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漆清如油
照見美人頭
搖動虎斑色
提起釣魚鈎
這首民謠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流傳甚廣,民謠中的清、美、色、粘是關于恩施壩漆特色最真實的寫照。
在今年6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申報的壩漆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本期《湖北非遺聲音館》邀請到壩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洪克儉講述恩施壩漆的制作技藝。
制漆技藝(壩漆制作技藝)是一項具有300餘年曆史的傳統手工技藝,廣泛分布于湖北省利川市、恩施市、鹹豐縣、宣恩縣、鶴峰縣、來鳳縣、巴東縣、建始縣等毗鄰縣市。其中,利川市毛壩鎮、沙溪鄉、忠路鎮、團堡鎮、元寶鄉為核心區域。
它以利川壩漆為主要原料,在制作生漆材料過程中形成的傳統制漆技藝,與當地群眾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是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采割壩漆原材料
壩漆是從陽剛大木、陽剛小木漆樹采割下來的生漆,因産于湖北省利川市毛壩鎮而得名。1952年,周恩來總理題寫”壩漆名冠全球”,利川成為舉世聞名的”壩漆之鄉”。采割下來的生漆需進行加工調制後才能使用。通過該技藝可将壩漆加工成20多種傳統生漆材料,廣泛用于家具、建築、祭祀、工藝美術等諸多領域。
壩漆制作的物品
壩漆制作技藝融入生活的各個角落。用過利川毛壩壩漆的人都知道,它是一種非常優良的塗料,其漆酚含量高,膘度特别厚,亮光好、燥性好、濃度大,這是一般的人工合成漆無法比拟的。壩漆制作技藝是一種傳統的制漆技藝,它的獨特來自對環境的高需求,對采割的講究,更是對調制的把握。
洪克儉老師為大家介紹了壩漆制作的主要流程:
1、采割:從本地種植的陽剛大木漆樹樹幹或者樹枝提取生漆原料,根據樹木大小,割開幾個小大不等的口子,下方放置蚌殼等接漆器皿。
2、過濾除雜:用80目濾布過濾生漆原液。
3、脫水氧化:将過濾生漆置入裝有錨式攪拌槳的錐形瓦缸,按500轉/分鐘攪拌至漆液發黑
4、助劑添加:将配制好的紅根助劑加入瓦缸,按500轉/分鐘攪拌至漆液變為濃稠膏狀、可拉絲3寸為止。
5、聚合交聯:将調制好的幹性植物油加入瓦缸,按500轉/分鐘攪拌30分鐘左右即成。
洪克儉正在仔細檢視制作的漆器
制漆技藝(壩漆制作技藝)傳承曆史悠久。據《利川市志》記載,清順治年間開始種植漆樹,光緒時産品遠銷日本等國。為使器物堅固耐用、美觀大方,人們将壩漆塗刷于物件表面。但剛割下來的生漆不能直接使用,需根據不同的裝飾效果進行制作,最初是漆匠自做自用,随着生産的擴大,分工逐漸細化,制漆技藝(壩漆制作技藝)從漆匠行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項專門的傳統技藝。
清代光緒初年,大批江西客商來利川經營壩漆,毛壩“漆莊”多達130多家,從業人員1500多人,一直延續到1949年。當時著名商号有黃慧記、左民記,代表人物有邝二川、左益民、李伯臣、張靜萱等,主要從事壩漆“灌稍”和提莊漆制作,年經營3000多擔。
1953年原利川縣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所有漆号被供銷社贖買,由原利川縣土産公司經營管理,部分傳承人成為公司員工,形成制漆技藝(壩漆制作技藝)的主力軍。1972年成立原利川縣外貿局,從縣土産公司抽調部分傳承人從事壩漆對外貿易。
1983年原利川縣機械廠抽調部分傳承人組建原利川縣國漆廠,32名傳承人從事制漆技藝(壩漆制作技藝)。1985年原利川縣林業局成立利川縣壩漆廠,21名傳承人從事制漆技藝(壩漆制作技藝)。
1991年毛壩鄉開辦壩漆中學,培養了一批壩漆栽培、制作專業人才。從1949年到2000年傳承人達到3500多人。2001年因企業改制,壩漆制作企業解散。後來相繼誕生了利川市德隆生漆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利川德華漆木工藝公司和利川力佳竹木工藝公司等。
流光溢彩的漆器
一門技藝經曆了百年曆史依然以“霸氣”的姿态獨立于世間,它的出現是特别的,它的經曆是多彩的,它的存在是純粹的。非遺可貴在于時間的曆練與付出的汗水,文化傳承在于智慧的承載與生命的延續,讓我們一起期待與見證壩漆制作技藝綻放屬于它的光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7">湖北經濟廣播《湖北非遺聲音館》欄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湖北之聲、湖北經廣聯合承辦。6月10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湖北省18個項目入選,涵蓋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八大類别。從2021年6月23日起,本欄目将陸續為大家介紹這些項目,敬請關注!</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