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竈恒多; 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登極诏》

提到明代的崇祯皇帝,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他是明代的亡國之君。的确,在闖王李自成的大軍進攻下,大明的宮牆被攻破了,明代的統治也終結了。

不過,很多人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是以然,對當時的政治形勢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徹。其實,李自成在擁兵滅明之前,他曾派人與崇祯商量過讓自己俯首稱臣的條件。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他明确地表示隻要崇祯可以接受三個條件,自己就放棄滅明的打算,安安穩穩地當一個王爺。可是崇祯并沒有接受李自成的條件,而是選擇了自盡。

那麼,李自成提的條件究竟是什麼呢?為何崇祯皇帝甯可自盡,也不願接受他提出的條件。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闖王李自成</h1>

李自成出身于農村,他的家鄉是米脂縣李家站。這裡的人祖輩都以耕種為生,這樣的生活也被當做是穩妥的處世之道。

隻是,盡管生活在這樣崇尚穩定的環境裡,李自成自小卻喜愛舞刀弄棒,熱衷于練武,可現實卻沒有給他功成名就的機會。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在李自成幼時,他的家鄉便長期處于饑餓與貧窮之中,是以他曾長期給地主放牛來換取飽腹的機會。有一次,他因為還不上一個舉人的債,甚至于被官吏嚴刑拷打。

後來,他被逼得無路可走,最終憤然殺死了舉人,并且逃到了邊境參軍。此後,李自成在參軍的路上越走越遠,他前前後後投靠了不少的地方政權,比如王左挂的農民軍、張存孟的軍隊。

隻是前幾次他投靠的人都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是以李自成不得不另覓良處。就在這時,他的舅父高迎祥在山西擁有自己的軍隊,由此李自成便去投奔了自己的舅父。

當時,他随着高迎祥在各地征戰,帶領将士們出生入死,多次在危險之中脫身。崇祯九年的時候,高迎祥在與敵方交戰的過程中不幸戰敗,他也被孫傳庭所殺害。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其中有一部分殘将死裡逃生,這群人便投靠了在别處作戰的李自成,并且擁立李自成為“闖王”。由此,李自成才算是開始自己的造反人生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h1>

再來看看明朝這邊,明朝末期、崇祯執政,因為朝廷中存在不少的弊端,是以使得大明王朝積重難返、岌岌可危。

以選官制度為例子,在明代在發展的過程之中,科舉逐漸形成了舞弊徇私的不良風氣,尤其是在明朝中後期,就連狀元、榜眼這類人才的選拔,都變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極大地損害了明代的科舉制度,既然進士是要靠關系獲得的,寒門弟子就更難以有出頭之日了。此舉,也加重了階級沖突,“黨政”更加嚴重。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除了以上的人禍之外,在崇祯執政時期,陝西、山西一帶的天災不斷,導緻農民起義不斷地惡化。

對于這種天災,崇祯皇帝不僅不管理,反而還為了平定外患(清朝),大肆向受災百姓征讨賦稅,還美其名曰:“苦我民一年,”結果苦了十幾年之久。

通過上述的介紹可知,闖王李自成在努力地造反,而崇祯皇帝卻在坑害自己的子民。俗話說的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沒了百姓的支援,大明、崇祯隻有滅亡一條可走。

當闖王李自成帶領軍隊,攻破一座座城池之時,明朝的官員沒有任何的作為,隻會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的大軍。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明朝的百姓因為“若明朝統治久矣”,紛紛站在了李自成這邊。更有甚者,有數萬明軍将士紛紛投靠闖王,原因便是這些将士的薪俸被拖欠許久,李自成則可以給他們想要的。

就這樣,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兵打到了北京城下。值得一提的是,在李自成發動總攻之前,他曾與崇祯皇帝提過3個條件,如果崇祯皇帝答應了,那麼他便會立刻撤軍。

可是,看到李自成的條件,崇祯皇帝直接拒絕了。于是,李自成便對北京城發動了全面進攻,城破時崇祯皇帝自殺、大明朝覆滅。

那麼問題來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李自成已經占盡優勢,他為何還要提出三個退兵的條件呢?更讓人奇怪的是,李自成的條件究竟是啥,讓崇祯皇帝甯死也不答應。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李自成的三個條件</h1>

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李自成為何提出三個退兵的條件)!俗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李自成雖然包圍了北京城,但是他的局勢也很危險。

北京城外側有15萬錦衣衛望風而動,左良玉的幾十萬大軍也正在路上走着,山海關外還有滿清鞑子虎視眈眈。

除此之外,作為大明朝的首都,北京城的城牆高大堅固,短時間内根本就攻不下來,若陷入苦戰,對李自成極為不利,是以他便提出了三個條件,以退為進。

這三個條件分别是将西北大片的土地割給他、賞賜給他百萬兩白銀、可以稱臣但不朝見、不奉诏。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據《小腆紀年附考》記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衆,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并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诏與觐耳。”

第一個條件等于承認了李自成的政治地位是合法的,他就相當于周朝時期的諸侯王,稱霸西北地區,而且還擁有自主權。

第二個條件便是李自成的軍饷已經不多了,是以他想讓崇祯皇帝出這一筆錢,既能削弱大明朝的國力,也能犒賞自己的三軍,一舉兩得。

第三個條件更離譜,雖然李自成承認自己是大明的臣子,但是他隻享受當臣子的權力,卻不履行當臣子的義務,當然這也符合他枭雄的風格。

李自成提出3個條件,可保明朝不亡,為何崇祯甯願死也不答應?闖王李自成明朝積弊難反,李自成兵臨城下李自成的三個條件

可是,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大明朝就一直有着“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潛規則,對于這個“祖訓”崇祯是不敢違背的。

另外,明成祖朱棣時期,永樂大帝還提出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狀語,崇祯也不敢違背。

如此便有了“崇祯甯死不答應李自成的條件,而李自成一怒之下開始了全面進攻”的畫面,前者滅亡,後者建立大順政權。

或許在進攻的時候,李自成也沒有想到會那麼順利,北京城外的十幾萬軍隊一動不動、作壁上觀,使得闖王無後顧之憂。

北京城内的守軍,因為鼠疫的緣故,早已經失去了戰鬥力,雖然坐擁城牆之力,但依然架不住闖王的猛攻,短短2天的時間便失敗了,一代大明朝就此消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