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半部劇中,我們時常能夠聽到老皇帝康熙苦口婆心地問大臣和皇子們一句話:聖人教你們的忠恕之道呢?

這樣的唠叨,對于朝堂上那一個個臉厚心黑的人來說,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若他們還真的聽聖人的話,按聖人教導的禮義廉恥來行事,他們就不是他們了。
然而在那樣污濁的清朝官場,還真有那麼一個老夫子,一直在黑暗中讀聖賢書,聽聖人話,踐行聖人的教導,他就是王掞。
從表面上看,老臣王掞有點糊塗,有點騎牆,有點政治投機,開始死保太子,後來又倒向雍正,所作所為有點前後沖突,但實際上,王掞的為官之道,遠在衆臣之上,完全可以跟老狐狸佟國維,小棉襖張廷玉媲美。
大智至簡,王掞這個人,除了書讀的好,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忠誠。
這種忠誠,劇中的人不同程度都有,但很少有能像王掞一樣,做到極緻的。
張五哥很忠誠,但說到底,隻忠于老康熙和十三爺兩個人。劇中像張五哥這樣的人很多,各個皇子手下都有一堆包衣奴才,他們從人身到利益全部與主子捆綁在一起,對主子有骨子裡的忠誠。就算年羹堯和老八眉來眼去,他也知道老八靠不住,還是跟着主子老四踏實。
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忠于老康熙,則既有為人臣之忠,又有為人子之敬,比單純的忠誠更加可靠。另外,所有阿哥從小都受到家國教育,不管他們之間怎麼鬥,無論誰輸誰赢,對愛新覺羅家族,對大清朝社稷的忠誠不容置疑。抱有這種忠誠的,不僅有天潢貴胄,還有清朝的皇親國戚,比如佟國維和馬齊。
王掞的忠誠,比較特别,他是比較純正的讀書人,将忠于皇帝和忠于孔夫子化為一體,忠的是儒家文化的道統,忠的是自己的良知。
若是享受生活,生殺予奪,魚肉人民,對外戰争,自然是對個人和一家一姓一黨的私忠好,皇帝可以充分利用個人影響力,調動整個大清朝圍着自己轉,實作自己的政治抱負,或者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然而治理國家,從來沒有那麼簡單粗暴,忠于道統和良知的人,會經常和自私的皇帝唱反調,可這種忠誠,在皇權受到挑戰的時候,也常常是皇權最有力量的支援者。比如在八王逼宮的時候,雖然怡親王的兵能夠力王狂瀾,但真正能夠說服滿朝文武的,還是張廷玉那一番宏論。
是以曆史上比較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殺自己身邊的诤臣,而且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将诤臣留在朝堂之上,允許他們唱反調,以匡正自己的過失。而也有很多帝王,聰明絕頂,卻不能容納不同意見,或殺或貶,把朝廷變成一言堂,即使他們錯了也沒人敢出來反對,結果就是他們的一個過失,讓整個國家萬劫不複。
王掞在九王奪嫡中,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說他是參與者,是因為他是太子的老師,公開擁護和維護太子,為此不惜與天下為敵。而說他是旁觀者,是因為他雖然前期維護太子,後期支援老四,但從來沒有人把他當做太子黨或者四爺黨。
因為他無論支援誰,其實支援的都不隻是這個人,而是一番光明正大的道理。王掞絕不是讀死書的書呆子,為了衛道,他可以不擇手段,給太子送錢,逼殺鄭春華------單以這兩件事本身來說,确實不道地,但這種不道地,即使被老康熙皇帝知道,也隻會體諒他的苦心,而不會責怪他殘忍的。
廢太子的時候,整個朝堂上,都不敢有反對意見,唯有王掞,不僅敢提,還罵盡滿朝皇子大臣,逼的康熙皇帝耍賴。不要以為當時康熙很憤怒,老康熙當時看見王掞這個表現,不僅不反感,還很感動,越看王掞越可愛。因為王掞所罵的話,就是康熙憋了很久卻不能說的話,從王掞口中吐出來,鞭策群臣皇子,那是再好不過。
妙的是當時張廷玉的配合,與王掞,老康熙三為一體,把廢太子的主題,改為敲打群臣和皇子。有張廷玉的配合,老康熙才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把王掞“拖出去交給他兒子看管”,“若有閃失将他兒子千刀萬剮”。話說的狠,但大家都聽懂了,這不是懲罰王掞,而簡直就是縱容,甚至獎賞。
王掞是本色表演,老康熙是借題發揮,張廷玉是善後。也是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張廷玉的機巧,這是他比王掞強的地方,也是他不如王掞的地方。忠誠有了機巧,就不像王掞那樣純正,康熙對純正的王掞沒有芥蒂,而會對機巧的張廷玉多一層戒心。
最後,王掞猜中了老康熙的心思,死保四阿哥胤禛。他喝了毒藥,死在了雍正面前,絕了老八他們追究鄭春華案件,拖老十三下水的念想。此人不僅忠誠,還很豁達,對自己的死認識很到位,以一死成全了胤禛和胤祥,也間接報答了康熙皇帝的知遇之恩。
死後,王掞不僅能入賢良祠,連家裡三十餘口人也會被雍正善待,也算是死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