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 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

提到明代的崇祯皇帝,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他是明代的亡国之君。的确,在闯王李自成的大军进攻下,大明的宫墙被攻破了,明代的统治也终结了。

不过,很多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其实,李自成在拥兵灭明之前,他曾派人与崇祯商量过让自己俯首称臣的条件。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他明确地表示只要崇祯可以接受三个条件,自己就放弃灭明的打算,安安稳稳地当一个王爷。可是崇祯并没有接受李自成的条件,而是选择了自尽。

那么,李自成提的条件究竟是什么呢?为何崇祯皇帝宁可自尽,也不愿接受他提出的条件。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闯王李自成</h1>

李自成出身于农村,他的家乡是米脂县李家站。这里的人祖辈都以耕种为生,这样的生活也被当做是稳妥的处世之道。

只是,尽管生活在这样崇尚稳定的环境里,李自成自小却喜爱舞刀弄棒,热衷于练武,可现实却没有给他功成名就的机会。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在李自成幼时,他的家乡便长期处于饥饿与贫穷之中,所以他曾长期给地主放牛来换取饱腹的机会。有一次,他因为还不上一个举人的债,甚至于被官吏严刑拷打。

后来,他被逼得无路可走,最终愤然杀死了举人,并且逃到了边境参军。此后,李自成在参军的路上越走越远,他前前后后投靠了不少的地方政权,比如王左挂的农民军、张存孟的军队。

只是前几次他投靠的人都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所以李自成不得不另觅良处。就在这时,他的舅父高迎祥在山西拥有自己的军队,由此李自成便去投奔了自己的舅父。

当时,他随着高迎祥在各地征战,带领将士们出生入死,多次在危险之中脱身。崇祯九年的时候,高迎祥在与敌方交战的过程中不幸战败,他也被孙传庭所杀害。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其中有一部分残将死里逃生,这群人便投靠了在别处作战的李自成,并且拥立李自成为“闯王”。由此,李自成才算是开始自己的造反人生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h1>

再来看看明朝这边,明朝末期、崇祯执政,因为朝廷中存在不少的弊端,所以使得大明王朝积重难返、岌岌可危。

以选官制度为例子,在明代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科举逐渐形成了舞弊徇私的不良风气,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就连状元、榜眼这类人才的选拔,都变成了有利可图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极大地损害了明代的科举制度,既然进士是要靠关系获得的,寒门弟子就更难以有出头之日了。此举,也加重了阶级矛盾,“党政”更加严重。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除了以上的人祸之外,在崇祯执政时期,陕西、山西一带的天灾不断,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地恶化。

对于这种天灾,崇祯皇帝不仅不管理,反而还为了平定外患(清朝),大肆向受灾百姓征讨赋税,还美其名曰:“苦我民一年,”结果苦了十几年之久。

通过上述的介绍可知,闯王李自成在努力地造反,而崇祯皇帝却在坑害自己的子民。俗话说的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没了百姓的支持,大明、崇祯只有灭亡一条可走。

当闯王李自成带领军队,攻破一座座城池之时,明朝的官员没有任何的作为,只会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的大军。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明朝的百姓因为“若明朝统治久矣”,纷纷站在了李自成这边。更有甚者,有数万明军将士纷纷投靠闯王,原因便是这些将士的薪俸被拖欠许久,李自成则可以给他们想要的。

就这样,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兵打到了北京城下。值得一提的是,在李自成发动总攻之前,他曾与崇祯皇帝提过3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应了,那么他便会立刻撤军。

可是,看到李自成的条件,崇祯皇帝直接拒绝了。于是,李自成便对北京城发动了全面进攻,城破时崇祯皇帝自杀、大明朝覆灭。

那么问题来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自成已经占尽优势,他为何还要提出三个退兵的条件呢?更让人奇怪的是,李自成的条件究竟是啥,让崇祯皇帝宁死也不答应。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李自成的三个条件</h1>

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李自成为何提出三个退兵的条件)!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自成虽然包围了北京城,但是他的局势也很危险。

北京城外侧有15万锦衣卫望风而动,左良玉的几十万大军也正在路上走着,山海关外还有满清鞑子虎视眈眈。

除此之外,作为大明朝的首都,北京城的城墙高大坚固,短时间内根本就攻不下来,若陷入苦战,对李自成极为不利,所以他便提出了三个条件,以退为进。

这三个条件分别是将西北大片的土地割给他、赏赐给他百万两白银、可以称臣但不朝见、不奉诏。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第一个条件等于承认了李自成的政治地位是合法的,他就相当于周朝时期的诸侯王,称霸西北地区,而且还拥有自主权。

第二个条件便是李自成的军饷已经不多了,所以他想让崇祯皇帝出这一笔钱,既能削弱大明朝的国力,也能犒赏自己的三军,一举两得。

第三个条件更离谱,虽然李自成承认自己是大明的臣子,但是他只享受当臣子的权力,却不履行当臣子的义务,当然这也符合他枭雄的风格。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闯王李自成明朝积弊难反,李自成兵临城下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可是,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大明朝就一直有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潜规则,对于这个“祖训”崇祯是不敢违背的。

另外,明成祖朱棣时期,永乐大帝还提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状语,崇祯也不敢违背。

如此便有了“崇祯宁死不答应李自成的条件,而李自成一怒之下开始了全面进攻”的画面,前者灭亡,后者建立大顺政权。

或许在进攻的时候,李自成也没有想到会那么顺利,北京城外的十几万军队一动不动、作壁上观,使得闯王无后顾之忧。

北京城内的守军,因为鼠疫的缘故,早已经失去了战斗力,虽然坐拥城墙之力,但依然架不住闯王的猛攻,短短2天的时间便失败了,一代大明朝就此消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