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鹹豐皇帝的老師——何桂珍</h1>
<h1>何桂珍的家世:</h1>
何輔龍(何桂珍的父親),生于(1777~1846),字君佐,号傅岩,死後葬在師宗城西馬廠翠雲山上,墓地頗為壯觀,有石獅子守衛,碑上可見林則徐的題辭,它由師宗名人窦垿書寫,門柱為石獅子承托,柱上楹聯篆書陰刻是他的女婿窦垿篆書。何輔龍娶妻張氏,他們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長子:何渭珍,戊子舉人,任湖北武昌知府;次子:何懷珍廪貢生,過繼給何桂珍的伯父做兒子;小兒子:何桂珍甲午舉人,戊戌進士,翰林院編修,鹹豐皇帝的老師;長女嫁給窦垿;小女嫁給昆明己亥舉人錢新之。有孫子四人:松齡、梅齡、春齡、芝齡
何輔龍墓碑

<h1>何桂珍的生平:</h1>
何桂珍(1817年9月5日~1855年11月3日),字丹溪,亦字丹畦,号子香,又号南林居士,師宗縣丹鳳鎮城裡人,自幼聰明好學,學業優良。何桂珍18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33歲做鹹豐皇帝的老師,由于何桂珍與鹹豐皇帝有天子門生之關系,故在朝廷内深得器重。死時年僅39歲。清道光十八年進士,學識極為淵博,以文學書法之優授翰林院編修而聞名,1846年為提督貴州學政,1853年9月出為福建興泉永道,1854年授安徽徽甯池太廣兵備道道員,1855年3月攻克蕲水,11月遇害于湖北省英山縣,被撚軍降将李兆受所殺。
時隔9年後,曾國藩為何桂珍平冤昭雪,欽定:“诏世職為騎都尉,予谥文貞,建祠英山縣。”至此,何桂珍的忠貞大節終于大白于天下。何桂珍娶妻陳氏,無子,有三個女兒,他哥哥把自己的兒子——梅齡過繼給他做兒子。主要著作有《補輯朱子大學講義》二卷,《續理學正宗》四卷,《六松山房制義》四卷,《何文貞公遺書》六卷,《何文貞公文集》三卷,《大學衍義刍言》,《訓蒙千字文》一卷等,而較為流行的首推《訓蒙千字文》,此書著成于1844年,後曾進呈鹹豐皇帝閱覽,得到恩準,曾多次刊印流通,并作為全國普遍流行的一部教育讀本,至光緒年間又經雲南知名書法家陳榮昌手書刊印并收入《雲南叢書》。
何桂珍文集
《訓蒙千字文》:
定義:千字文,就是用一千個不同的字,四字一句,編寫成一篇文章,對偶押韻,辭意貫通,音韻流暢,作為兒童讀物,便于記誦。何桂珍的《訓蒙千字文》,是他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模仿《國小》體裁所著的一本兒童讀物,該書以記述的形式,闡述了上自遠古時代的伏羲氏,下至清初的社會名流,曆述了唐虞,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著名人物的重要思想及與他們相關的曆史事件,寓教于曆史之中,全書中突出了朱熹、程颢理學。可以說,何桂珍編著的《訓蒙千字文》不僅反映出他深厚的理學功力及較高的文化素養,同時也是他人品的述志和寫照。
寫作《訓蒙千字文》的目的:鹹豐皇帝時民心不穩,吏治不嚴,武臣不為國家出力等社會弊病的形成,都是由于沒有進行教化啟迪,沒有破除陳規陋習所緻的。而要改變這種弊端,僅僅依靠法律是無法做到的,隻有依靠平日的教化啟迪,開民智,使各自的天良得以發現,才能做到嚴格執行法令。在這裡,何桂珍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穩定與政風廉潔有關。隻有通過平時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質,才能實作富國強民的目的,進而提出了預防教育,做到防微杜漸,把各種惡習消除在萌發之初的主張,這一點對我們目前的教育仍然有着啟示作用。
從《訓蒙千字文》文中看何桂珍的教育思想:他對學術的觀點是“千裡纰缪,差在毫厘”即學術之差始在毫厘,而最後的結果卻謬以千裡,何桂珍主張治學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他在《訓蒙千字文》中指出,對小孩的德育教育必須沿襲古代聖賢之遺訓,用古代聖賢流傳下來的方法馴化學童,使他們的言行符合古訓的規定。怎樣才能做到沿襲聖賢古訓呢?他認為:首先,要将前人的豐功偉業發揚光大,幫助啟發後人,并以前人為榜樣,學習好繼承他們的美德。其次,何桂珍還提出對小孩的教育要以禮為本,并主張以《經禮》和《曲禮》作為教學内容之一。再次,要求為人子女的人,一定要盡忠盡孝并将忠孝統一起來,可見何桂珍具有憂國憂民思想。
何桂珍的扇子
何桂珍的憂國憂民思想:
何桂珍從小就接受封建正統思想教育,自小養成憂國憂民的性格,何桂珍恪守時時為民着想,事事為國所慮的原則。何桂珍長于邊隅小鎮,比較接近下層人民,是以,對民生疾苦,十分關懷,他主張大力興修水利,增加農業生産,足食以安民。他在家鄉時,每逢街天,他都要帶些銅錢去趕街,從不買東西,而是專門找那些衣服破爛而又賣糧食的人去“問”價,他暗暗地把高于糧價的錢放在賣糧人的口袋裡,然後說:“回去吧!糧食是寶貝,不能賣”。可那些人不懂他的意思,還是照樣賣,等到給賣主倒糧時才發現裡面的銅錢,明白剛才那人所說的話,經過打聽,人們這才知道他就是遠近聞名的何翰林。因為何桂珍有個姐姐嫁給雲南道台的公子錢新之為妻,是以他有時間的話,也會去昆明住幾天,即使在昆明,他也常常救濟那些貧苦人民,是以許多昆明人都知道師宗丹鳳有個何翰林,不但字寫得好,人品更好!
丹鳳書院楹聯及聯意:
1846年10月父親病逝,何桂珍趕赴江夏,在1847年春扶柩回到師宗,在家守孝三年。其間他親自籌建了師宗丹鳳書院考棚,這對發展師宗的地方教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849年5月,家鄉書院考棚落成,應縣正堂李東國之請,他寫下了《師宗建立書院考鵬碑記》,并為書院題寫楹聯“論秀重升鄉,萬裡丹山,雛鳳聲宜清老鳳;育才期報國,十年黃卷,古人道不薄今人。”聯意:議論秀才回到家鄉,萬裡的丹鳳山,新人才的聲音應該比老人才的清脆;期望培養人才報效國家,多年讀書,古人說不鄙薄現在的人。這副對聯展現了何桂珍急切期望故鄉加強教育力度,多培育人才,形成一個人才輩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良性循環趨勢,同時也強調教育必須為國家發展服務的思想,是以,他對學者勤奮育才,盡忠報國寄以厚望。
丹鳳書院考鵬碑:
雲南丹鳳書院,位于師宗,建立于清道光年間丹鳳書院考棚碑,現存師宗一中學校内的丹鳳書院考棚碑,是1988年師宗縣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之一。該碑在1984年8月師宗一中建立校舍時發現,碑呈橫放的長方形,無碑額和碑座,青石質地,高0.93米,長1.18米,厚0.12米。碑銘序文16行,每行25字,陰刻,正書左行。序文主要記述了清初學校的沿革狀況和丹鳳書院考棚的籌建始末,碑後刻有籌建書院考棚的地方官員、鄉紳名人、撰稿人等姓名和立碑時間。丹鳳書院、考棚為清道光年間師宗地方等級最高的讀書和講學處所,為師宗教育史上的珍貴實物資料,對研究清代師宗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何桂珍的仕途及命運:
【何桂珍軍隊失敗的原因】
1854年2月,桂珍被授安徽徽甯池太廣道員,3月份攻克了蕲水,接着攻克英山,斬殺起義軍悍将田金爵。巡撫福濟指令他駐軍英山,然而,何桂珍處境非常艱難。他領軍8個月,轉戰湖北與安徽,支取的經費隻有三百兩銀子,還不足以為部隊提供一天的飲食,起初,每人每天發一斤面粉,接着減少為四人一斤,後來每十人發一斤,然後又削減一半,接着再減一半。越來越多的民兵加入部隊,加上李兆受的降軍之衆,這麼多人要吃飯,卻無處尋覓軍糧。何桂珍的部隊得不到溫飽,撚軍卻越來越多,作戰更加頻繁。 一個既無軍資,又無賞罰權的将領。身邊又陪伴着一個反複無常的降将——李兆受。1855年6月25日,這支饑餓的部隊打了敗仗。
【何桂珍為自己埋了一枚“炸彈”】
李兆受是撚軍的降将,開始時對何桂珍非常感激,但随着糧食的缺乏便抱怨何桂珍無法養活他們,心中忿忿不平。恰在這時,他的好兄弟馬超江被撚軍殺死,李兆受很生氣,怪官府不能把殺人者抓來斬首,為馬超江報仇。他決定由自己來辦這件事,為馬超江設了靈位,召集撚軍舊部來憑吊。于是,安徽與河南的清軍統帥們,都向清廷告狀,說李兆受又背叛朝廷了,還在街市上張榜通緝。霍山縣令懸賞一千兩銀子,來買李兆受的人頭。李兆受覺得自己的生命得不到保障,便跪在何桂珍面前,說他并沒有反意。何桂珍加以撫慰,才稍稍安定下來。恰好安徽巡撫福濟寫了一封密信給何桂珍,叮囑要小心剪除叛賊,要先發制人,不要被人制,這封密信卻落到了李兆受手裡。很顯然這群貪官污吏“宣露其書”的險惡目的是要借李兆受之手除掉他們的眼中釘——何桂珍,是以說何桂珍為自己埋下一顆炸彈。
何桂珍之死:
李兆受看到福濟寫給何桂珍的密信時,誤以為何桂珍出賣他,便于1855年11月3日佯裝設定酒宴,招待朋友,暗地裡設下埋伏,在英山的小南門殺死何桂珍,将屍體焚毀,骨灰揚棄。李兆受同時殺死何桂珍的四十七名随從。何桂珍死時才39歲,是一個男人的最好年華,傳說他被殺時,有一股白氣如白練一般從屋頂上的瓦片之間溢出,一個時辰以後消失。何桂珍死後不久,雲南爆發了回民起義,他的靈柩無法傳回故裡,他的嗣子梅齡就将桂珍棺木由安徽移往河南,葬在河南禹州北門外的田莊。
【性格決定命運】
何桂珍秉性剛直,不畏權貴,官場上屢次彈劾權貴,指責賄賂,每有所見,不顧自身安危,敢于直谏,屢次彈劾琦善,向榮等封疆大吏,為清廷高官所不滿,更為高官們所不容,他并沒有引以為戒,初次谒見巡撫福濟時,就對軍事問題侃侃而談,似乎要做大帥的老師,又引起上司的強烈反感。在黑暗腐朽的晚清時代,這種性格也決定了他人生悲劇的結局,他的悲劇,正是典型的官場傾軋所造成的。
何桂珍之墓:師宗縣翠雲山往西的山凹處有兩座清代古墓,古墓坐落在翠雲山西麓山腰的凹處,這是何氏父子之墓,父何輔龍之墓,子何桂珍之墓。他們的墓都隐藏在原始密林深處。就像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翠雲山的魅力不僅在于秀美的山水林泉,更在于密林深處何氏父子的兩座古墓,走到墓前,憑吊古人,尋訪曆史讓人流連忘返,翠雲山因古墓而名揚省内外。
【紀念何桂珍】
為了紀念何桂珍,後人把其所居住丹鳳鎮之北門街用他的谥号來命名“文貞街”。師宗縣城有一條道路叫“丹溪”路,就是師宗人民為了紀念他而用何桂珍的字來命名的。
何家家傳轶事:
何桂珍的名字由來
據傳,何桂珍快出生時,何府大堂裡銀光閃爍,耀人眼目,一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從堂中逐漸彌漫開來。大家正奇怪哪裡來的桂花香?不一會兒,房裡傳出嬰兒的啼哭聲。霎時,銀光不見,桂花香味也消失了。桂珍之父說,這珍貴的桂花香味可作兒子的名字,就叫他桂珍吧。何桂珍從小就聰明好學,六歲就上學,每早天剛蒙蒙亮就去書院,路途經過城隍廟。一天夜裡,城隍爺托夢給何桂珍之父,說你家桂珍是文曲星下界,職位太高,我每早得起身恭迎他,腰杆都躬裂了。醒後,去看城隍爺塑像腰間果真裂了手指寬的一條裂縫,天亮後,趕忙找了工匠在廟外建立一堵牆,讓城隍爺看不見何桂珍上學。過一段時間城隍爺又托夢說:他的腰已經好了。等再去看時,裂縫沒有了。
關于“烏龜碑”的說法
大老爺送何桂珍去昆明參加鄉試,當天天還沒亮,父子二人和兩名家丁,剛走到西華寺背後,隻見鬥大一隻烏龜橫在路上不讓通行,坐騎嘶叫不肯走。何桂珍之父見此情景,翻身下馬跪着求情:“神龜請讓路,若是桂珍此次鄉試中舉,我一定為神龜立一座碑,給您燒香磕頭。”烏龜立即不見,路的左邊卻很快長出一塊生根石。一行人磕完頭就上路了,何桂珍果然中了舉人,三年後又中了進士,入了翰林編修,成為師宗遠近聞名的何翰林。何桂珍之父去世後,何桂珍和哥哥何渭珍聯名請林則徐為父親撰一塊神道碑。林則徐寫好後由何翰林兄弟帶回師宗,在西華寺後面烏龜出現的地方,将那生根石打制成龜形,又将碑安裝在烏龜背上,碑文由能工巧匠刻制,十分精美。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烏龜碑”。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砸碎了。
西華寺
鳥朝何翰林府
一年冬天,大雪封地,雀鳥找不到食物餓得叽叽喳喳亂叫,恰遇何翰林回家探親。見到這種情況,他吩咐三個家人,背着麥子找雀鳥多的地方把麥子撒出去喂鳥,一天撒一鬥二升,三天共撒出三鬥六升麥子,第四天雪化天晴,這時有上千隻鳥雀聚集到翰林府上空,叽叽喳喳地叫着,在何府上空盤旋了差不多一個時辰才慢慢飛離,這就是鳥朝何翰林府的來曆。
何翰林的子嗣
何氏家族在師宗可算得上是旺族了,到何翰林這代,已經是幾代為官的人家,是以留下許多遺物,主要是書籍,裝滿十幾皮箱,土改時燒了一些,“文革”時燒的更多,害怕受株連連夜燒,全燒了。由于“文革”的原因,何翰林的直系血親全都改性梅了,不敢姓何,并且不住在師宗,而是住在廣東梅縣,就是現在的梅州市。
(本圖文根據丹鳳中學張菊芬老師的講稿整理,部分圖檔由張老師提供!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