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城年味兒!來丹東趕一場年味兒大集

作者:飛格電話大賽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李慧君

在物資豐富的今天,趕集作為傳統民俗依舊保持着獨特的魅力。它吸引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去大集裡感受年味與鄉情。

小城年味兒!來丹東趕一場年味兒大集

喜慶氣氛 丹東北韓族衆多,經過多年的文化融合,如今已形成獨特的北韓族文化,在飲食、建築、服飾等方面都有鮮明特色。圖為北韓族做打糕的場景。攝影/戴世權

中國東北部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虎虎生風,一張嘴就能逗樂人。這裡的冬季漫長且寒冷,滴水成冰的氣候反而造就了東北人喜歡熱鬧、自來熟的性格。每年臘月,大人和小孩都忙着為春節做準備。在東北的邊境城市丹東,街頭巷尾處處都洋溢着的年味兒,到熱鬧喧騰的集市和商場置辦年貨、走親訪友,一派喜氣彙聚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新春佳節。

煙火氣中感受年的熱鬧

東北人過年,室外溫度可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比很多冰箱的冷凍層溫度還要低。所有的年貨都擺在攤位上,除了凍梨、凍柿子、凍蘋果等傳統的年貨,還有凍雞翅、凍雞心、凍雞腿,甚至還有已經凍成坨的海鮮。隻要是能想得到的食物,集市基本都有,包括本地村民自家種的蔬菜、水果,當地的土特産等。平時,村民們都是到集市采購一家人日常所需的食物和物品。趕大集作為東北傳承已久的風俗習慣,是東北人奏響歡度春節的序曲,鄉鎮集市裡到處都洋溢着吉慶熱鬧的氣氛。

丹東市餐飲烹饪協會會長孫義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介紹道:“趕集是一種傳統。最早的集市一般都是在農村,人們把家裡多出來的東西拿到集市上去賣,那時候物資比較匮乏,也沒有大市場,集市其實解決了很多村民對商品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裡雖然沒有集市,但是城市的早市也是很多市裡百姓常常光顧的地方。在講到早市與集市時,孫義表示,“早市和大集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可以說農村的大集裡什麼都有,從服裝到飲食都包括了。但相對來說,早市就沒有那麼大的包容量,這種包容量與它的場地限制有關。”

在丹東趕大集,每個村鎮都有各自固定的趕集時間,不同村鎮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丹東當地有東湯大集、安民大集、毛甸子大集、集賢大集、金山鎮大集等集市。每到年關,趕集的人衆多,大人和小孩簇擁着來到集市上,張羅着購買年貨。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的楊佳斌提到,丹東的集市一般都有固定的場地,一年四季也都有集市,集市其實是村民們采購最節省時間的地方,這裡商品種類非常豐富,基本能滿足村鎮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可以一站式買齊所有物品。

在孫義看來,過年,最重要的是團圓。一年來人們都在辛苦勞作,如今終于有時間停下來,一家人歡聚一堂。孫義說,雖然丹東大集一年四季都有,但新年大集是最有特色的,也是最熱鬧的,人明顯多了不少。集市上年貨的種類自然離不開衣食住行,過年時餐桌上的雞鴨魚肉,每個人身上穿的衣裳,鍋碗瓢盆、家居用品,以及家家門上貼着的春聯,窗邊裝飾用的彩燈等等,都是年味大集的“常駐嘉賓”。而随着年味的彌漫,百姓的購買力及過年的熱情也在逐漸上漲。

在趕集的人群裡,除了本地的村民,往往還有很多來自城市的市民。很多人都是開着私家車來集市上購買新鮮的雞鴨魚和牛羊肉,也會購買當地的土特産。甚至還有很多人,幹脆就是來農村大集湊熱鬧的——年關将近,到集市裡看看、逛逛,聽聽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所有這一切彙集在一起,便成了年的滋味。

在集市上行走,慢慢找回兒時趕集的那份熱鬧與喧嚣;人生百味與世間百态,都在大集裡展現。人流湧動,一聲聲的吆喝讓整個集市充滿了勃勃生機;火紅的春聯、人們的歡聲笑語,更讓人感覺到年的溫馨與暖意。

迎新年,趕大集。作為從農耕文化傳承下來的傳統習俗,集市調配着農村百姓的日常豐儉,調節着鄉村生活的節奏,讓家家戶戶在物質的豐足與消耗中,循環往複成日子。在物資豐富的今天,趕集作為傳統民俗依舊保持着獨特的魅力,吸引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這裡,感受大集裡的年味與鄉情。

多元文化共譜春節樂章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年味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春節期間,在喜慶祥和的氛圍中,人們以各種方式歡度佳節、品嘗年味。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丹東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城市,這裡的滿族、北韓族等少數民族用本民族的獨特文化與風俗,扮靓着新年。

孫義就是滿族人。滿族人過年,都會準備豐富的年貨與美食。熏醬肉食、豬肘子、東北大醬、叉子、生腌生嗆的海鮮……應有盡有。過年期間,用自家制作的豬肘、海鮮等招待親朋,是年味團圓的展現。

在丹東的滿族人一直傳承着滿族特有的文化習俗。而滿族年俗,也是遼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滿族飲食習俗、民族特征、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娛樂方式于一體,是展現民族心理素質的重要載體。在丹東滿族的年俗裡,農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大年”。它展現了滿族人勤勞勇敢、英勇善戰及善于學習的民族精神,在祭祀、禮儀、飲食、遊戲等方面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征。滿族的年味飲食也獨具特色,比如有正月初一到初五“生米不下鍋”之說,是以年前要準備豐盛的熟食藏儲缸内,節日期間加熱即食;一進臘月,便開始殺年豬、宰雞,制作黏糕、豆面餅、黏豆包、黏火勺、芙蓉糕(薩其馬)等;大年三十的團圓飯常以八大碗、銅火鍋為宴席;除夕夜吃餃子,俗稱“揣元寶”。

作為邊境城市,丹東距離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僅一江之隔。這裡北韓族衆多,又經過了多年的文化融合,如今已形成獨特的北韓族文化,在飲食、建築、服飾等方面都有鮮明的特色。在丹東市區沿江的街道上,很多商店都挂着中朝兩種文字的牌匾,商店裡銷售的都是具有北韓族特色的服裝、食品、首飾擺件等。丹東市的高麗街也有很多北韓族風味的餐廳,當地特色的年糕、海帶湯、北韓族拌飯等,吸引着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丹東市北韓族文化藝術館書記呂明愛就是北韓族。據呂明愛介紹,北韓族很愛喝湯,雞肉湯、牛肉湯、海帶湯、年糕湯等是北韓族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受歡迎的美食。除了北韓風味的湯羹,北韓族的打糕、米酒等,都是風味獨特的傳統美食。

北韓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文藝活動自然也很豐富,農樂舞是其中的代表舞蹈。起舞時,頭上的黑色象帽晃動,長纓在空中盤旋成一條美麗的弧線,旁邊的舞者配以手鼓及簡單的舞蹈動作。這種融合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是北韓族人流行的民間舞蹈形式,2008年和2009年曾先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擁有多民族文化的丹東,年味裡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論是滿族、北韓族還是漢族,都在丹東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與信仰。在這座山水青翠的邊境最美城市,丹東人用熱忱的心繪就愛國藍圖,曾經的英雄城市如今早已高樓掩映。“厚德載物家和人美,盛世歡歌時順年豐”,這裡的民俗文化讓春節氣息更醇厚。

大集傳承和譜寫着新春序曲,也奏響了每一年春節的新篇章。充滿年味兒的丹東大集吸引着很多遠道而來的遊客,人們如往年一樣,熱熱鬧鬧地來到這兒趕集、品民俗、觸摸兒時的記憶,感受大街小巷璀璨燈光下濃濃的喜慶氣氛。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月下旬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