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讨伐董卓等活動,依附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劉備于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後因關羽被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發動對吳國的戰争,結果兵敗夷陵。223年,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皇帝,廟号烈祖,葬于惠陵。

小時候剛開始接觸三國很喜歡劉備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就覺得劉備是假仁義,仿佛讀懂三國的人才知道劉備是假仁義,不說劉備是假仁義的反而會被嘲笑說沒讀懂三國,對三國了解太膚淺,沒文化等等。
但劉備真的是假仁義嗎?
劉備的仁義是相對于他同時代的軍閥而言的,按照我們普通的道德來說劉備并不是什麼好人,漢末三國時期那些衣冠楚楚的大臣,在世人眼中到底是什麼貨色。即使如王司徒這般張口仁義閉口道德,滿腹經綸之輩,為了保全性命什麼也做得出來。劉備的仁義就是在普遍道德滑落至低谷時,保持一般水準。
很多人罵劉備假仁假義,但是總是罵不到點子上。是把現代價值觀加到古代曆史中去,隻能被人輕松反駁。鎮壓農民起義、抛棄妻女、輕視女性、劉安殺妻、收買人心、稱帝建制都是屬于這個範圍。那麼按照當時的價值觀來說,我在這裡盤點一下劉備做了哪些壞事。
1.劉備吃過人
吃人在漢末三國時期雖然并不少見,但絕對是很嚴重的道德問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程昱了:
當然仁義的玄德公絕對不會去吃人的,終生背負吃人道德負擔的隻有那些不會上曆史書的大小吏士們。糧食實在不夠了,玄德公的一日兩餐也保不住了怎麼辦?那就使吏請降布吧,隻要仁義招牌在玄德公總是能東山再起的。
2.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起兵五十萬,浩浩蕩蕩地南下荊襄,向病重之中的劉表發動了進攻。劉表一生與世無争,在三國的群雄中更是有名的“老好人”。其實,曹操如此興師動衆地南下,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對付劉表。當時,劉表已經六十多歲了,況且已經病入膏肓,根本不會對他構成任何威脅。
曹操此舉,主要是為了占據荊州,繼而徹底鏟除劉備勢力。在曹操的心中,各個割據勢力均不足道哉,隻有劉備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由于曹軍的行軍速度太過迅速,劉備得到消息的時候,曹操已經殺到宛城了。勢單力孤的劉備自然不敢和曹操硬碰硬,他慌忙聚集人馬,然後,迅速逃亡它處。
于是,好不容易在荊州站穩腳跟的劉備又過上了居無定所的生活。
劉備雖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離開荊州,但他卻做出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那就是:帶着十餘萬荊州百姓一起逃跑。正規軍和老百姓混雜在一起,讓曹操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曹操強行攻伐勢必會引起百姓傷亡,劉備以十萬餘荊州百姓性命保全自己軍隊實屬無恥。
3.劉備取益州
這是劉備這一生中最大的黑點。可以說在這之前,劉備還可以靠仁義之名各家諸侯混飯吃。取蜀之後劉備這一生的仁義評價就走到了盡頭,劉備為了自己的事業整個過程中可以說是臉都不要了。
就曹操與劉備相比,他之前刺殺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勝似成功。此時曹操是真仁義,雖然知道放走關羽是大害,但他依舊放走,這也是真仁義,這都揭露了曹操心中埋藏的仁義。但面對現實,他知道他不能都做到仁義。劉備則不同,他欲取天下,必先仁義。一開始劉備一無所有。就有一個不是太沾邊的皇室宗親。他知道要立足必先立人。唯有從收人心開始方能收天下,這裡他與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提到過。
4.稱帝合法性 曹丕是正式接受了漢獻帝的禅讓而登基的。
不管獻帝是否心甘情願,曹丕手上是有傳國玉玺和禅讓诏書,舉行了禅讓儀式而登上的皇位。曆史上将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歸為正統,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曹丕接受禅讓成為皇帝,立馬就讓劉備的地位非常尴尬。過去三國争霸時期,曹丕是魏王,劉備是漢中王,大家地位對等,有事好商量。但曹丕稱帝後,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另外,天下間的人才選擇要投靠的主子時,劉備這邊就比曹丕低了一級,不利于招攬人才。是以,找一個理由讓劉備稱帝成為了蜀漢政權的當務之急。但是劉備稱帝有一個很大的阻礙,就是漢獻帝的存在。劉備既自稱皇叔,那是以漢臣自居的。正史記載,曹丕接受禅讓後,将漢獻帝封為山陽公,好好地保護了起來。因為對曹丕而言,獻帝活着已經掀不起什麼大風浪,讓他活着還可以繼續用來牽制劉備等人。
曹丕登基後,有傳聞說漢獻帝被曹丕害死,劉備既未求證也未責問,直接就為獻帝發喪,給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完了之後,宣稱曹丕殺死獻帝,自己繼承大統于西川,成功達到了稱帝的目的。然而,盡管當時劉備稱帝是形勢所迫,但當時獻帝并未遇害,劉備就聽信傳言為其發喪,是不義之舉。如此登上的皇位多多少少都會給後人留下口實,有損其賢德之名。
種種事迹表明劉備雖表明仁義,實則假仁假義,虛僞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