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交通新闻|红色车站的坚守

平型关站位于原平车务段管辖的京原线上,1971年京原线开通时投入使用。车站两面环山,每天除了偶有零星的旅客乘坐在这个车站通过的“慢火车”外,鲜有人停留。职工们每天的养眼时间,也就是“慢火车”8818次的停站时间。

中国交通新闻|红色车站的坚守

1937年9月一场平型关大捷让让此地声名鹊起。 50多年前,刚建站时,车站连电都没有,全站上下用得都是煤油灯,住得是土坯房,白天接车用是的臂板信号,一到晚上接车还要爬到杆子上挂煤油灯,接发列车办理闭塞用的电气路签,如今随着铁路科技的发展已全部变成微机集中联锁。车站主要办理一对“慢火车”的客运业务和货运列车、2对快车的会让业务。

车站周围除了大山,就是深沟,前不靠村,后不挨店。建车站时,将两座山头从中间豁开个站场,盖了几间房子,就成了几代职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于是,凡是来到这个站上的职工,首先要“享受”无尽的的孤独,对付孤独和寂寞的方式,职工叫做“喊山”,即对着大山歌唱。

张飞是该站的一名值班员,1998年,21岁的张飞“子承父业”,顶替父亲参加工作来到平型关站。他的父亲原来也是这个站的一名助理值班员,当时与他父亲一起报到的工友还有好几位,其中一位同一天与他一起到平型关站报到,一下车,看到大山对面长长的铁道边上只有两排宿舍,一栋不大的小平房(行车室)外,周围一片荒芜,中午吃了一顿跟乡下人一样的玉米窝头,下午就坐车回了太原,再也没有过来。而他父亲选择了留下,一直到退休。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环境恶劣,平型关站一直被列为原平车务段最艰苦小站行列。艰苦让车站的职工申请调动频繁,大家嬉称为“劳教站”。可是张飞没有动过调动的脑子,他说“再艰苦也得有人干,我是在哪也是个干,就在这干吧,省的动脑子,领导也省的费脑子”。就这样他现在也成为平型关站元老级职工。

在业务上,张飞的文化基础不好,在工作上他却是全站最认真的。每次新设备投入使用,新规章开始实施,他总是努力掌握,虚心请教。小纸条,手抄本,时常在他的衣兜里,帽子里掩着,一有时间就翻着看看,作业时遇上不懂不会的他随手就能拿出对照学习。车站11名职工轮班作业,干值班员单调乏味,行车室每天就自己和助理值班员两人,但每趟车从接车到发车,张飞仍把每一项程序做得一板一眼。

去年,有3名从外地济南招聘的青工分配来到车站,闲暇时间张飞都要给大家讲一讲,带着看一看,讲车站的历史,讲车站的传承,讲设备使用和行车业务,他也成为大家公认的平型关站第一师傅。

他说,自己是党员,要守在红色的车站,尽管条件艰苦,但是比起父辈那个工作年代条件好多了,他还要坚守下去。(通讯员:章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