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四大名菜之猴頭菇,曾是貴族食品,還能抑制胃病反複發作

作者:中國數字科技館

肉嫩味香的猴頭菇位列中國四大名菜(與熊掌、海參、魚翅同列),有“山珍猴頭菇、海味燕窩”的說法。

中國四大名菜之猴頭菇,曾是貴族食品,還能抑制胃病反複發作

  猴頭菇的形狀很特殊,它的子實體圓而厚,菌蓋生有須刺,須刺向上,新鮮時白色,幹後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菇”。

  養胃山珍

  猴頭菇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健康食品,含有不飽和脂肪酸,非常有益于身體健康。

  猴頭菇中還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經常食用能調節血液中的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對防治腦出血、心髒病、肥胖症和糖尿病有效。

  猴頭菇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和豐富的多糖體,能助消化,改善胃腸道功能效果顯著,對胃炎、胃癌、食道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猴頭菇對胃病反複發作的元兇——幽門螺旋杆菌(Hp)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除了含有多糖體,猴頭菇還含有多肽類物質,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進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症。

  曾經的貴族食品

  猴頭菇質地脆嫩,味道香醇,鮮美可口,口感近似瘦肉,因而還有“素中葷”的譽稱。相傳早在商代,已經有人采摘猴頭菇食用。但是由于猴頭菇難得,隻有宮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隻知道猴頭菇為珍貴食品,對它的有關特性及其烹調方法都不清楚。有關猴頭菇的記載,較早見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書中僅僅列有“猴頭菇”的名稱而已。清代《禦香飄缈錄》載有清官的猴頭菇菜肴,并盛贊其味鮮美。該書還具體介紹了烹制猴頭菇菜肴的炖、炒二法。20世紀30年代,《魯迅日記》曾提到,魯迅吃過摯友曹靖華贈送的猴頭菇,也是贊美它“味确很好”。

  解放後,随着猴頭菇人工栽培技術的推廣,市場上供應的猴頭菇增多。這種山珍才漸漸進入人們的筵宴。

  燒菜、炖湯皆味美

  猴頭菇分為幹品、鮮品二類,幹品食用時需先漲發,俗稱水發猴頭菇。猴頭菇入肴,可作為主料單成菜或配合其他烹饪原料,葷素皆宜。猴頭菇可燒、可炖、可燴,也可以蒸、炒、煨、焖、鹵等。家常猴頭菇菜肴,多切片炒菜、燒湯,味極鮮美;用它蒸雞、蒸肉,更是風味獨特。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