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 敬
先哲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換作今人之“心靈雞湯”,即人生短短幾個秋,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吧。然而,身處“倍速”時代,“辜負”似為常态,唯詩家文人,遊子遷客,不思量,自難忘,愁腸九轉念親朋,味蕾深處是故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回不去的永遠在想念。所謂思鄉不過是一種告别——和舊光陰,和童年的自己告别。而告别充滿疼痛。”作家肖于人在江南,心系東北,滾燙的淚珠無言地滑落,一顆又一顆,化為多情的文字,終凝成這本《世間味道》。

《世間味道》 作者:肖于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時間:2021年7月
一個人的生命底色,總是可以追溯至童年和故鄉。在年代與地域方面,亦可言在時間與空間的人生坐标系上,味蕾是無可替代的“原點”。作者生于東北,長于東北,無疑,她的味蕾自然極富“東北個性”,譬如,貪戀并醉溺于那些尋常的家鄉小菜:糖蒜、酸菜、鍋包肉、大拉皮、牛肉辣椒醬、清蒸哈什螞……然而,若是單純地将《世間味道》視作一本“東北美食散文集”,那又未免“隻見樹木”,失于偏頗。
通覽全書,作者絕少詳描細繪每一道菜的制作過程,她本無意于做東北菜的推廣達人。五輯作品,作者憶及的每一道家常小菜,通常隻是一個“引子”罷了,因為文字背後立着的是人,是一段難忘的過往,是一個讓人鼻酸心痛或含淚微笑的故事。鹹、甜、酸、辣、鮮……外婆、外公、小美、小勝、曉風、二爺、知青媽、全兒舅……菜肴五味,人生百味,不管時光怎麼流轉,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在作家的望眼與内心裡,故鄉的土,是噴香的;故鄉的菜,是美味的;故鄉的人,是最親的!
作家以情感為竈火,以文字為佐料,來精心烹制關于愛、關于痛、關于友情與成長、關于歡愉與憂傷、關于家族與故鄉的記憶菜肴。當這道獨具風味的“菜肴”端到你我的眼前,它早已突破了逼狹的區域限制與漫長的時光阻隔,讓人目炫神迷,進而“大快朵頤”,最後在悠長的回味裡,重拾童年的真純,輕撫成長的印痕……多數篇章,作者叙事簡明,直截了當。其語言明快,少修飾,“嘎嘣脆”,時時閃現着東北人特有的那種幽默味。譬如,說到家鄉人愛吃甜食,“五大三粗,光頭戴金鍊子的文身大哥,帶着穿貂的剝蒜小妹兒在燒烤店裡撸串,很可能會突然對服務員說,給哥茶水裡加點糖。”這畫面感賊強啊,實在讓人忍俊不禁。此外,在散文的形制下,作者卻又常不動聲色地融入了小說的筆法,融情入景,以景襯人,字裡行間漫溢着溫暖、溫存與溫馨,讓人時不時地心弦顫而淚潸然。你看《醬》:“姥的腦袋糊塗了,她卻記得我。她說:‘姥老了,不能動了,但是你生個孩子,姥就在床上給你摟着,不讓她掉到地去。’……”明明是寫“醬”,引出的卻是姥,是深谙事理、勤勞能幹的姥,人已糊塗愛仍清醒的舐犢情深的一生。
再如《醬茄子》一文:“大女兒慢悠悠地摘了最新鮮的紫茄子、綠葉子香菜、一根小蔥和一大把小尖椒。太陽太晃眼,那孩子晃出了淚水,慢騰騰地流了一臉。太陽太大,淚水流下,就蒸發了,好像誰也沒看到……”一碗家常小菜,幾星紅塵煙火,卻道出了三姐大女兒報考中專失敗後的無盡落寞與感傷,串起了三姐這個“知識青年”大半生命運多舛、悲苦煎熬,直至晚年才開懷忘憂、揚眉吐氣的沉甸甸的經曆……
“苦瓜微苦,蓮藕清甜,白菜、胡蘿蔔、幹豆腐各有各的味道,綜合在一處,卻依舊和諧适口。有點像我爸這一生,逆境順境,全憑本事,全靠努力,把壞日子過好,把好日子過得精彩。”與此類似的句段若春野繁花,随風搖曳間,馨香滿心田。作者是冷靜的,樂觀的,她以溫情又從容的文字,向讀者傳達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菜,那些極平凡的親鄰,那些苦哈哈的日子,皆已成為親切的懷戀——“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你渴望怎樣的生活,你喜歡怎樣的味道,執着追求、矢志釀造好了!(劉敬)
來源: 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