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何桂珍的家世:何桂珍的生平:

<h1>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h1>

<h1>何桂珍的家世:</h1>

何辅龙(何桂珍的父亲),生于(1777~1846),字君佐,号傅岩,死后葬在师宗城西马厂翠云山上,墓地颇为壮观,有石狮子守卫,碑上可见林则徐的题辞,它由师宗名人窦垿书写,门柱为石狮子承托,柱上楹联篆书阴刻是他的女婿窦垿篆书。何辅龙娶妻张氏,他们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何渭珍,戊子举人,任湖北武昌知府;次子:何怀珍廪贡生,过继给何桂珍的伯父做儿子;小儿子:何桂珍甲午举人,戊戌进士,翰林院编修,咸丰皇帝的老师;长女嫁给窦垿;小女嫁给昆明己亥举人钱新之。有孙子四人:松龄、梅龄、春龄、芝龄

何辅龙墓碑

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何桂珍的家世:何桂珍的生平:

<h1>何桂珍的生平:</h1>

何桂珍(1817年9月5日~1855年11月3日),字丹溪,亦字丹畦,号子香,又号南林居士,师宗县丹凤镇城里人,自幼聪明好学,学业优良。何桂珍18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33岁做咸丰皇帝的老师,由于何桂珍与咸丰皇帝有天子门生之关系,故在朝廷内深得器重。死时年仅39岁。清道光十八年进士,学识极为渊博,以文学书法之优授翰林院编修而闻名,1846年为提督贵州学政,1853年9月出为福建兴泉永道,1854年授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道员,1855年3月攻克蕲水,11月遇害于湖北省英山县,被捻军降将李兆受所杀。

时隔9年后,曾国藩为何桂珍平冤昭雪,钦定:“诏世职为骑都尉,予谥文贞,建祠英山县。”至此,何桂珍的忠贞大节终于大白于天下。何桂珍娶妻陈氏,无子,有三个女儿,他哥哥把自己的儿子——梅龄过继给他做儿子。主要著作有《补辑朱子大学讲义》二卷,《续理学正宗》四卷,《六松山房制义》四卷,《何文贞公遗书》六卷,《何文贞公文集》三卷,《大学衍义刍言》,《训蒙千字文》一卷等,而较为流行的首推《训蒙千字文》,此书著成于1844年,后曾进呈咸丰皇帝阅览,得到恩准,曾多次刊印流通,并作为全国普遍流行的一部教育读本,至光绪年间又经云南知名书法家陈荣昌手书刊印并收入《云南丛书》。

何桂珍文集

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何桂珍的家世:何桂珍的生平:

《训蒙千字文》:

定义:千字文,就是用一千个不同的字,四字一句,编写成一篇文章,对偶押韵,辞意贯通,音韵流畅,作为儿童读物,便于记诵。何桂珍的《训蒙千字文》,是他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模仿《小学》体裁所著的一本儿童读物,该书以记述的形式,阐述了上自远古时代的伏羲氏,下至清初的社会名流,历述了唐虞,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著名人物的重要思想及与他们相关的历史事件,寓教于历史之中,全书中突出了朱熹、程颢理学。可以说,何桂珍编著的《训蒙千字文》不仅反映出他深厚的理学功力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是他人品的述志和写照。

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何桂珍的家世:何桂珍的生平:

写作《训蒙千字文》的目的:咸丰皇帝时民心不稳,吏治不严,武臣不为国家出力等社会弊病的形成,都是由于没有进行教化启迪,没有破除陈规陋习所致的。而要改变这种弊端,仅仅依靠法律是无法做到的,只有依靠平日的教化启迪,开民智,使各自的天良得以发现,才能做到严格执行法令。在这里,何桂珍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稳定与政风廉洁有关。只有通过平时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实现富国强民的目的,进而提出了预防教育,做到防微杜渐,把各种恶习消除在萌发之初的主张,这一点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然有着启示作用。

从《训蒙千字文》文中看何桂珍的教育思想:他对学术的观点是“千里纰缪,差在毫厘”即学术之差始在毫厘,而最后的结果却谬以千里,何桂珍主张治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他在《训蒙千字文》中指出,对小孩的德育教育必须沿袭古代圣贤之遗训,用古代圣贤流传下来的方法驯化学童,使他们的言行符合古训的规定。怎样才能做到沿袭圣贤古训呢?他认为:首先,要将前人的丰功伟业发扬光大,帮助启发后人,并以前人为榜样,学习好继承他们的美德。其次,何桂珍还提出对小孩的教育要以礼为本,并主张以《经礼》和《曲礼》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再次,要求为人子女的人,一定要尽忠尽孝并将忠孝统一起来,可见何桂珍具有忧国忧民思想。

何桂珍的扇子

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何桂珍的家世:何桂珍的生平:

何桂珍的忧国忧民思想:

何桂珍从小就接受封建正统思想教育,自小养成忧国忧民的性格,何桂珍恪守时时为民着想,事事为国所虑的原则。何桂珍长于边隅小镇,比较接近下层人民,因此,对民生疾苦,十分关怀,他主张大力兴修水利,增加农业生产,足食以安民。他在家乡时,每逢街天,他都要带些铜钱去赶街,从不买东西,而是专门找那些衣服破烂而又卖粮食的人去“问”价,他暗暗地把高于粮价的钱放在卖粮人的口袋里,然后说:“回去吧!粮食是宝贝,不能卖”。可那些人不懂他的意思,还是照样卖,等到给卖主倒粮时才发现里面的铜钱,明白刚才那人所说的话,经过打听,人们这才知道他就是远近闻名的何翰林。因为何桂珍有个姐姐嫁给云南道台的公子钱新之为妻,所以他有时间的话,也会去昆明住几天,即使在昆明,他也常常救济那些贫苦人民,所以许多昆明人都知道师宗丹凤有个何翰林,不但字写得好,人品更好!

丹凤书院楹联及联意:

1846年10月父亲病逝,何桂珍赶赴江夏,在1847年春扶柩回到师宗,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他亲自筹建了师宗丹凤书院考棚,这对发展师宗的地方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49年5月,家乡书院考棚落成,应县正堂李东国之请,他写下了《师宗新建书院考鹏碑记》,并为书院题写楹联“论秀重升乡,万里丹山,雏凤声宜清老凤;育才期报国,十年黄卷,古人道不薄今人。”联意:议论秀才回到家乡,万里的丹凤山,新人才的声音应该比老人才的清脆;期望培养人才报效国家,多年读书,古人说不鄙薄现在的人。这副对联体现了何桂珍急切期望故乡加强教育力度,多培育人才,形成一个人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性循环趋势,同时也强调教育必须为国家发展服务的思想,因此,他对学者勤奋育才,尽忠报国寄以厚望。

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何桂珍的家世:何桂珍的生平:

丹凤书院考鹏碑:

云南丹凤书院,位于师宗,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丹凤书院考棚碑,现存师宗一中学校内的丹凤书院考棚碑,是1988年师宗县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碑在1984年8月师宗一中新建校舍时发现,碑呈横放的长方形,无碑额和碑座,青石质地,高0.93米,长1.18米,厚0.12米。碑铭序文16行,每行25字,阴刻,正书左行。序文主要记述了清初学校的沿革状况和丹凤书院考棚的筹建始末,碑后刻有筹建书院考棚的地方官员、乡绅名人、撰稿人等姓名和立碑时间。丹凤书院、考棚为清道光年间师宗地方等级最高的读书和讲学处所,为师宗教育史上的珍贵实物资料,对研究清代师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何桂珍的家世:何桂珍的生平:

何桂珍的仕途及命运:

【何桂珍军队失败的原因】

1854年2月,桂珍被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员,3月份攻克了蕲水,接着攻克英山,斩杀起义军悍将田金爵。巡抚福济命令他驻军英山,然而,何桂珍处境非常艰难。他领军8个月,转战湖北与安徽,支取的经费只有三百两银子,还不足以为部队提供一天的饮食,起初,每人每天发一斤面粉,接着减少为四人一斤,后来每十人发一斤,然后又削减一半,接着再减一半。越来越多的民兵加入部队,加上李兆受的降军之众,这么多人要吃饭,却无处寻觅军粮。何桂珍的部队得不到温饱,捻军却越来越多,作战更加频繁。 一个既无军资,又无赏罚权的将领。身边又陪伴着一个反复无常的降将——李兆受。1855年6月25日,这支饥饿的部队打了败仗。

【何桂珍为自己埋了一枚“炸弹”】

李兆受是捻军的降将,开始时对何桂珍非常感激,但随着粮食的缺乏便抱怨何桂珍无法养活他们,心中忿忿不平。恰在这时,他的好兄弟马超江被捻军杀死,李兆受很生气,怪官府不能把杀人者抓来斩首,为马超江报仇。他决定由自己来办这件事,为马超江设了灵位,召集捻军旧部来凭吊。于是,安徽与河南的清军统帅们,都向清廷告状,说李兆受又背叛朝廷了,还在街市上张榜通缉。霍山县令悬赏一千两银子,来买李兆受的人头。李兆受觉得自己的生命得不到保障,便跪在何桂珍面前,说他并没有反意。何桂珍加以抚慰,才稍稍安定下来。恰好安徽巡抚福济写了一封密信给何桂珍,叮嘱要小心剪除叛贼,要先发制人,不要被人制,这封密信却落到了李兆受手里。很显然这群贪官污吏“宣露其书”的险恶目的是要借李兆受之手除掉他们的眼中钉——何桂珍,所以说何桂珍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

何桂珍之死:

李兆受看到福济写给何桂珍的密信时,误以为何桂珍出卖他,便于1855年11月3日佯装设置酒宴,招待朋友,暗地里设下埋伏,在英山的小南门杀死何桂珍,将尸体焚毁,骨灰扬弃。李兆受同时杀死何桂珍的四十七名随从。何桂珍死时才39岁,是一个男人的最好年华,传说他被杀时,有一股白气如白练一般从屋顶上的瓦片之间溢出,一个时辰以后消失。何桂珍死后不久,云南爆发了回民起义,他的灵柩无法返回故里,他的嗣子梅龄就将桂珍棺木由安徽移往河南,葬在河南禹州北门外的田庄。

【性格决定命运】

何桂珍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官场上屡次弹劾权贵,指责贿赂,每有所见,不顾自身安危,敢于直谏,屡次弹劾琦善,向荣等封疆大吏,为清廷高官所不满,更为高官们所不容,他并没有引以为戒,初次谒见巡抚福济时,就对军事问题侃侃而谈,似乎要做大帅的老师,又引起上司的强烈反感。在黑暗腐朽的晚清时代,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人生悲剧的结局,他的悲剧,正是典型的官场倾轧所造成的。

何桂珍之墓:师宗县翠云山往西的山凹处有两座清代古墓,古墓坐落在翠云山西麓山腰的凹处,这是何氏父子之墓,父何辅龙之墓,子何桂珍之墓。他们的墓都隐藏在原始密林深处。就像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翠云山的魅力不仅在于秀美的山水林泉,更在于密林深处何氏父子的两座古墓,走到墓前,凭吊古人,寻访历史让人流连忘返,翠云山因古墓而名扬省内外。

【纪念何桂珍】

为了纪念何桂珍,后人把其所居住丹凤镇之北门街用他的谥号来命名“文贞街”。师宗县城有一条道路叫“丹溪”路,就是师宗人民为了纪念他而用何桂珍的字来命名的。

何家家传轶事:

何桂珍的名字由来

据传,何桂珍快出生时,何府大堂里银光闪烁,耀人眼目,一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从堂中逐渐弥漫开来。大家正奇怪哪里来的桂花香?不一会儿,房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霎时,银光不见,桂花香味也消失了。桂珍之父说,这珍贵的桂花香味可作儿子的名字,就叫他桂珍吧。何桂珍从小就聪明好学,六岁就上学,每早天刚蒙蒙亮就去书院,路途经过城隍庙。一天夜里,城隍爷托梦给何桂珍之父,说你家桂珍是文曲星下界,职位太高,我每早得起身恭迎他,腰杆都躬裂了。醒后,去看城隍爷塑像腰间果真裂了手指宽的一条裂缝,天亮后,赶忙找了工匠在庙外建立一堵墙,让城隍爷看不见何桂珍上学。过一段时间城隍爷又托梦说:他的腰已经好了。等再去看时,裂缝没有了。

关于“乌龟碑”的说法

大老爷送何桂珍去昆明参加乡试,当天天还没亮,父子二人和两名家丁,刚走到西华寺背后,只见斗大一只乌龟横在路上不让通行,坐骑嘶叫不肯走。何桂珍之父见此情景,翻身下马跪着求情:“神龟请让路,若是桂珍此次乡试中举,我一定为神龟立一座碑,给您烧香磕头。”乌龟立即不见,路的左边却很快长出一块生根石。一行人磕完头就上路了,何桂珍果然中了举人,三年后又中了进士,入了翰林编修,成为师宗远近闻名的何翰林。何桂珍之父去世后,何桂珍和哥哥何渭珍联名请林则徐为父亲撰一块神道碑。林则徐写好后由何翰林兄弟带回师宗,在西华寺后面乌龟出现的地方,将那生根石打制成龟形,又将碑安装在乌龟背上,碑文由能工巧匠刻制,十分精美。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乌龟碑”。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砸碎了。

西华寺

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何桂珍的家世:何桂珍的生平:

鸟朝何翰林府

一年冬天,大雪封地,雀鸟找不到食物饿得叽叽喳喳乱叫,恰遇何翰林回家探亲。见到这种情况,他吩咐三个家人,背着麦子找雀鸟多的地方把麦子撒出去喂鸟,一天撒一斗二升,三天共撒出三斗六升麦子,第四天雪化天晴,这时有上千只鸟雀聚集到翰林府上空,叽叽喳喳地叫着,在何府上空盘旋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才慢慢飞离,这就是鸟朝何翰林府的来历。

何翰林的子嗣

何氏家族在师宗可算得上是旺族了,到何翰林这代,已经是几代为官的人家,所以留下许多遗物,主要是书籍,装满十几皮箱,土改时烧了一些,“文革”时烧的更多,害怕受株连连夜烧,全烧了。由于“文革”的原因,何翰林的直系血亲全都改性梅了,不敢姓何,并且不住在师宗,而是住在广东梅县,就是现在的梅州市。

(本图文根据丹凤中学张菊芬老师的讲稿整理,部分图片由张老师提供!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