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后因关羽被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223年,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

小时候刚开始接触三国很喜欢刘备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就觉得刘备是假仁义,仿佛读懂三国的人才知道刘备是假仁义,不说刘备是假仁义的反而会被嘲笑说没读懂三国,对三国理解太肤浅,没文化等等。
但刘备真的是假仁义吗?
刘备的仁义是相对于他同时代的军阀而言的,按照我们普通的道德来说刘备并不是什么好人,汉末三国时期那些衣冠楚楚的大臣,在世人眼中到底是什么货色。即使如王司徒这般张口仁义闭口道德,满腹经纶之辈,为了保全性命什么也做得出来。刘备的仁义就是在普遍道德滑落至低谷时,保持一般水平。
很多人骂刘备假仁假义,但是总是骂不到点子上。是把现代价值观加到古代历史中去,只能被人轻松反驳。镇压农民起义、抛弃妻女、轻视女性、刘安杀妻、收买人心、称帝建制都是属于这个范围。那么按照当时的价值观来说,我在这里盘点一下刘备做了哪些坏事。
1.刘备吃过人
吃人在汉末三国时期虽然并不少见,但绝对是很严重的道德问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程昱了:
当然仁义的玄德公绝对不会去吃人的,终生背负吃人道德负担的只有那些不会上历史书的大小吏士们。粮食实在不够了,玄德公的一日两餐也保不住了怎么办?那就使吏请降布吧,只要仁义招牌在玄德公总是能东山再起的。
2.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起兵五十万,浩浩荡荡地南下荆襄,向病重之中的刘表发动了进攻。刘表一生与世无争,在三国的群雄中更是有名的“老好人”。其实,曹操如此兴师动众地南下,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对付刘表。当时,刘表已经六十多岁了,况且已经病入膏肓,根本不会对他构成任何威胁。
曹操此举,主要是为了占据荆州,继而彻底铲除刘备势力。在曹操的心中,各个割据势力均不足道哉,只有刘备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由于曹军的行军速度太过迅速,刘备得到消息的时候,曹操已经杀到宛城了。势单力孤的刘备自然不敢和曹操硬碰硬,他慌忙聚集人马,然后,迅速逃亡它处。
于是,好不容易在荆州站稳脚跟的刘备又过上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刘备虽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荆州,但他却做出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那就是:带着十余万荆州百姓一起逃跑。正规军和老百姓混杂在一起,让曹操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曹操强行攻伐势必会引起百姓伤亡,刘备以十万余荆州百姓性命保全自己军队实属无耻。
3.刘备取益州
这是刘备这一生中最大的黑点。可以说在这之前,刘备还可以靠仁义之名各家诸侯混饭吃。取蜀之后刘备这一生的仁义评价就走到了尽头,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整个过程中可以说是脸都不要了。
就曹操与刘备相比,他之前刺杀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胜似成功。此时曹操是真仁义,虽然知道放走关羽是大害,但他依旧放走,这也是真仁义,这都揭露了曹操心中埋藏的仁义。但面对现实,他知道他不能都做到仁义。刘备则不同,他欲取天下,必先仁义。一开始刘备一无所有。就有一个不是太沾边的皇室宗亲。他知道要立足必先立人。唯有从收人心开始方能收天下,这里他与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提到过。
4.称帝合法性 曹丕是正式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而登基的。
不管献帝是否心甘情愿,曹丕手上是有传国玉玺和禅让诏书,举行了禅让仪式而登上的皇位。历史上将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归为正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曹丕接受禅让成为皇帝,立马就让刘备的地位非常尴尬。过去三国争霸时期,曹丕是魏王,刘备是汉中王,大家地位对等,有事好商量。但曹丕称帝后,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另外,天下间的人才选择要投靠的主子时,刘备这边就比曹丕低了一级,不利于招揽人才。因此,找一个理由让刘备称帝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当务之急。但是刘备称帝有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汉献帝的存在。刘备既自称皇叔,那是以汉臣自居的。正史记载,曹丕接受禅让后,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好好地保护了起来。因为对曹丕而言,献帝活着已经掀不起什么大风浪,让他活着还可以继续用来牵制刘备等人。
曹丕登基后,有传闻说汉献帝被曹丕害死,刘备既未求证也未责问,直接就为献帝发丧,给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完了之后,宣称曹丕杀死献帝,自己继承大统于西川,成功达到了称帝的目的。然而,尽管当时刘备称帝是形势所迫,但当时献帝并未遇害,刘备就听信传言为其发丧,是不义之举。如此登上的皇位多多少少都会给后人留下口实,有损其贤德之名。
种种事迹表明刘备虽表明仁义,实则假仁假义,虚伪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