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衡陽市珠晖區苗圃街道光明街與苗圃路交彙處,有一個建立的衡陽鐵路文化廣場。廣場以宣傳衡陽鐵路文化為重點,這裡的中心部分,是廣鐵集團修建的衡陽鐵路博物館。它是在原衡陽鐵路管理局辦公樓舊址上改建的。
衡陽鐵路博物館。
5月18日,衡陽鐵路博物館全面對外開放,記者進入展廳參觀,探尋那段衡陽鐵路史上并不為人熟知的光榮歲月。
曆經40年的艱難起始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10月,清政府開始籌建粵漢鐵路,任命盛宣懷為督辦鐵路大臣,由此這條鐵路開始了它長達40年的艱苦建設時期。
1936年4月28日,曆經艱難困苦,粵漢鐵路武昌至廣州1095.6公裡鐵路全線貫通。衡陽正處于該線中部,從此邁入了鐵路時代。
衡陽鐵路運輸大隊完成全路搶修運料任務紀念全體合影。
因抗戰需要,粵漢鐵路管理局于1938年8月由武昌遷至衡陽。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為抗戰專門修建了湘桂鐵路衡陽至桂林段,并在衡陽設立了湘桂鐵路管理局。一個城市設有兩個鐵路局,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衡陽成為中南鐵路的中心。
潛伏在衡陽鐵路裡的地下黨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破壞國共合作,内戰爆發。國民黨采取黨化鐵路,為舊政權服務。中共衡陽地下黨組織針鋒相對,在衡陽鐵路勞工中秘密發展黨員、建立組織,上司衡陽鐵路勞工開展地下鬥争。
原衡陽房建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段黨群辦主任蘇東文從2016年開始不斷搜集衡陽鐵路地下黨的相關史料。這些年來,他尋訪過多名當年地下黨成員。蘇東文告訴記者,解放前衡陽鐵路先後有過5支地下黨組織。其中儲存最完整、發揮作用最大的一支是先由湖南省工委上司,後交所屬衡陽工委上司的粵漢鐵路黨總支。
前粵漢鐵路工務處地下黨支部的成員。
1946年春,湖南工委派人來衡陽開展黨的活動,恢複地方黨組織。從1947年初到1948年6月,先後在粵漢鐵路局機關發展黨員6名,随後成立了粵漢鐵路黨支部,由在粵漢鐵路局工務處任職員的童謙瑞擔任書記。接着,進一步發展和壯大黨組織,到1949年7月,已發展黨員20多人,于當年7月下旬成立了粵漢鐵路黨總支委員會。童謙瑞任書記,下設工務、機務、會計、鐵路機廠4個黨支部,另設有一個電務材料黨小組。
衡陽鐵路史上還有一支重要的地下黨組織,它的負責人是衡陽勞工運動的先驅、無産階級革命戰士周炳傑。
1946年12月,中共湘南工委派周炳傑以衡陽鐵路印刷廠排版匠的身份,到粵漢鐵路管理局組建地下黨組織。先後發展地下黨員20名、團員11名和黨的外圍組織“民聯”成員16名,在車站、苗圃(粵漢鐵路局機關所在地)、鐵路機廠、路警等處建立了黨的支部。随後衡陽市江東區工委成立,周炳傑任區工委書記,負責粵漢鐵路和同文印刷廠黨組織的上司工作。
1948年底,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導緻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鐵路勞工生活艱難,年關難渡。經上級同意,周炳傑決定組織鐵路勞工進行“年終索薪大罷工”,要求鐵路當局發年終雙薪和欠薪,得到沿線勞工的積極響應。1949年1月27日清晨,周炳傑按照預定的行動方案,率領一批勞工隊伍包圍了鐵路管理局。接着,地下黨員李茂林率領3000多職工湧入衡陽車站,阻止接發列車,使整個車站陷于癱瘓。有2000多勞工在衡陽鐵路各段、站、廠同時宣布罷工,以作策應。在郴州、耒陽、衡山、長沙等大站,所屬鐵路勞工也一起參加了罷工。總計,參加罷工的人數達到6000多人。經過50多個小時的激烈鬥争,終于迫使當局答應了勞工們的要求,罷工鬥争取得了勝利。同年5月31日,因叛徒告密,罷工上司人周炳傑、李茂林被國民黨反動軍警抓捕,8月7日在衡陽小西門外慘遭殺害,其時周炳傑年僅35歲。
護路護廠 迎接解放
1949年7月初,随着解放戰争的程序,原國民黨交通部決定把粵漢鐵路局機關從衡陽南遷到廣州。為了給解放後的衡陽保留好鐵路的家當,粵漢鐵路黨總支組織開展了反遷移鬥争。結果,整個鐵路局機關搬遷去廣州的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職工,而技術資料幾乎全部完整地儲存了下來。
在粵漢鐵路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戰友們。
為防止敵人破壞,粵漢鐵路黨總支組織職工采用半公開和秘密的方式,盡可能疏散和隐藏技術資料和裝置。在局機關,工務支部收藏了全線的線路和橋梁圖紙,機務支部收藏了全路機車圖,會計支部儲存了會計檔案和票據庫。對于各站、段、廠那些不友善轉移的裝置,黨總支采取靈活政策,想方設法減少損失。最終,除幾台機車的一側汽缸被炸破外,機務段的21台機車得以全部保留下來。
1949年10月8日衡陽解放,鐵路職工在苗圃鐵路地區熱烈歡迎解放軍進城,歡慶勝利。至此,衡陽鐵路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五千勇士橫跨鴨綠江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全面爆發。在這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鬥争中,衡陽鐵路管理局再次沖到了最前線。
1951年,衡陽鐵路管理局職工、家屬捐款5.66億元(舊币),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年後,他們再次捐款20.003億元(舊币),購買戰鬥機“衡鐵勞工第一号”支援志願軍作戰。
1951年3月至1954年5月,先後有33批5264名志願援朝職工和醫療隊奔赴北韓戰場。此外,全局還組織了2.3萬人的抗美援朝預備隊與7400人的家屬服務隊。
榮獲北韓鐵道軍管總局“二等模範機車”稱号合影。
1952年12月,衡陽鐵路管理局局長郭維城奉命入朝,先後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建立鐵路指揮局局長、志願軍鐵道兵指揮所司令員,帶領鐵道兵戰士和鐵路勞工在抗美援朝戰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衡陽鐵路管理局鐵路勞工隊伍中,先後湧現出大批先進集體和個人。
1954年2月15日,在吉林省的通化口岸,即将回國的李世忠,與所有志願參加抗美援朝戰争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機車司機一起,以4台機車為背景,合影留念。
1954年2月15日抗美援朝通化口岸全體同志勝利結束留念。
當年18歲的李世忠與衡陽機務段的8名同僚一起,駕駛着蒸汽機車,于1951年8月25日跨過鴨綠江到達北韓。支撐這場大規模戰争所需的武器、彈藥、糧食、藥品、裝備等物資運輸,以及志願軍部分兵力的投送,都要靠鐵路從國内運送到北韓前線。
慶祝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二周年紀念冊。
“到了北韓以後,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搶運,支援前方戰争。”88歲的李世忠回憶說,當時來自全國的共有500台機車,有機車乘務員5000人,其中50台機車被評為模範機車。李世忠所在的993包車組獲評二等模範機車,評為集體三等功。“也就是工作上過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搶先把軍用物資送到最前線。”1951年底,李世忠所在的機車組在順川橋上負責運輸軍用物資。“雖然是深夜二三點,我們還是遭到美軍殺傷彈的炮擊,正在當班的三名同志犧牲了。”
包車組榮獲三等功紀念合影。
據統計,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衡陽鐵路管理局個人立功受獎172人,立集體功634人,75人光榮犧牲。
百廢待興 變革前行
1950年初,衡陽鐵路快速恢複生産。1958年“全民辦鐵路”,百萬民工投入京廣複線及其他鐵路的建設。衡陽鐵路職工特别是黨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搶修鐵路的工作中,衡陽機廠老勞工王永祥被評為全國鐵路勞動模範,1951年受邀參加國慶典禮,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1966年10月,衡陽機務段組成乘務戰鬥組,在部分地區運輸中斷的情況下,先後20多次跨局牽引列車。司機唐生義被推選為中國共産黨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随着國家對鐵路建設的大力支援,衡陽鐵路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從恢複線路到建設複線,從電氣化改造到建設新線,從六次大提速到開通高鐵,衡陽鐵路樞紐不斷突破瓶頸,擴能提速,日益發展。
80多年來,衡陽鐵路走過了不平凡的曆程。在戰争與和平年代湧現出許許多多革命英烈和時代楷模,值得後人銘記。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之際
衡陽鐵路必将承載
更加光榮的使命
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圖:周堅 蘇東文 羅碧岐 劉君安
編輯:吳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