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前(公元前128~1875)——1911年(清宣統三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6">建置前(公元前128~1875)</h1>
公元前128年(西漢元朔元年)
本年漢廢除燕王,改置右北平、遼西、遼東郡。遼東郡設立18個縣,其中武次縣設在今鳳城滿族自治縣境内,西安平縣設在今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叆河上尖村。
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
本年西漢皇帝劉徹(漢武帝)任命涉何為遼東郡東部都尉,東部都尉駐地武次(今鳳城滿族自治縣境内)。
公元9年(新元年)
本年王莽建立“新”王朝後,将武次縣改為桓次縣。仍屬遼東那。至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撤銷桓次縣。
公元334年(東晉成和九年)
本年 前燕平北大将軍行平州刺史慕容皝在遼東郡恢複武次縣。
公元372年(前秦建元八年)
本年前秦王符堅全部占有前藏所屬遼東地域,沿襲前燕建制,設遼東郡武次縣。
公元384年(後燕燕元元年)
本年 慕容皝到子慕容垂起兵複國。建立後燕,遼東郡設武次縣。
公元404年(後燕光始四年)
本年高句麗割據遼東,撤銷武次縣,設立高句麗南部屋城州,州駐地烏骨城(今鳳城滿族自治縣鳳凰山東南)。
公元410年(北燕太平二年)
本年高句麗占領遼東全境。廢郡縣。此後在丹東境内建立30多座山城,如鴨綠江右岸的泊城(今九連城),岫岩滿族自治縣的娘婚城和鳳凰山的烏骨城。
公元648年(唐貞觀二十二年)
農曆六月 右武衛大将軍薛萬徹敗高句麗而于泊城。
公元668年(唐總章元年)
本年李勣率薛仁貴征讨高句麗新城(今撫順北)後,收複遼東,渡鴨綠江鎮守平壤。設定安東都護府,今丹東地區屬安東都護府轄地。
公元669年(唐總章二年)
本年 唐在鳳城境内設立屋城州,屬安東都護府遼城州都督府管轄。
公元928年(東丹甘露三年)
本年末東丹國(遼滅渤海,改渤海國為東丹國)遷都遼陽城(今遼陽),渤海國東京龍原府所屬的慶州遷往今鳳城。遺民也随遷一部分。本年契丹将原渤海國東京龍原府所轄穆州會農縣(原位址
在吉林省珲春縣幹溝子山城)的靺鞨人遷到油岩鏡内大洋河附近,有300戶,500人。仍用原地稱謂,置穆州“保和軍”會農縣,隸屬東京道。
公元991年(遼聖宗統和九年)
本年 設來遠城(今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
1011年(遼統和和二十九年)
春正月遼皇帝耶律隆緒視察龍原(今鳳城滿族自治縣)府城,并改龍原府為開州。
1115年(金收國元年)
本年大甯鎮設立(鎮址在今軸岩鎮北部)。屬辰州建安縣(縣治所在今蓋縣城南隅)。
1116年(金收國二年)
本年渤海遺民高永昌在東京(今遼陽)叛遼,占據遼東50餘州。同時,金進軍,東抵鴨綠江,西抵遼河,南抵海的地域。次年,來遠城(遼所建,在今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刺史常孝孫都統耶律甯等逃避金兵,丢下來遠城及保州(今北韓義州)。遼在遼東統治結束。本年金建婆速府于鴨綠江下遊西北岸,置統軍司。1150年(金天德二年)置總管府。
1153年(金貞元元年)
本年易懶路合并于婆速路設府兼兵馬都總管。其轄境西至今鳳城,東至北韓鏡城,南至北韓定平,北至圖們。1176年(金大定十六年)本年婆速等地遭蝗災,翌年春赈糧免其稅。
1193年(金明昌四年)
本年 大甯鎮升為秀岩縣。設防守尉鎮守。隸東京路辰州。
1210年(金大安二年)
本年 在今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内置女真部落聯盟組織“翰鄰阿鄰謀克”。 1215年(金貞祐三年)農曆三月金遼東路宣撫史蒲鮮萬奴叛金率步騎九千侵婆速近境,婆速路兵馬都總管纥石烈桓端遺都統溫迪罕怕哥将其擊退。農曆五月金都統溫迪罕福壽攻蒲鮮萬奴所占據的大甯鎮,破其營壘,盡殲其衆。
1217年(金興定元年)
農曆四月遼東行省置于婆速路,完顔阿裡不孫為參知政事、行尚書省右副元帥。九月為叛者佰德胡士所殺,十二月,蒲察五斤右元帥接其職。
1222年(金元光元年元太祖十七年)
本年 蒙古兵向遼東進攻,攻下宣城(今岫岩城)。
1230年(元太宗二年)
本年 蒙古派兵東征遼東,遼東被蒙古占領。
1262年(元中統三年)
農曆六月 元朝命婆娑府屯田軍移駐鴨綠江西,保護北韓使臣。
1266年(元至元三年)
農曆二月元朝設定婆娑府宣撫司,為朝廷直隸。1270年改歸東京(今遼陽)總管府管轄。
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本年 婆娑府路隸屬東京路。
1288年(元至無二十五年)
本年 東京路改為遼陽路,婆娑府改置巡檢司。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本年蒙古兀兒哈丹叛亂入高麗,元世祖遣蒙古軍萬人,分别戍守婆速府等城,防哈丹軍回竄。
1371年(明洪武四年)
本年明朝設定定遼都衛,1375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今丹東地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
1375年(明洪武八年)
本年将秀岩改為岫岩,置岫岩堡。元貴族納哈出進攻蓋州,被明軍擊敗,明軍追擊至杓子河(今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内哨子河),元軍人馬溺于河中者不計其數,被俘者甚多。
1467年(明成化三年)
本年明廷進行第一次“拓邊”,1479年(明成化15年)沿叆河北岸修築遼東東部邊牆。
1469年(明成化五年)
本年明修建遼東長城第一關——鎮朔關。鎮朔關位于今鳳城滿族自治縣叆陽鎮叆陽城村東的邊門嶺。清初修柳條邊(請順治年間開始分段修築,至康熙中陸續完成的一條柳條籬笆,在丹東一段起自東溝縣長山的窟窿山,經黃金口、合隆、長安,鳳城滿族自治縣的紅旗、楊木、邊門、大堡、石城至叆陽邊門)改稱愛哈(滿語意為琉璃)邊門,是以關地近叆陽城,亦稱叆陽邊門。
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
農曆十月明建叆陽堡,嘉靖初年,設守備駐此。清改稱叆陽城,遺址在今叆陽鎮叆陽城村。
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
本年遼東都指揮司建“湯站堡”(今湯山城),次年,修建鳳凰城堡,設險山參将等武官,駐鳳凰城,此後以鳳凰城為中心,建“新遠堡”、“鎮甯堡”“甯夷堡””通遠堡”“青苔峪堡”(今青城子),在鳳凰山至叆陽間建12座墩台。
1528年(明嘉靖七年)
本年明建灑馬吉堡。清改稱薩瑪吉城,清末稱賽馬集。
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
本年明廷進行第二次“拓邊”。沿場站堡統孤山堡(今石城子)、險山堡(分寬甸縣土城子)、江沿台堡(今寬甸縣虎山)、新安堡和安奠堡(個太平衡)。将邊牆修至江沿台。
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
本年明廷将定遼右衛從遼陽移于鳳凰城。鳳凰城成為遼東都司東部首府。轄地2萬多平方公裡。
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
農曆五月油岩撫民通判公署設立,并設定撫民通判。
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
農曆九月明朝令徐九令充任參将,駐寬甸土城子,配置新軍3000人,本年明廷準許在險山設立參将,管轄鎮東(今長虹)。鎮夷(今通遠堡附近)、新安(介石城鄉石城村)、湯站(今湯山城鎮)、民離城等13個堡。
1573年(明萬曆元年)
本年明兵部詩郎汪道昆巡視邊境,險山參将李成梁獻議修建定奠(分寬甸)六堡,明朝廷難奏。當年動工,至1576年,定奠、長莫、永莫、大奠(坦甸)、新獎(赫甸)、蘇奠六堡陸續建成。總計用銀8888兩,粟米18900石。
1574年(明萬曆二年)
本年明廷根據女真人王兀堂的請求,在澄陽、寬英等地設集市貿易市場,交易品種主要有米、布、豬、鹽等。
1576年(明萬曆四年)
本年定遼右衛從鳳凰城移手黨英堡。
1580年(明萬曆八年)
農田四月明朝與女真族在寬奠、永奠互市,因明将強抑市優,女真人王兀堂遣騎兵600犯級陽及黃土崗嶺,被總兵李成梁擊潰、旭王兀堂率千騎複犯永奠,波副總兵姚大節擊潰。
1596年(明萬曆二十四年)
本年建鎮江城(今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派重兵鎮守。
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
本年建州女真人進退寬奠堡,明将李成梁自覺地抓難守,放棄寬奠等六堡。建州女真葉赫烏拉部勢強,沿渾江上遊進入今寬奠境内。
1608年(明萬曆三十六年)
本年 明朝為加強邊境地區的統治,修建寬奠磚城。次年增加守軍500人。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
農曆二月明軍與後金在薩爾滸大戰,明軍戰敗,後金乘勝攻取個遼甯省各地,進入湯站堡和鎮江城。後金采取“定邊”政策,派駐3000多官兵,将沿江沿海一帶居民全部内遷,劃十字街以東為“禁區”,定有禁止農牧、禁止漁獵、禁止采伐、禁止采礦四條禁律。1621年,今丹東地區為後金所轄。本年岫岩管糧通判設立,管金州、海城、蓋州三地糧倉。
1620年(明泰昌元年,後金天命五年)
農曆正月明經略熊廷弼視察叆陽等地防務,繞道險山(今東湯鎮土城子)到鳳凰城,登鳳凰山。
1621年(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
3月 後金撫降岫岩城。翌年,後金汗努爾哈赤派重兵駐守岫岩。
1623年(明天啟三年,後金天命八年)
四月明軍乘船沿大洋河進至岫岩境内,被後金兵全部殺死。其時,岫岩境内(岫岩城、青苔峪等地)的漢人在明朝遊擊毛文龍派遣人員策動下,叛後金起事。七月初七努爾哈赤派兵鎮壓,俘虜6700餘人,掠獲牲畜4000餘頭。
1628年(明崇祯元年,後金天聰二年)
3月 中江貿易市場開設,與北韓進行貿易往來。
1633年(明崇祯六年,後金天聰七年)
農曆元月,後金開愛新覺羅皇太極指令貝勒阿濟格督修通遠堡城。農曆三月後金貝勒濟爾哈郎監築岫岩城,派兵駐守。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後金崇德三年)
本年 後金重修鳳凰城。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8月清廷任命堵喀為鳳凰城城守官,率領八旗兵駐防,隸屬盛京總管。次年農曆閏元月,清廷定鳳凰城城守官為三品官。
本年 清廷派佐領(四品官)為岫岩城守官,守城兵員205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
本年 清廷頒布《遼東撫民開墾條例》,關内僅人陸續進入丹東市境内。
1668(清康熙七年)
本年清政府釋出禁令:“遼東招民開墾授官司例永著停止”。明确宣布有限的局限開放結束。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
本年清遷将滿、蒙、漢八旗兵千餘人由關内京畿一帶調駐岫岩實邊。設城守尉,錄屬熊嶽副都統。
清廷從關内撥派滿、蒙、漢八旗兵前來鳳凰城實邊,從事農田開墾,設城守尉。
1741年(清乾隆六年)
本年 山東牟平、萊陽等縣難民逃至岫岩、鳳城,傳入柞蠶放養技術。
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
本年清廷設岫岩廳。“熊嶽通判”移駐岫岩,設岫岩理事通判,自1776年開始,岫岩廳兼管鳳凰城事務。其管轄區域包括今岫岩和鳳城滿族自治縣、東溝、莊河縣以及丹東市區和海城南部地區。
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
本年 岫岩建磚石結構城牆,高7.3米,周長1291 米,設東、南兩門。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
本年岫岩境内遭受饑荒,官府仍逼交租說,饑民生死無路群起反抗,迫使官府免除租稅。
1826年(清道光六年)
本年清廷将岫岩理事通判改為岫岩鳳凰城海海防通判。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本年岫岩發大水,出現重大饑荒,災民湧入城街,沖進衙署.通判棄官出逃。奉天府唯恐事态擴大,派員被授救災。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
2月18日岫岩、鳳凰城上年遭受水災,清廷命展赈地方民戶一個月口糧。5月19日盛京将軍禧恩奉清廷谕令通令邊卡,不準民人愉入禁山打獵,邊外圍場一律封禁。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
5月13日盛京将軍禧恩奏準,盛京、山東、直隸三省水師營額設10隻戰船内。每年派投6隻,每部派兵丁水手60名,分三路巡洋:其東至岫岩大孤山與北韓交界處。11月27日因岫岩、鳳凰城遭受風災、水災,清廷準免新舊額賦。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
11月24日 岫岩本年遭受水災,清廷準緩征災區新舊額賦,并給口糧。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
11月16日 岫岩本年遭受水災。清廷準免緩災區新舊額賦。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
7月7日經欽差侍郎柏葰奏準,盛京山場定了六條巡查章程,其中有:在叆(今叆河)兩岸添設三座卡倫,每年春秋二季派八旗官兵出邊巡查,每三年春季盛京副都統帶官兵巡查一次,各邊門禁止出入.三道浪頭(今丹東市振安區浪頭鎮)為匪犯偷運木材之路,應于該處添設官兵堵緝。本年農民徐五在大孤山聚衆千餘人起義,清政府多次派兵鎮壓,屢屢失敗。起義鬥争持續四年之久。
1867年(清同治六年)
8月24日盛京将軍都興阿奏報清廷:“匪徒勾結木犯闖入孤山。”清廷令其催促各軍星速前進,限期“會剿”。後因“防剿”失利,都興阿被革職留任。9月9日椐盛京将軍都興阿等奏稱,自鳳凰門以南至旺清門(今吉林省汪清縣)北,經查有已墾熟地96000餘垧,男婦10萬餘人,清廷允許由暖陽以南至鳳凰門外一帶地方首先試辦升科。
1870年(清同治九年)
7月17日清廷準盛京将軍都興阿所請,建奉天岫岩廳文廟學宮,并設訓導一員,文學額4名,武學額2名。
1871年(清同治十年)
7月11日盛京将軍都興阿等奏報查辦鳳、叆二邊門外地段完竣,并将劃界情形繪圖呈覽。是日清廷命照其所議辦理。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
6月19日從海上竄來500餘名賊匪,從大東溝登岸滋擾,清廷命瑞聯、清凱在沿邊一帶勤加偵探,嚴防海口,絕其登岸之路。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
5月4日 鳳凰城城守尉奕艾調任吉林副都統。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11月25日北韓貢使在鳳凰城邊門外被劫,清廷命盛京将軍都興阿迅即緝拿懲辦。
本年清政府宣布“東邊地帶全部開禁’,規定“凡認地耕種者,無論旗民一律編入戶口冊籍”。次年6月派知府恒泰、候補知縣張雲祥等人,在安子山(今安民山)設局開辦土地升科和
納稅等事宜。
1875年(清光緒元年)
7月7日據盛京将軍崇實奏報;官軍攻入大席東溝,高希田、宋三好等被殺。是日,清廷以該地“抽木砍葦墾荒諸利全為各匪任意收厘,而旗民各官亦不免有通同漁利之弊”,命崇實于此次“地面廓清”之後,認真處理善後事宜。
11月17日盛京将軍崇實奏準将大東溝一帶已熟地畝一律升科,無論旗民凡領地開墾者,一律編入戶口冊籍。
本年 沙河子(丹東舊日俗稱)商民自發組織商會性質的“公議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9">清末時期(1876~1911)</h1>
1876年(清光緒二年)
2月“興盛棧”油坊開辦。清将左寶貴率軍進入寬甸縣。丈量土地58萬餘畝,分放給當地居民耕種,每畝征收銀4分3厘。
3月崇實奏準于鳳凰城地方設鳳凰直隸廳。改奉天府屬之岫岩廳為岫岩州,其轄境東部縮至哨子河。于大東溝地面設安東縣,張雲祥為首任縣知事,皆隸鳳凰廳,派候補道陳本植總理邊務。安東天後宮戲台建成。此後每逢舊曆四月十八日廟會,在此演出酬神戲。1945年此風廢除。”
8月安東縣地畝開始征賦,每畝征課銀二分、耗羨銀一分。9月3日經盛京将軍崇厚奏準,增設東邊兵備道及寬甸縣;鳳凰廳設教谕一人,兼安東、寬甸兩學。共奏準以直隸候補道陳本植試署東邊兵備道,寬甸縣隸屬鳳凰廳。寬甸縣首任縣知事李梅林。
本年清政府在安東建立沙河山貨稅局,征收糧食、山貨、木材等捐稅,是安東最早的稅務機構。東邊外(指大東溝等地)荒地經總辦邊務道員陳本植、知府恒泰、提督左寶貴清查,前後升科共180.3萬餘畝。東邊道陳本植在鳳凰廳創辦啟鳳書院。安東清真寺在今元寶區官電街建成。清政府在大東溝設立木稅局,承認木材采伐合法。因前一年欠收,春季發生饑荒。岫岩州衙官吏誣陷燒鍋勞工姜某抗編保甲,對其施以毒打遊街,激起燒鍋勞工義憤,舉行罷工。遼陽、海城、蓋平、鳳凰城等地燒鍋勞工罷工聲援。知州徐慶障認錯自罰,事态平息。
1878年(清光緒四年)
3月為減少貨币糾紛,沙河鎮值年公會(安東商務總會前身)在财神廟街設立銀市。
1879年(清光緒五年)
5月 “雙合棧”在前聚寶街開業,為安東第一家油坊、糧棧。
8月1日安東附近海上發生風暴,龍卷風登上陸地。卷起沙石,吹折大樹,刮倒房屋,掀翻石廟數處。同時大雨傾盆灑下,落遍全縣,其水味鹹,含有鹽分。天氣轉晴後,禾苗枯萎,
當年糧食收成倍減,造成大饑荒,清廷下诏免收田租。
本年山西人王會岑以資本金現大洋30萬元在中富街開設三晉源票莊,辦理彙兌及一般貨款業務,成為安東最早的金融組織。
1880年(清光緒六年)
3月知縣耆齡領到修建安東縣衙署及監獄銀3000兩,次年3月興工,位址在今丹東市第二幼稚園處(金湯街40号)。
8月24日北韓送回中國遭風難民到鳳凰城。是日,清廷命盛京禮部賞給北韓差官銀30兩。
1882年(清光緒八年)
12月23日因中朝通商,邊民往來頻繁,“恐匪類易于溷迹”,盛京将軍崇綺奏準于中江地方舊有九連城添設步隊一營,以加強巡緝。盛京将軍崇綺奏準将大東溝運木之船,按料抽捐銀三分至一分,沙河子運糧之船,按石抽收捐銀二分,以解“北韓通商,增兵屯駐,需饷孔殷”之難。清廷接閱盛京将軍崇绮奏報:安東縣屬棋盤山等處續墾地18793畝,升科起征。
本年清政府與北韓訂立“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次年訂立“中江通商章程”,并在九連城設立“中江台稅務局”和開辟市場,開展中朝兩國邊境小額貿易。
1884年(清光緒十年)
9月30日 盛京将軍慶裕奏準嚴禁岫岩州教民操練槍炮。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
7月17日中朝兩國于天津簽訂《中國代辦北韓陸路電線合》八條。合同規定:北韓向中國借款10萬兩,并由中國電報局代造自仁川港經漢城、義州達鳳凰城之間1300裡陸路電線,1O月竣工。9月鳳凰城電報分局設立。
10月30日因“奉天鳳凰邊門一帶伏莽本未清”,清廷命提督雷正绾九營移往鳳凰邊門外擇要駐紮,以備緩急之用。
本年大澇,诏免安東、寬甸等縣賦糧。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
11月2日 安東縣落大雹,平地積雹半尺多。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
8月初安東縣頻降暴雨,11日鴨綠江水陡漲,中江台、九連城水深丈餘,安東縣衙署被淹沒,民房被沖毀百分之六七十,市民避水于元寶山。岫岩、鳳凰城、寬甸等縣同時遭水災。
本年安東縣大澇,人民流離失所,景狀凄慘。盛京将軍、東邊道尹各撥撫恤銀一千兩,如杯水車薪。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
夏 安東縣流行疾病,死亡千餘人。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9月16日劉盛休銘軍在北洋艦隊護送下,由大連灣乘船至鴨綠江口大東溝登岸,轉赴北韓。在此之前,北韓内戰,請求清政府支援,日本趁機侵略北韓,并擊沉清政府裝載援兵赴朝的英國商輪高升号。8月l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9月16日至17日在黃海北部的大鹿島南海面,發生中日海戰。16日淩晨,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18艘艦船,由旅順啟錨護送援軍,午後抵大東溝。日軍得知此情報後,派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海軍中将伊東祜亨,率12艘艦船,于16日晚開至長山列島的海洋島。
17日上午11時,北洋艦隊準備返航旅順,日本艦隊由海洋島駛至大鹿島。 12時55分兩軍相遇,展開激戰。北洋艦隊“超勇”、“楊威”艦被日軍炮彈擊沉。“緻遠”艦中彈後,在船身傾斜、彈藥将盡的時刻,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撞擊,不幸于途中為魚雷擊中沉沒,全艦 250名官兵犧牲。。“經遠”艦在追擊日艦時被魚雷擊中沉沒,艦上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殉難。“鎮遠”艦炮轟日旗艦“松島”,引起該艦彈藥爆炸。死傷百餘人,“松島”幾乎沉沒。日艦“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也嚴重損傷。北洋艦隊除“濟遠”、“廣甲”管帶方泊謙、吳敬榮率艦逃跑外。其它各艦與日艦繼續作戰,迫使曰艦首先退出黃海,北洋艦隊退返旅順。
9月18日東三省練兵大臣定安奏準派候補道張錫銮率兩營前往鴨綠江上下遊一帶嚴密布防。9月21日葉志超因日軍總攻平壤,左寶貴殉國,率諸軍逃過鴨綠江,清廷命其在九連城布防。清廷命候補道張錫銮再添募五營趕赴鴨綠江一帶協同作戰。
9月24日 清廷命黑龍江将軍依克唐阿速赴九連城,協同諸軍防守鴨綠江。
9月27日四川提督宋慶奏命率毅軍五營自旅順赴九連城紮營,配合定安、裕祿所部阻止日軍過鴨綠江。
9月30日除依克唐阿一軍外,清廷命所有北洋所有派赴北韓各軍及奉省派往東邊道防剿各營,均歸宋慶節制。
10月8日 宋慶到達鳳凰城。
10月10日宋慶與依克唐阿在九連城會商協守鴨綠江防務。至10月下旬,集中于九連城附近鴨綠江右岸的清軍兵力共達80餘營,2.8萬餘人。計有宋慶毅軍9營。依克唐阿鎮邊軍13營、倭恒額黑龍江齊字練軍6營、聶士成蘆榆防軍6營、盛軍18營、劉盛休銘軍12營、江自康淮軍5營、奏軍13營。
10月24日日軍派遣左藤支隊從寬甸安平河口對岸之水口鎮徒步涉水進犯。清守軍敗逃。25日,日軍在虎山對岸隔江炮擊,掩護主力進攻,清銘軍敗逃,虎山守軍聶士成部堅守不退,日軍圍攻,激戰一小時許,聶部退至叆河西,日軍占據虎山。26日,日軍占領九連城。宋慶退保鳳凰城。安東、大東溝、孤山相繼失守,清軍鴨綠江防線遂全部瓦解。
10月28日宋慶率清軍退出鳳凰城,但有20餘名愛國士兵堅守南門不去,同來犯日軍展開激戰,至翌日始撤。30日,日軍占領鳳凰城。
10月末東邊道尹張錫銮、鳳凰廳同知章樾、安東知縣榮禧在寬甸縣大川頭鄉長嶺子村創辦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十個字團練會,江煥章為總辦。29日仁率團練配合清軍于一撮毛打死入侵日軍7人,俘虜指揮官廣田甚吉,并擊潰日軍。
10月遼東各地群衆紛紛組織民團奮起自衛。韓登舉率挖金礦工,李樾率山林獵戶配合清軍作戰。岫岩桂花嶺挖煤勞工自練鄉團,阻擊日本侵略軍進犯。
11月3日 日軍侵占寬甸。
11月上旬日軍大迫支隊3000餘人由大東溝經大孤山侵入岫岩境内,清軍和民團于桂花嶺(今楊家堡鄉)隘口阻擊日軍。
11月中旬日軍分兩路進犯岫岩。南路日軍第3師團派出大迫支隊由大孤山出發,途經土門嶺、洪家堡;北路日軍第5師團派三原重雄支隊由鳳凰城出發,經黃花甸。清守軍和地方民團被日軍擊敗,28日,岫岩為日軍占領。
11月下旬關門山民團團總李天維率鄉丁于岫岩周家嶺(今黃花甸鄉境内)伏擊日軍,日軍敗逃。
11月至12日由叆陽、邊門進犯賽馬的日軍,為清軍阻擊,西路日軍在草河口、摩天嶺一帶進攻多日,均被清軍擊敗,日軍退回鳳凰城。
冬寬甸關門砬子牌長蔣天福與城西牌長楊士林組建民團,抗擊日本侵略軍,得到寬甸城郊各村會首積極響應。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1月下旬岫岩三家子民團團總袁德山率民團夜襲宿營于三家子的日軍,擊斃12人,俘虜12人。2月至3月東邊道尹張錫銮統率定邊軍7營,、聯合楊士林、蔣福天率領的“民團”,在寬甸城西大敗日軍,收複寬甸、長甸之後,繼續追擊日軍。日軍從叆河以東地區退至九連城。
6月 安東、岫岩、鳳凰城、寬甸等縣流行霍亂,死人無數。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5月 清政府在安東開辦電報報房。
7月24日台風襲擊遼東半島,安東大雨滂沱,鴨綠江水暴漲,市區及大東溝等處倒塌房屋甚多。
7月29日大東溝、小寺發生風暴海嘯,海水浸溢,沖毀房屋,淹死不少居民。清廷命依克唐阿等妥善撫恤。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
7月安東縣暴雨頻繁,江水泛濫,沿江莊稼多被淹沒。電報局遭水毀,另換新址。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11月23日任國祯生于安東縣五區濱江村。192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任中共奉天支部書記,哈爾濱縣委書記,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候補委員、委員、候補常務委員,山東臨時省委書記,山東省委書記,北平市、唐山市委書記等職。1931年10月在任河北省委駐山西特派員時,被叛徒出賣入獄11月13日在太原市小東門外就義。
11月27日俄軍數千人由遼陽進抵鳳凰城,東邊道官員毫不抵抗,迎接俄軍入城。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本年 安東沙河山貨稅局改為東邊稅捐總局。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2月26日岫岩為奉天7處鹽局之一,官府設局抽厘,每石鹽抽銀九錢三分多。是日,增祺奏準奉天鹽厘不再加價。
10月12日俄軍數百人侵入岫岩,劫放監犯,搜去槍支47支。13日進犯大孤山。18日回竄岫岩城。
本年安東、鳳凰城、寬甸、岫岩等地,先後建立義和團組織。元寶山、大孤山、大東溝的教堂被義和團焚燒,外國教士被驅逐。義和團襲擊進攻鳳凰城和大孤山的俄國軍隊。後來,清軍聯合俄軍鎮壓了義和團鬥争。和順堂書局開業。經營木版書和新版書。
始有人在今五龍金礦礦區采金。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
6月在海龍、通化組成的群眾武裝忠義軍,派鄭蘭亭攻克桓仁、寬甸。東邊兵備道員榮森派赴寬甸抵禦忠義軍的清軍周營官率隊投奔忠義軍。忠義軍于6月20日攻取鳳凰城。東邊兵備道員榮森逃往盛京,乞求俄軍鎮壓。忠義軍兵分數路。繼續擴大戰果,林七率部駐守鳳凰城防禦。在清軍和俄軍的聯合“圍剿”下,忠義軍損失慘重。
秋安東縣疫病流行,沙河鎮日焚三四十人至五六十人,以勞動人民為多。官府漠然不問。疫病持續月餘。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
10月沙俄強迫奉天電報省局将鳳凰城和安東電報報房由中、俄合用,各自收發報。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
8月清朝政府與美國政府訂立《續議通商行船續約》。其中第十三條款中規定安東自行開埠通商,允許外國人居住、貿易。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
1月 俄軍萬餘人侵入岫岩,駐于城北,抓走知州,毀壞行署。
2月10日為争奪中國東北權益,日俄兩國分别下诏宣戰。12日,清政府宣布“中立”,并劃遼河以東地區為戰區。3月俄軍馬隊千餘人入寬甸,搶掠糧食、财物、奸淫婦女,知縣榮禧上書,陳述俄軍罪狀。4月20日日軍渡鴨綠江,侵入中國東北。4月侵入安東的俄軍100餘人使用煤油在東邊稅捐總局縱火,并持槍威吓該局職員和圍觀者,不準滅火。局内各種物品、稅收票照等全被燒毀,附近民房亦被燒毀多處。
5月1日本與沙皇俄國軍隊在虎山交戰。日軍第一集團軍在炮火支援下,強渡鴨綠江,突破俄軍滿洲集團軍東方支隊的防線,攻占虎山陣地。俄軍總預備隊極力反擊,沒有奏效。日軍傷亡1360人,俄軍傷亡3000餘人。日軍後續部隊再取蛤蟆塘,俄軍朝鳳凰城方向潰退。日軍擊敗俄軍,攻占鳳凰城。5月為運輸軍用物資,日本臨時鐵道監理部擅自修建安東至鳳凰城間手壓式軍用輕便鐵道。日本陸軍少佐太原武慶以軍政官身份來到安東,在舊市街設立“軍政署”,其任務是:布署軍事行動,維持市街秩序等。
7月上旬日軍、沙皇俄國軍隊在岫岩薛家嶺交戰,俄軍戰敗,退守岫岩城。日軍緊追不舍,7月20日攻占岫岩城。俄軍向海城步向撤退。7月12日日本鐵道大隊為進一步适應運輸軍用物資需要,将安東至鳳凰城間手壓式軍用輕便鐵道改建為行駛小型機車車輛的窄軌軍用輕便鐵道,并将鐵路向沈陽修建。
8月日軍在安東毀掉莊稼1990畝,建造鋸廠。“興和号”在新市區南二條通開業,為安東第一家日商制米工廠。
10月侵入安東的日本人成立“日本人會’,是“居留民行政委員會”的前身。
本年 鐵一蒲驿(站)建成,為安東最早的火車站。
河南人李景文開設永合樣藥店,為安東最早的藥店。東邊道道台錢嵘在安東舊市街元寶山下開辦七襄絲廠,成為丹東市最早的絲廠。該廠用足踏式剿絲機取代傳統的用絲綽子或紋綽子土法抽絲,使柞蠶制絲向機械化生産邁進一步。安東鹽厘補征局設立,專辦補征鹽厘(稅),并在安東沿江一帶增設分卡9處。日本人在安東開設軍用木材廠。安東造船公會在興東後街度辦,是江上艚船災患互濟的群衆組織。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
3月10日日本軍隊在安東、鳳凰城分别設立野戰郵便局,開辦普通郵政和彙兌業務。
6月7日 湯池子、銅礦嶺兩地霪雨連綿。受災農田4.2萬畝。
7月3日 日本将賽馬集、鳳凰城等處軍政局改為民政局。
9月5日因沙俄戰敗,日本在美、英支援下,與沙俄簽訂“撲灰茅斯議和條約”。日本強行繼續修築安東至奏天間軍用輕便鐵道。9月6日日本臨時軍用鐵道監理部,第一次偷測安奉線改築标準軌距(1435毫米)鐵路線路的經路。9月日本軍政署威逼安東縣高欽強購民地320坪(每坪約3.3平方米),其中170坪為軍政署用地,150萬坪為鐵路用地,在軍政署用地中38萬坪為規劃新市街用地。日本軍政署何時組建安東“新市街建設委員會”,開始規劃市街,填平窪地,修築堤壩,修建道路,建造住宅等。
11月19日 安東、鳳凰城的日本軍隊軍用通信所開辦公衆電報業務。
11月26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日清滿洲善後協約及附屬條約》。規定将安奉輕便窄軌臨時軍用鐵道改建為标準軌距永久性的商業鐵路。
12月15日 安東至沈陽全長303.7公裡軍用窄軌輕便鐵路建成通車。
12月22日中日全權大臣訂立《東三省事宜條約》和《附約》。清政府承認俄國将過去所霸占的南滿各項權利讓與日本。将奉天省之鳳凰城等十六處開為商埠;安奉鐵路由日本管理。以十五年為限;免征南滿鐵路所需各項材料的一切稅捐厘金。在鴨綠江設立中日合辦木植公司等。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2月27日 奉省設礦政調查總局,調查全省礦産,招商承辦,并從 6月開始設立寬甸礦政調查分局。
3月安東大東溝商埠巡警總局設立。管理安東商埠4個區、大東溝2個區的治安。
4月日本設立安東領事館,岡部三郎任領事。設鳳凰城文報局,9月移設于安東,為安東文報局,專
管接遞公文。日本人在七道溝“日本商埠區”(自五道橋至江岸現崗街明溝兩岸)修建土提。
安東“市民公議會”由奉天省商務總會派員協助改組為“安東商務總會”。
5月1日日本于安東九連城設立憲兵分隊。日本駐安東領事館警察署設立,内設警務、保安、高等、司法、衛生五系。管理安東、鳳凰城、寬甸、岫岩,盛京(今新賓)、通化、桓仁、臨江、輯安、長白、安圖、撫松、莊河等13個縣的警察及情報事務。5月12日東邊道道尹錢嵘同日本駐安東領事館領事岡部三郎、軍政官高山會通就安東開為商埠一事舉行第一次談判。5月大東溝商埠設立。允許外國人居住、貿易。
6月 安東縣降冰雹,大者如雞蛋,農田損失嚴重。
東邊道道尹錢嵘與日本駐安東領事岡部三郎就安東開為商埠一事舉行第二次談判。安東商務總會開始經營糧市,并設立糧市公議會。糧市設在東尖頭街和青龍街。
7月1日中日訂立鴨渾兩江軍用本植合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設立安東縣出張所,辦理中央金庫派
出所事務,為日本人在安東設立的最早的金融機構。8月29日奉天、安東因開設商埠,請求财政部撥款銀30萬兩,大東溝請撥20萬兩,未準,令自行籌措。9月1日日本在安東設立關東都督府郵便電信局安東縣支局(今五經街)。1907年2月改為安東縣郵便局。
9月16日安東開埠局設立,錢嵘為總辦。張錫銮兼總辦。9月安東開埠局在埠内開辟中、日兩個市場,中方市場占地900餘畝,日方市場占地280O畝。10月日本居留民組成居留民團,有居留民千餘戶。
11月 東邊道署由鳳凰城移駐安東。清政府從岫岩州劃出南部地區成立在河廳
12月 清總稅務司任命英國人巴倫為安東海關稅務司。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2月4日鳳凰廳旗人鮑化南率衆捆綁丈地委員等7人。5日,鳳凰廳派兵鎮壓,鮑化南率衆與官軍交戰。2月8日清政府在興隆街開辦安東郵局,為牛莊(營口)郵局的分局,由海關安東署理稅務司管理。1911年5月移交郵傳部。2月14日根據1903年清政府與美國簽訂“通商行船續約”,設立安東海關。3月21日舉行開關儀式。2月安東海關釋出第一号指令,開安東港為貿易港。奉天官銀号安東公莊設立。4月1日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成立。在安東設立運輸事業所,辦理安奉線客貨運輸業務。
4月安東商埠局與日本駐安東明治組簽訂修建安東馬路、水溝合同。5月16日沙河稅捐局給安東商埠局撥白銀6萬兩,作修建馬路及贖買民地之用。5月中國大請銀行安東分行設立。
6月11日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安東地方事務所成立。
7月鴨綠江漲水。8月18日,江水又漲,安東泥水滿街。8月29日、30日,江水連日漲溢,安東街道淹沒水中。
8月 《寬甸縣鄉土志》出版。
秋安東麗華茶園建成,位于今三經街東端。為安東最早的專業演出場所。安東縣官立師範傳習所成立.
10月 安東海關大東溝分關設立。
11月安東縣商埠局總辦與日方駐安東領事館訂立合同,在埠内通江街合辦屠獸場。
12月14日天氣異常回暧,兼又下雨,已結冰的鴨綠江面又開化,可以通船。自21到24日大風雪降溫,才又封江。積雪深一尺到數尺,為前所未有,火車停運三天。
冬平劇童伶趙松樵與其姐明月英來安東。在永樂茶園演出,為安東最早演出的平劇。
本年丹麥基督教會委派丹麥醫生安樂克在安東天後街創辦丹國基督教醫院。蘇雲舫、郭文挂在今三經路東頭分别開設兩家浴池——鼎新塘、永興塘,是中國人最早在丹東開設的浴池。遼甯金州人張本政(字德純)開設的政記公司,在安東設立分公司,經營航運業務。法國人辦的上海徐家彙觀象台。通過英國人掌握的海關測候所竊取安東氣象情報資料,為安東有逐日氣象記錄的開始。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1月 安東勸學所設立,始駐城隍廟内,為安東最初的教育機關。
2月10日山東人劉子善在前聚寶街開設城文信書局。經營木刻書籍和筆墨文具。
5月14日清朝外務部會辦大臣那桐與日本全權大臣林權助訂立《中日合辦鴨綠江森林合同》、《中日合辦鴨綠江右岸采木公司章程》。劃定鴨綠江右岸自帽兒山至二十四道為止,距江面
幹流64裡為界,組織中日合辦公司。各出資15o萬元,以25年為限,以東邊道為督辦,雙方各出一名理事長,以餘利5%上繳中國。
6月東三省電報總局将安東電報報房改為安東電報局,并架設營口經海城、大孤山、大東溝、安東通達鳳凰城的有線電報線。10月竣工。
7月20日 安東縣令吳清華創辦水師,沿鴨綠江巡防。
夏 安東縣流行霍亂。木簰勞工死者無數。
8月 安東縣知縣吳光國在八道溝街租房22間。開辦廣仁醫院。
9月1日鴨綠江采木公司在安東成立。胡宗瀛任理事長。下設通化、臨江、長白、十二道溝和八道江5個分局。
9月30日清政府總稅務司電令大連海關,由稅項撥給鴨綠江采木公司銀20萬兩。
11月23日 鴨綠江封凍。較往年早約20天。
11月東邊道委托安東電報局開設安東電話局,經辦市内電話業務。後因連年虧損,于1913年改為集股商辦。1923年改為官督商辦。
本年 安東基督教女醫院建立。
聚仙茶園建成,後改為滿洲舞台。
安東大有昌公司設立,辦理水上保險業務。
安東縣濟良所成立,收容娼妓和無依靠婦女。
奉天礦政調查局委員周某等二人,在今青城子鉛礦礦區東南部開采礦石,年産180噸,用土法提煉鉛銀。
1909年(清宣統元年)
1月9日 鳳凰城南聚集300多農民,進行反抗丈量土地鬥争。1月10日 “滿鐵”第二次偷測安奉線改築标準軌距鐵路經路。1月31日日本政府無理要求清政府派員共同勘定改建安奉線标準軌距鐵路。鳳凰城和奉天省城(沈陽)人民及安奉鐵路勞工強烈反對日本政府這一侵略行為,并紛紛開展抵制“日貨”活動。
2月日本在安東設立“電氣株式會社”,引起安東工商界人士強烈反對。中國人趙壽芳興辦發電廠,與日本“電氣株式會社”抗衡。
3月 日本獨立守備隊在安東成立,下轄6個大隊,分别駐安東、鳳凰城等地。
奉天省設安東農業試驗分場。
4月20日張少泉在興隆街開設“美具照像館”,是中國人最早在丹東開設的照像館。
7月8日安東霪雨連綿,7月21日,江水猛漲。東尖頭、牛市、永安街等處院屋進水二三尺。7月28日因連降暴雨加上海潮頂托,半夜時分江水猛漲五六尺至三丈餘,沿江小屋全被淹沒,街市半數泡在水準。萬衆呼号逃避。安奉鐵路被沖毀多處,一個月時間不能修複。8月2日安東遭受台風襲擊,連日降雨過成水災,延至8月9日方止。物資損失計白銀22萬餘兩。
8月6日本政府改築安奉線标準軌鐵路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後,日本政府以清政府不遵守約章為借口,公然發出強行修築的“最後通牒”。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強行開挖福金嶺長大隧道,随之安奉線各隧道陸續開挖。清政府屈服于壓力,與日本政府簽訂“安奉鐵路節略五款”,承認日本改築安奉線标準軌距
鐵路。
8月16日 東邊道改名興鳳道。
9月4日長泡子、趙氏溝、大東溝等處降雹,厚處達一尺,禾、谷、豆被打毀,受災農田1.2萬餘畝。11月5日安東遭受風暴襲由,鴨綠江上船舶及木排多受摧毀,兩隻舢闆被打翻,死1O餘人。
11月 安東地方審判廳和安東初級審判廳成立。
12月14日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簽訂架鴨綠江鐵橋協定;日本政府攫取了安奉鐵路與北韓鐵路的連結權力。
12月22日安東電氣株式會社正式營業。安東第一發電廠同時發電,裝機100千瓦。年發電量9.4萬千瓦時。
12月31日安東海關、東溝分關,自1908年10月1日至本日,共收進出口稅銀29. 09萬餘兩。
冬 安東縣流行鼠疫。
本年 北韓銀行在安東設支行。
安東華安巢絲廠成立,有絲車100部。
1910年(清宣統二年)
1月 鴨渾兩江水上警察總局在安東成立。
1月11日安奉鐵路沿線成立巡警總局,下設4個分局、3O個派出所。巡警達389名。
2月23日日軍守備隊及日本商人、學生等在鴨綠江封凍的江面上,舉行近代體操表演運動會。
3月安東商立商業學堂成立。後改名為甲種商業學校。東邊商科進階中學校。安東貧民習藝所設立。
4月4日奉天交涉使南韓鈞與日駐奉天總領事小池張造簽訂鴨綠江架設鐵橋協定》,規定關手架設鴨綠江鐵橋,以及兩國火車、船隻通過核橋的有關事宜。
春 饑民千人聚集安東縣署,要求糧戶平賣糧食,以度糧荒。
5月11日 安東商務總會緻電商務部,要求收回安東六、七道溝日本占地。
5月23日 安東、鳳凰城、寬甸,連日發生搶糧風潮。7月1日再次發生。
6月9日 “安江一号”兵船,因造受風暴襲擊,在鴨紅江翻沉,幸未死人。
6月 安東魚市場開設,由日本伊佐奈商會安東縣支店經營。
9月安東縣趙氏溝貧民把裝船出口糧食搶光。搶糧行動不久擴充到寬甸、鳳凰城和莊河等地。
10月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立安東縣消防組。39人組成,其中日本人9入,中國人3o人。在江岸、山下街和沙河鎮分别設立工具場和火警暸望塔。
12月 安東縣教育會成立。
據調查,安東縣人口14.4萬人。
本年中國紅十字會安東分會成立。安東縣始征地畝稅,每畝地收小洋二角。栖流所創辦,收容老、弱、殘、疾貧民。安東富增源巢絲廠成立,有巢車120部。
1911年(清宣統三年)
2月 日本财閥在安東設立安東儲金銀行。
3月10日《安東大東溝口岸預防傳染病章程》頒布。安東港正式實施衛生檢疫。
4月19日安東大風雪。鴨綠江上損失大小船隻50餘艘,死亡44人。其中兩艘舢闆載40人,沉沒江中。
4月20日安東麗華茶園放映無聲電影(片名無考),為安東最早放映的電影。
5月 日本财閥在安東設立安東銀行。
6月安東縣成立議事、參事兩會,縣屬區成立自治會,實行地方自治。1914年廢除地方自治。
7月中旬安東陰雨連綿。19日風狂雨暴,鴨綠江水湧漲,自後潮溝至中富街十餘裡房屋多被淹沒。即将建成的鴨綠江大橋被沖斷。沿江木筏漂沒600餘張,2.28萬餘畝農田受災,1.7萬畝顆粒無收。
9月6日台風襲擊黃海北部及北韓北部,小寺海水泛漲。至20日,暴雨連綿,安奉鐵路鳳凰城段橋梁被沖毀。
10月安奉線改築标準軌工程和鴨綠江鐵橋(下橋)工程同時完工。11月1日正式行駛标準軌距列車。
11月鮑化南、劉純一等人響應中國同盟會号召,在鳳凰城組織國民革命義軍起義,與清軍在茨林子,八道河,大、小黑山等地交戰數十次。
本年 大連日資“正隆銀行”在安東設立分支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