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五次北伐,思之而令人傷感;孫權五打合肥,觀之卻令人發笑!
曹操的一生,英武而傳奇。曹操有“機變無方,略不世出”之能,掃黃巾、讨董卓、剿呂布、滅袁術、敗袁紹、定遼東、降劉琮、平張魯、破馬超,一生征戰三十餘年,堪稱無往而不利,被贊譽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劉備的一生,坎坷而勵志。劉備數次創業而一敗塗地,卻壯志未泯,先後寄寓在公孫瓒、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的麾下,“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借來一席之地後,終于站穩了腳跟。在漢中的終極對決中戰勝曹操,劉備終于實作了人生理想,以織席販履之底層,摸爬滾打三十餘年,而成帝王之霸業,被贊譽為“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孫策的一生,短暫而輝煌。孫策以17歲的年齡,收拾了父親的爛攤子,扛起了孫家大旗,在安葬了父親、安頓了母親及幼弟之後,匹馬奔壽春,在袁術帳下做了一名馬前卒。他因作戰骁勇而威名漸顯,在數經軍事上的坎坷後,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又組織起了父親的殘留舊部;在屢經袁術的敷衍戲谑之後,他又以玉玺抵押置換了三千兵士,向江東進發。一旦離開袁術的鉗制,他立即如蛟龍入海,“闊達聽受,善于用人,智略超世,用兵如神”,攻劉繇、敗王朗、破嚴白虎,“英氣傑濟,猛銳冠世”,接連拿下了陵城、會稽、廬江、豫章等地,一手打下了江東基業。

對于劉備,曹操評價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對于孫策,曹操評價說,“猘兒,難與争鋒”!
曹操、劉備、孫策,均有自己軍事生涯上的巅峰戰績,那麼孫權如何呢?
開創根基,孫堅的;平定江東,孫策的;赤壁之戰、南郡之戰,周瑜的;偷襲荊州,呂蒙(含陸遜)的;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陸遜的;這些壓根就沒孫權什麼事!至于東吳大後期的兩場大捷,東興之戰,是諸葛恪的,西陵之戰,是陸抗的;這些跟孫權就更沒有任何關系了!
那麼孫權有什麼軍事行動嗎?有!他跟合肥杠上了!
從公元208年到235年,在近30年的時間裡,孫權五次攻打合肥,卻無功而返,還上演了諸多迷之操作,甚至一度淪為笑談!
若隻論軍事能力,如果說曹操、劉備屬于黃金,孫策屬于猝然而逝的黃金,那麼孫權大概連白銀都算不上!
本文包括三個部分:1.孫權為什麼死磕合肥?2.孫權五征合肥的過程及結果;3.孫權為什麼會失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01.孫權為什麼要打合肥?為什麼死盯着合肥?</h1>
在赤壁之戰前,孫權基本穩定了江南局勢,可憑長江天塹而穩坐江東。正如曹操所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在穩定時局和治理内政方面,孫權确實稱得上一把好手,比劉表的兩個兒子強了一百倍!但這句評語僅限于此,根本不是贊揚孫權的軍事能力。
赤壁之戰後,孫權的一塊心事被提上了日程。
父親孫堅,号稱江東猛虎,讨伐黃巾、攻董卓、斬華雄;兄長孫策,号稱江東小霸王,白手起家、平江東、定基業;相比于英雄不可一世的父兄,孫權總感覺自己像個躺赢的官二代!
是以,孫權急需用武,以鞏固自己的威望,他需要一場自己主導的大勝,以證明自己在軍事上的能力及成就!于是,孫權乘赤壁之勝而進,将目光瞄準了合肥。
為什麼是合肥呢?
這是由東吳的作戰優勢所決定的。吳軍的優勢在于水軍,孫權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水軍的優勢,而合肥則可以将水軍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如圖所示,合肥并不在吳、魏兩國的邊境線上,而是處于魏國腹地。然而,東吳可以跨長江而入濡須水,接入巢湖,再出施水,就可以直逼合肥城下。這條發達而又暢通的“水上高速公路”,讓東吳的戰船可以來去自如,動辄引兵至合肥城下,而且不用擔心後勤補給問題,相比于諸葛亮在祁山運糧,簡直快了一百倍!而魏國在水系上根本做不到有效布防,隻能依城據守。
如果能拿下合肥,則一本萬利!一旦站穩合肥,則可以從施水北上,接入淝水,威脅壽春,這又是孫權的終極願景,如果再拿下壽春的話,則可以通過颍水直插魏國的心髒!
然而幻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孫權在痛失第一次千載難逢的時機之後,又在第二次被張遼一頓海扁,卻依然癡心不改地接連三次征讨合肥。
孫權為什麼要死磕合肥呢?是因為幻想從未破滅嗎?
根本不是!
合肥的戰略位置是一把雙刃劍。魏國始終牢牢地控制着合肥,也可以随時從“水上高速公路”啟動伐吳,頃刻間就能與建業(吳都)隔江相望。是以,合肥就像一柄懸在東吳頭上的利劍,讓孫權寝食難安,是以,孫權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合肥拿下。
正所謂“守江必守淮”,孫權隻是想拿下合肥,在淮水構築第二道防線,才能真正的高枕無憂。如果合肥攥在魏國手中,那麼戰略防禦體系就稱不上完美。
其實,對于北伐,孫權并未做過多奢想,他隻是想固守江東而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02.孫權“五打合肥”的戰績如何?</h1>
第一次合肥之戰。時間:公元208年底;人物:孫權、張昭、張纮等;兵力:十萬。
背景:赤壁之戰剛剛勝利,曹操的主力仍駐守荊州北部。周瑜、呂蒙、甘甯、蔣欽等圍攻江陵的曹仁,而關羽絕北道,先後與徐晃、樂進、滿寵、李通等人打遊擊,給周瑜圍城争取時間。而合肥太守劉馥剛病故不久,代為鎮守合肥的是蔣濟,及部分不知名的将官。
其實,孫策時代曾經拿下過合肥,但是孫策新死後,合肥又被劉馥搶走,劉馥一手修建了合肥城的防禦工事。
大緻過程:
孫權攻城一個多月,毫無進展,傳聞曹操已經從荊州撤回,派出了部将張喜援助合肥,然而張喜遲遲未見蹤影。孫權急了,竟然想親自帶着敢死隊沖鋒,“率輕騎欲身往突敵”,幸虧被長史張纮死死勸住才作罷。作為三軍統帥、一國之主,孫權竟然要學人家甘甯,去當敢死隊的頭兒?我終于明白,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當張遼搦戰時,孫權竟然“提槍欲自戰”,他是真的虎啊!
在圍攻近四個月之後,曆經陰雨連綿,合肥城已經城牆将崩,魏軍隻能以草葉修補城牆,在掙紮中困守,而張喜的援軍仍未到達。眼看防線要崩潰,蔣濟制造了假情報,謊稱張喜的援軍即将就位,帶來了四萬人。
孫權有十萬人,根本不用怕,然而,“權信之,遂燒圍而走,城得全”。孫權就這樣灰溜溜地撤退了!
這個張喜到底是何方猛将?反正筆者孤陋寡聞,實在不太清楚,但他人還沒到,竟然就把孫權吓跑了!
第二次合肥之戰。時間:公元214年秋;人物:孫權、呂蒙、蔣欽、淩統、甘甯;兵力:十萬。
背景:關羽、魯肅多有糾紛,時逢曹操征讨張魯,劉備主動與東吳簽訂了湘水之盟,割讓三郡,孫劉兩家平分了荊州,然後劉備忙着搶占益州去了。曹操遠在漢中難以抽身,于是孫權瞅準時機,再次出征,并帶出了武将精銳及十萬主力。鎮守合肥的是張遼、李典、樂進,手底下隻有七千人。
這一次就是最著名的逍遙津之戰,精華部分有兩場。
第一場,先登而戰。張遼連夜募集了八百勇士,在黎明時分發起沖鋒,張遼親自披甲持戟沖上前去,斬殺兩員大将,殺死數十人,“沖壘入,至權麾下”,東吳軍瞬間大亂,孫權被逼到了山頂上,此期間,東吳的大将陳武戰死。張遼沖着山頂上叫嚣挑戰,孫權以長戟自守,不敢動。此後,張遼被吳軍包圍,但破圍而出,勇士們齊喊“将軍棄我乎?”張遼又反身殺入,“遼複還突圍,拔出馀衆”,而吳軍披靡敗走。這一場混戰,張遼殺出了“江東小兒止啼”的威名。
第二場,逍遙津北伏擊戰。孫權僵持了十餘日之後,“城不可拔,徹軍還”,在撤退到逍遙津北的時候,張遼又沖了出來,将孫權所率的一小撮部衆團團圍住。甘甯作為東吳頭号猛将,率弓箭手掩護,而呂蒙、蔣欽死戰,淩統則率領三百親兵殺入重圍去救孫權。這場厮殺,大家都太熟悉了,不再贅述,隻大緻說下結果。張遼不認識孫權本人,沒找到首要目标,最終讓孫權跳橋逃命;淩統的親兵全部被殺,自己也身受創傷,在确認孫權逃離後,淩統潛行逃生,“被铠落水,流涕津渚”,淩統竟然被打哭了,在河岸上哀嚎!
此戰後,張遼曾詢問戰俘,我在混戰中遇到過一個紫色胡須、上長下短的人,不知道是誰,感覺很奇怪。降卒回答說是孫權,張遼頓時懊惱不已!
十萬對七千,最終被八百痛扁,還差點被生擒,孫權的戰績也是沒誰了!孫策如果地下有知,會不會暴跳出來?
第三次合肥之戰。時間:公元230年秋;人物:孫權帶隊;兵力:不祥。
背景:此時已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曹真主張轉守為攻,于是曹真、司馬懿、張郃三路伐蜀,諸葛亮全力迎敵。乘此良機,孫權再次征讨合肥。鎮守合肥的征東将軍滿寵,就是當年幫助曹仁成功抵抗關羽的那位,他建立了一座合肥新城。
孫權可能被張八百打慫了,隻要張遼在,孫權就不敢妄動,還曾對屬下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直到張遼死了八年之後,孫權才又開始攻打合肥。
滿寵立即上表求援,召集了兖州、豫州的兵力前來助拳,孫權獲悉情報後,選擇政策性佯退。滿寵識破了孫權的陰謀,并沒有解散援軍,而是嚴陣以待。孫權果然卷土重來,但是“不克而還”。
看來,孫權就想鑽個空子,但意圖被識破,最終铩羽而歸,也許,這次隻是虛張聲勢地試探虛實而已。
第四次合肥之戰。時間:公元233年底,人物:孫權、全琮(孫魯班之夫);兵力:約有十萬,其中全琮部五萬餘人。
背景:遼東公孫淵向東吳稱臣,孫權大喜,不顧衆人反對,派使者攜金珠寶貝趕赴遼東,冊封公孫淵為燕王。但公孫淵是搞詐騙的,他斬殺使者、吞并珍寶,反而向曹睿稱臣。我堂堂東吳大帝,竟被你這宵小戲耍?于是孫權要征讨遼東,顧雍、張昭等人連忙勸阻,“合肥你都打不動,還想打遼東,飛過去嗎?”于是孫權将怒氣轉向曹魏,再一次攻打合肥,鎮守合肥的仍是滿寵。
孫權圍攻合肥新城,但他的表現呢,“以其遠水,積二十日不敢下船”。
合肥新城,位于舊城西北三十餘裡外。滿寵修建合肥新城,就是彌補了舊城的不足(東吳軍可以乘船直達城下),如果東吳攻擊新城,則必須下船,走上三十裡的陸路。
東吳軍雖然圍了新城,但孫權自己卻二十餘日不敢下船!這膽氣,啧啧!
滿寵選擇移兵出城,孫權膽肥了起來,于是上岸閱兵以壯聲威。滿寵早有準備,派遣六千騎兵伏擊而出,“卒起擊之,斬首數百,或有赴水死者”,孫權倉皇間逃回水上,而東吳軍被淹死者不在少數。孫權穩定心神後,大怒攻城,又讓全琮率兵五萬攻六安,以分合肥之守勢,但雙雙不克而還。
作為國君和統帥,首次攻打合肥時還要敢死沖鋒呢,現在卻不敢下船了,越打越倒退?真不知道東吳戰士們作何感想!
第五次合肥之戰。時間:公元234年春;人物:孫權、陸遜、諸葛瑾、孫韶;兵力:二十萬!
背景:諸葛亮在休養生息數年後,揮兵近十萬,開啟最後一次北伐,然後邀請孫權一起出兵伐魏。孫權親自帶兵十萬,進駐巢湖口,開啟了最後一次攻打合肥。此期間,孫權讓陸遜、諸葛瑾帶另一支主力攻擊襄陽,讓孫韶率兵數萬攻擊廣陵,形成三路進擊之勢。而此時鎮守合肥的将領,叫做張穎。
這一次,孫權是玩真的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曹魏的防線,主要有三處:淮南地區、荊襄地區、西北地區,曹睿曾經說過,“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辄破于三城之下者,有所必争也”。諸葛亮攻打祁山,陸遜攻打襄陽,而孫權攻打的合肥,就是淮南地區的前站。
此時的滿寵,已經七十多歲了,都退休了,但他挂念合肥的防禦。滿寵曾經建議放棄合肥新城,把吳軍引誘到淮南地區的壽春,但曹睿不同意;滿寵又建議率衆軍援救張穎,曹睿認為新城足可以自守,也沒有同意。其實,曹睿另有打算。
滿寵的建議被接連否決,于是就像老廉頗、老黃忠那樣鉚上勁了,他連夜召集了數十位勇士,折斷松枝為火炬,灌上麻油,從上風口向下放火放箭,火勢迅速蔓延到了東吳軍的攻城器具。孫權之侄孫泰趕來救火,卻被乘風加速的亂箭射死,東吳軍為之氣餒。
孫權暴怒,向新城發起猛攻,但是被張穎死守,難以攻克。此後不久,曹睿禦駕親征,乘龍舟率軍東行,“軍未至數百裡,權遁走”。孫權聽說曹睿來了,人家還有幾百裡路呢,他就連忙撤走了!
此一戰,張穎被曹睿記為首功。這個張穎,肯定不是女生,與第一次援助合肥的張喜差不多,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将,但孫權就是打不下來!
諸葛亮北伐,根本不懼曹魏一波接一波的援軍,而是迎頭而上,除非糧草不濟才撤軍。孫權呢,你聽說對方有援軍趕來,你就撤退,你幹什麼來了?
小結:縱觀孫權的五次征讨合肥,其戰績簡直慘不忍睹。第一次,被虛假情報吓跑;第二次,被張八百痛扁,還差點被生擒;第三次,被滿寵識破計謀而退;第四次,被滿寵伏擊;第五次,先折了侄子,又被張穎頑強抵抗,最終被曹睿吓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4">03.孫權為什麼會屢次失敗?</h1>
首先就是主帥的因素。
主帥的個人魅力、氣魄、決心、意志力,都決定着三軍的戰鬥力!試看曹操,在獲悉烏巢屯糧的情報後,當機立斷,親自帶着五千騎兵前往突襲;再看孫策,在一系列攻堅戰中,也多次親身用命,最大程度上鼓舞了三軍士氣;至于劉備就更不用說了,他是從底層爬上來的,曾經一度作為武将,屢次上場殺敵,其次數比孫權出征的次數多太多!
再看孫權。聽說張喜來了?我撤!張遼八百人就敢沖擊我十萬大軍?我躲山上!張遼還敢伏擊我的撤退主力?我跳橋而去!攻打合肥新城要下船?我在船上坐鎮二十餘日!十萬人拿不下張穎?我生氣!曹睿還有數百裡到達戰場?我趕緊閃人!
主帥無能,累死三軍。就這種決心和鬥志,就這種膽氣和魄力,怎麼帶動三軍?将士們一旦鬥志全無,早就想着回家報平安去了!
其次就是攻城戰的不利因素。
曹操攻下邳,被呂布嚴防死守,最後水淹,引起對方内讧才拿下;曹操攻邺城,被審配嚴防死守,最後水淹,引起對方嘩變才拿下;諸葛亮攻陳倉,以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圍城數月,竟然拿不下郝昭!其實,攻城戰真的很吃力,是一個出力難以讨好的苦差事!
攻城戰,比拼的是城池的防禦工事,物資的囤積備用,雙方的戰鬥意志,以及後方的補給,在大多數情況下,雙方都是在耗。如果對方的城池足夠堅挺,那麼耗到一定日期,銳氣盡失,就更難以攻克。
攻城是個技術活,而東吳善于水戰,卻并不善于攻城。當年周瑜圍城攻南郡,關羽外圍打援,曹仁孤立無援,卻堅守了一年之久!反觀魏國的守城經驗,遠非吳國水軍能比,當年曹仁守樊城,被關羽水淹城池,城垣破敗不堪,最終都堅守了下來!
此外,合肥新城經過屢次修繕,堪稱固若金湯。是以,孫權圍而不克,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實,二十年後,諸葛恪又一次攻打合肥,他遇到了一個叫做張特的合肥守将。
諸葛恪圍城三月,建起土山急攻,張特軍死傷甚多,魏國援軍未到,城池出現了破敗的迹象,幾乎要崩盤!張特以詐術請降,言辭虔誠而卑微,諸葛恪輕信了他,約次日獻城。但張特連夜拆掉了房屋設施,搬運大量木材,加強修補了城垣,于次日在城上高叫“我但有鬥死耳!”諸葛恪大怒,再次進攻,卻已經難以攻克了!
此後,在司馬孚、毌丘儉的合擊之下,諸葛恪大敗而走。回到吳國,很快就被孫亮、孫峻設計殺死了!
諸葛恪之慘敗,有輕信敵人之緣故,但追根究底,還在于合肥新城的防禦工事極其完美,一旦進行修繕,就立即滿血複活!
再說孫權。他有沒有赢的可能性呢?還真有!就是第一次合肥之戰!
但那是孫權第一次帶兵出征,他表現的太菜了,當時合肥舊城已經扛不住了,蔣濟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就抛出來一個不知何處的張喜,本想詐一下(也可以穩定軍心),竟然就把孫權吓跑了!如果孫權有孫策一半的氣魄,很可能直接一鼓而下了!
你看人家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時候,被飛箭射中右肋,當聽聞曹仁親自督帥士兵作戰,就忍痛出營帳,“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如果孫權有這種氣魄,還打不下支離破碎的蔣濟?
還有其他機會嗎?還真的有!
公元219年冬,曹魏的荊襄防線戰事吃緊,于禁、龐德全軍覆沒,曹仁都快要棄城而逃了,徐晃率衆馳援,而合肥的張遼也被抽調走了,作為後備隊整裝待行。曹操在考慮遷都,沒心思顧及别的!
這個節骨眼上,張遼缺席,孫權應該立即進攻合肥,雖然未必能攻克,但也不失為最佳良機。然而,作為盟友的孫權,沒有選擇策應盟軍,卻聽信了魏國使者的一番說辭。
他去偷荊州!他去殺關羽!人家劉備已經平分了荊州,正在全力北伐,而孫權卻搞背刺!這操作也真是醉了!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周瑜這種主戰派,孫權是否就真的投降了!夷陵之戰,沒有周瑜,孫權竟然真的向曹魏稱臣了!是以被人戲稱為“大魏吳王”,就問一下孫權,你尴尬不?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陸遜這種曠世良才,孫權是否就真的被劉備滅掉了!陸遜火燒連營後,孫權喘了一口氣,立即就與曹丕翻臉了!不過孫權後來被公孫淵擺了一道,也算是一報還一報吧!
孫權的迷之操作,簡直不要太多!
如果說早年的孫權還稱得上英雄一時,那麼後期的孫權簡直就是昏庸不堪!
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離世後,孫權似乎就缺失了人生目标,他忙着選秀女,忙着搞宮鬥,立太子、封魯王,引發二宮之争,血洗江東士族,最終引發了一系列慘兮兮的子女相殘、血淋淋的權臣宮鬥,将東吳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關于東吳的慘烈宮鬥,在上一篇《孫權家事》中已經詳細闡述,本文不再羅列。
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但這句話僅限于早期的孫權,僅限于孫權的治理内政和穩定時局。
夏侯淵,曹操曾稱贊他為“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但他竟然親自修補鹿角(與孫權的敢死隊有異曲同工之妙),被劉備、黃忠斬殺于陣中,是以曹操又評價他“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将軍”。
如果曹操開啟上帝視角,看到了孫權後來的一系列操作,我想他絕對會收回自己的評語,或者說一句,“讓張遼補充評價吧”!
最後的最後,好像忽然發現了一個規律。
張喜、張遼、張穎、張特,姓張的武将們,簡直就是合肥的福星!
而不管是用草葉修補的合肥舊城,還是用木梁修補的合肥新城,都将會是東吳永遠的噩夢,也将會是孫權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隐痛!
如果您感覺本文不錯,敬請點贊、分享一下吧,最後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