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作者:鄂G游天下

前言:关于道光帝,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道光道光,十年九荒”。简单的八个字透露出百姓们在道光年间生活的艰辛,也能够让人感觉到清朝那股颓势的气息扑面而来。道光帝有心挽回颓势,可惜他没有他曾祖父雍正帝的能力,只能靠着“节俭”二字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颓势。

如果针对皇帝的节俭来评出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道光帝得奖是当之无愧!然而,甭管是国,还是家,只知节俭,不知开源,肯定得不到好的发展。道光帝就是典型的只知节俭,即使他连龙袍都打上了补丁,依然止不住清朝的颓势,连国门都“被迫”打开了。都说一代要比一代强,国势维艰到如此地步,道光帝为何不选择能力更强的恭王来继承皇位呢?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道光帝画像

有人说道光帝像他的曾祖父雍正帝,细想之下,还真有些像。虽说他们两人在能力上是天差地别,但是两人继位时的形势都不是很好,并且两人都很注重节俭,也都是勤政之君。一般情况下,勤政的皇帝不会有太多的子嗣,毕竟时间和精力不允许。雍正帝活了57岁,生下了10个儿子,道光帝活了69岁,生下了9个儿子。

古代卫生和医疗条件较差,人们的平均寿命远不及现在。据相关资料显示,清朝时期,男性的平均寿命仅为48岁。道光帝的寿命比平均数整整多了21岁,考虑到古代男性成婚早,我们不难看出,道光帝诸子中肯定会有些人活不到道光帝去世的时候,事实亦是如此。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咸丰帝画像

老大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年仅24岁。老二奕纲死于道光六年,年仅2岁。老三奕继死于道光九年,年不足半岁。道光帝除开这3名皇子外,另外的6名皇子分别是老四奕詝(咸丰帝)、老五奕誴(过继出去了)、老六奕訢(恭亲王)、老七奕譞(醇亲王、光绪帝的生父)、老八奕詥和老九奕譓。

相当于在道光帝去世时,咸丰帝以20岁的年龄成为了事实上的老大,恭王以18岁的年龄成了老二,毕竟中间的奕誴从法理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道光帝的儿子了。另外,奕譞、奕詥和奕譓在当时分别只有10岁、6岁和5岁。在宗法制度中,长子是很占优势的,别看咸丰帝比恭王只大了2岁,就算只大一天,那也是大。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道光帝的世系传承

道光帝在后宫规模上,整体来说还是控制得比较好的。道光帝在位30年,有记载的妃嫔共有23位,不到康熙老爷子的1/3。这里面共有4位皇后、1位皇贵妃、3位贵妃、3位妃子、5位嫔、4位贵人、1位常在、1位答应和1位官女子。从后宫等级来说,皇后肯定是最尊贵的,是皇帝的正妻。

古时候讲究一个子凭母贵,妃嫔的位次越高,其子女的地位也就越高,尤其是皇后所生的子女,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嫡子、嫡女。我们先来看看道光帝的4位皇后,第一位皇后钮祜禄氏是他的结发之妻,可惜她在道光帝继位之前就去世了,也没留下一儿半女。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清朝后宫嫔妃等级表

第二位皇后佟佳氏也是命薄之人,她的皇后之名也是道光帝继位之后追封的,她倒是诞下了1女。第三位皇后的姓氏和第一位一样,也是钮祜禄氏。虽然同为钮祜禄氏,但是她可就有福气得多,她自道光二年入宫后,备受道光帝宠爱,仅2年的时候就晋升为贵妃,待到道光十三年时,她就开始母仪天下。她给道光帝生下了1子2女,儿子正是后来的咸丰帝。

第四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并非正儿八经的皇后,她在道光朝的最高身份只是皇贵妃,后来在咸丰朝被加封为皇太后,去世后被咸丰帝追谥为皇后,她正是恭王的生母。在宗法制度下,讲究一个“立嫡以长不以贤”,意思就是说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应该选择嫡子中最大的一个,而不是以才能来决断。由此,咸丰帝的嫡出身份比恭王的庶出身份就高了一截。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咸丰帝生母-孝成全皇后画像

无论是什么人,身上都会有各种“标签”,比如“平庸”、“聪慧”、“孝顺”等等。这些标签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差的“标签会减少自己的印象分,好的“标签”会增加自己的印象分。既然“标签”这么重要,自然也就会出现各种“善意的谎言”,即使你并不具备某种“标签”的特质,但是你却可以刻意地去做一些和其相关的事情。

事情做多了,别人也会给你贴上你想要的“标签”。这世上很多事情能否如意,是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当你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你想要的就很可能变成你拥有的,简单来说,你要学会投其所好、包装自己。隋炀帝杨广就很会这个,明明他是一个享乐主义,可他在与兄长杨勇争夺皇位继承权时,硬是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很简朴的人,只因他的父皇和母后喜欢简朴。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自己瘦不拉几,大臣们还是大腹便便

咸丰帝也是如此,他认为自己在文治武功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六弟,要想赢取皇位继承权,只能另辟蹊径地包装自己。他在自己老师的建议下,坚定不移地围绕着“仁爱”和“仁孝”这两点来经营自己,以图让道光帝和群臣给他贴上这两个“标签”。

道光帝组织射猎活动,咸丰帝可以“毫无作为”,面对道光帝的质询,他说当时的季节正是鸟兽开始繁育的时候,他不忍心伤害它们。此话一出,道光帝和群臣就觉得咸丰帝是一个“仁爱”之人。道光帝晚年常常考校儿子们的功课,咸丰帝却都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痛哭流涕,别人问起来,他就说忧心父皇的身体。如此,他又拥有了“仁孝”之“标签”。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恭亲王像

道光帝在位30年,表现一般,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守成之君”。面对吏治腐败问题,他从没有想过像朱元璋那般大刀阔斧,而是希望通过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来让官吏们有样学样,殊不知重症需下猛药的道理。官吏们可以高价购买打了补丁的朝服,来博取道光帝的欢心,私底下还是该怎么贪就怎么贪,简直就是笑话!

面对禁烟问题,他不是不知道这里面的干系,却朝令夕改,一会儿严,一会儿松,这样的举措能有什么效果?他不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也不是不知道问题需要解决,他是不想冒风险去做“中兴之君”,只想按部就班地当个不好不坏的“守成之君”,只要清朝不是在他手上灭亡的就行。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节俭的皇帝=奢侈的陵寝?

道光帝自己是一个谨小慎微,什么风险也不敢冒的保守型皇帝,他还希望自己的继承人和他一样。认知决定行为,在他的认知里,所有的改革都会有很大的风险,一旦把控不好,就会造成更坏的结果,与其改革,不如循序渐进地慢慢改良,不管能否改良成功,只要没有更大的风险就好。

恭王文武双全、志向远大,让他继承皇位的话,他肯定不会像道光帝一般“守成”、“保守”,肯定是学习汉宣帝、唐武宗、宋神宗那般搞“中兴”。咸丰帝才能不佳、志向不佳、“仁爱”有佳,让他继承皇位的话,他肯定不会有太大的抱负和“野心”。两相比较之下,道光帝自然更愿意让咸丰帝继承自己的皇位,因为咸丰帝更符合他的“标准”。

道光帝为何会选择让咸丰来继承皇位,而非恭亲王?

不禁烟的时候就把林则徐流放到伊犁

综上所述,咸丰帝的才能虽然远不及恭王,但是他却拥有制度的保障和道光帝的钟爱。历朝历代,才能卓著向来都不是皇子继位的决定性条件。唐太宗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恐怕最后坐上皇位的不是他吧?唐高宗李治的才能难道比得上他的兄长李泰、李恪等人?

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皇帝那乾坤独断的决策力才是皇子们需要重视的点,很多时候,皇帝的决策还会超过制度的约束,这就是为何很多大臣都喜欢“揣摩圣意”,以图“简在帝心”。恭王只知“扬长”,而不去探究道光帝的心思,咸丰帝能“避短”,跟着道光帝的心思走。最后,咸丰帝能够胜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清史稿》

《细说清朝》

《清朝全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