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作者:M·辰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陶寶篇-19#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援、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中國一直走到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以及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現在,世界博物館陶器瑰寶系列——陶寶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唐代)

今天,将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一件國寶級陶器:唐代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上圖)

在欣賞這件陶寶之前,咱們先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唐三彩?唐三彩是如何發明的?它又是怎麼出名的?

咱們一個個說。(本文圖檔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唐,三彩七星盤)

什麼是唐三彩?

前文說到,世界各地的原始先民都曾或早或晚地學會了陶器制作,但在陶器"進化"為瓷器的道路上,卻僅有中國先民發明了瓷器,因為他們找到了瓷器制作的三大密鑰:釉+高嶺土+高溫(1200度以上)。

老外們因為一直沒有發現高嶺土(瓷土)是制作瓷器的必需條件,是以,盡管他們也能制作釉,但卻遲遲做不出瓷器來。

同樣,在中國也不是到處都有高嶺土。是以,将釉料塗刷在普通泥土所制的陶坯上,其燒出的器物便是"釉陶"。

注意!釉陶的概念中還包括釉料塗刷在高嶺土坯胎上所燒制出的産品——"瓷器"。由于這種"瓷器"與後來的成熟瓷器在品質上有一定的差距,是以也被叫做"原始瓷"。原始瓷即釉陶,但釉陶的外延更大。

中國自商周時期發明釉後,就有了釉陶,隻不過那時釉的顔色很單調,呈青灰、青色,是以釉陶的顔值相應也很低。

到了東漢時期,陶匠們發明了低溫鉛釉。其主要呈色劑為銅和鐵,在窯爐的氧化氣氛中,銅使釉呈現綠色,鐵使釉呈現黃褐或棕紅色,由此創燒出了綠色、黃褐色等彩釉陶器。

進入唐代後,唐代陶匠又在漢代綠釉、黃釉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藍釉等色釉,使釉陶步入了一個更加多彩的世界。

唐三彩,意指唐代陶器釉色較多,豔麗多彩。(三,意指"多")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唐三彩意外走紅

20世紀初之前,人們從來不知道有"唐三彩"這東西,沒見過,也沒聽說過。

1905—1909年修築隴海鐵路期間,在洛陽北邙山發現了一批唐代墓葬。因為墓葬妨礙了修鐵路,又因為當時沒有任何文保意識和文保法,是以墓葬的命運隻有一個:讓路。于是,一座座墓葬被挖開。而附近的居民則忙不疊地前來挖寶、撿寶。在撿寶的過程中,人們的眼睛隻盯着那些珠寶、金器等,而一些陶俑、陶器卻因為礙了尋寶人的事兒而被砸碎或抛向别處。

人們納悶的是,怎麼這些唐代墓葬中竟有這麼多礙事兒的陶器(俑),而且還花裡胡哨的?

人們顧不上多想,隻想着趕緊把值錢的東西先摟到手。于是,更多的陶俑、陶器被砸碎、被抛扔。

(以下圖示皆為"唐代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不再複注)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因為墓中的陶俑和陶器色彩都非常明麗,于是就有人多想了一下:說不定這東西也能值點錢?

揣着這份不确定的心思,有人将墓中較完整的彩陶器(俑)收集起來并輾轉送到了北京琉璃廠(著名古玩市場,起自清朝,為琉璃廠文化一條街的簡稱)。

因為這些彩陶器(俑)是明器,盡管在琉璃廠面了市,卻也是問津者少,人們覺得陪葬器不吉利。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命運終于出現了轉機。

這一天,中國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先生在琉璃廠裡走走看看,無意中看到了一件彩陶馬(唐墓明器),他覺得這件陶器很有特點,于是連忙向店家打聽詳情。聽罷介紹,羅先生将這件"彩陶"買回了家。

經過仔細研究後,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裡介紹了這種唐代彩釉陶器。這可不得了了,因為有了大家的加持,唐代彩釉陶立刻身價倍增,不僅中國古玩愛好者紛紛收藏,連國外買家也頻頻出手以重金購之。

唐代彩色釉陶自此名揚四海。(說明自身條件雖重要,但遇到貴人更重要)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唐三彩"由來

按常理說,這些唐代的帶釉的彩色陶器(俑)學名應該叫"唐代彩色釉陶XX器",但這是後話。剛開始作為一個新"物種"時,沒人知道它是個啥東東,專家們也查不到它是個啥東東。然而,坊間對它的稱謂倒是很貼切,并且已經叫了開來:

唐三彩。多形象啊!

之後,這種唐代的彩色釉陶器就被約定俗稱為"唐三彩"了。

唐三彩名揚四海,卻鮮有人知其意外走紅的背景,可謂一步登天

陶寶簡介:

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公元723年,唐代;1957年陝西西安鮮于廉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器中,駝身施黃色釉,身軀健壯,立于長方形台座上;其頸部深色駝毛披散,昂頭嘶鳴;駝背上置一方台,下墊圓形墊子,綠色邊繪菱形紋;台上鋪一長方形綠邊毯,内圈為黃色連珠紋,中間為白、綠、黃、褐相間的條紋。台上坐有四人,正在演奏樂器,一人彈琵琶,一人吹觱篥,兩人擊鼓;中有一人站立,手舞足蹈。除擊鼓者和吹觱篥者外,其餘三人均深目高鼻,絡腮胡須,應為西域胡人,餘下兩人為漢人。此俑題材新穎,形制高大,造型獨具匠心,為後世研究唐代音樂、舞蹈提供了形象而準确的資料,故定為一級品國寶文物。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頭條号"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