常在他的衣兜裡,帽子裡掩着,一有時間就翻着看看,作業時遇上不懂不會的他随手就能拿出對照學習。車站11名職工輪班作業,幹值班員單調乏味,行車室每天就自己和助理值班員兩人,但每趟車從接車到發車,張飛仍把每一項程式做得一闆一眼。

去年,有3名從外地濟南招聘的青工配置設定來到車站,閑暇時間張飛都要給大家講一講,帶着看一看,講車站的曆史,講車站的傳承,講裝置使用和行車業務,他也成為大家公認的平型關站第一師傅。

他說,自己是黨員,要守在紅色的車站,盡管條件艱苦,但是比起父輩那個工作年代條件好多了,他還要堅守下去。(通訊員:章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