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我們留意觀察就會發現,倒黴作死的人,其思維說話方式基本相似,那就是傲慢、沖動、易怒,自以為很了不起。而要走好運,要發達的人則謙虛謹慎、心平氣和,總是在向别人學習。

劉備不聽衆臣勸告,也沒有領會李意老神仙對其發出的死亡預警,執意為了“報仇”而伐東吳。孫權向曹丕寫表稱臣,未得奧援,被迫迎戰。
自告奮勇打頭陣的是一位年僅二十五歲的年輕将軍孫桓。孫桓的父親俞河與孫權的兄長孫策關系莫逆。“孫策愛之,賜姓孫,是以亦系吳王宗族。”按輩分,孫桓是孫權的族侄,是孫二代。
劉備聽說東吳派孫桓來與他對陣,非常生氣。“量此小兒,安敢與朕抗耶!”就這麼一個小賴皮孩子,怎麼也敢來跟我劉皇帝對抗呢?!關羽曾稱陸遜為孺子,譏嘲“仲謀(孫權)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将。”劉備今天稱孫桓為小兒。兄弟倆的語氣怎麼變得一模一樣了呢?
其實,隻要我們留意觀察就會發現,倒黴作死的人,其思維說話方式基本相似,那就是傲慢、沖動、易怒,自以為很了不起。而要走好運,要發達的人則謙虛謹慎、心平氣和,總是在向别人學習。
說到關羽,關羽的兒子關興就來了。“關興奏曰:既孫權令此子為将,不勞陛下遣大将,臣願往擒之。”既然孫權派來了孫二代,那就不需要陛下您派什麼老一輩的大将了。我這個關二代也不含糊,我去把他捉來也就是了。
劉備很高興,“朕正欲觀汝壯氣。”我正要看看你夠不夠種,當即就同意了關興的請求。張苞見狀,申請與關興同行。劉備非常贊賞,“二侄同行甚妙。”就這樣,孫劉兩家的第二代人物,因為上輩人的業障,在戰場上見面了。
張苞先開罵:“孫桓豎子!死在臨時,尚敢抗拒天兵乎!”孫桓你這個臭小子,一個馬上就要去見閻王的家夥,怎麼敢跟天兵抗衡呢!咱聽聽這口氣,一個二十剛出頭的年輕人,張口就罵人,而且也帶上了一股傲慢之氣。這哪裡是什麼好兆頭呢?實際上也是沒過幾年,他就在諸葛亮二出祁山之戰中,摔成重傷,不日而亡,死得很慘。
相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孫桓也不含糊,回罵得厲害。“汝父已作無頭之鬼,今汝又來讨死,好生不智!”你爹已經被人割了腦袋,你今天又來找死,真是一個大笨蛋。
兩個年輕人本無冤無仇,因為上一代人的仇怨,見面就罵,令人遺憾。惡語相向是最能鼓蕩激化仇恨的,緊接着就是厮殺了。
天欲取之必先予之,西蜀開局大勝。幾場拼殺下來,孫桓敗退彜陵城。劉備率軍大進,勢不可擋。西蜀大軍“從巫峽建平起,直接彜陵界分,七百餘裡,連結四十餘寨。”
李意老神仙不久前畫的兵馬器械圖四十餘張。劉備現在連結四十餘寨,讓我們看到了老神仙所預言的情景。
當東吳派出第二撥人馬趕到猇亭前線時,劉備的人馬也抵達了猇(xiao)亭。猇亭,顧名思義,老虎怒吼的地方。正是兇神所選之地,殺戮暴起之處。
東吳大将韓當、周泰與劉備陣前相遇,仍沒有忘記用“好言”相勸。啊,陛下,您現在可是西蜀的皇帝了,怎麼能這麼随随便便地上前線呢?假如有一個疏忽閃失之處,想要後悔都來不及了。
這話說得軟裡帶刺,劉備聽起來很不得勁,不由得又是一通大罵。“汝等吳狗,傷朕手足,誓不與立于天地之間!”你們這些東吳的狗仔,害死了我的兄弟,我發誓絕不跟你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劉備自陷害關公之後,精神上出了嚴重的問題。要麼大哭,要麼大怒。大哭是為了遮掩自己的罪惡,大怒是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目的隻有一個,逃避良心的譴責。隻要有機會,他就要表白關公不是他害死的,他是一心要為關公報仇的好兄長!
上天正在密切關注着劉備的表演,上天會按照正義的法則給他應有的果報。
劉備的憤怒,煽動起了西蜀将士的複仇狂潮。他們在劉備的蠱惑下,各路大軍一起掩殺,“勢如泉湧,殺的那吳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又大勝了一陣。
猇亭一戰,不僅關興如願以償,殺了殺父仇人潘璋。連早先投降東吳的糜芳見劉備勢大,也與傅士仁商議着殺了當初直接抓獲關公的吳将馬忠,到劉備的禦營請罪。
盡管傅士仁覺得不能再回西蜀,“去必有禍”。但糜芳卻認為“蜀主寬仁厚德,目今阿鬥太子是我外甥,彼但念我國戚之情,必不肯加害。”
但結果不出傅士仁所料,劉備不僅不接受他們的叛而複歸,且令關興将糜芳、傅士仁剝去衣服,跪于關公靈前。他自己則親手用刀剮之,以祭關公。聲言“朕若饒你,至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見關公乎!”
這哪裡還是當年那個“寬厚仁德”的劉玄德呢?真可謂集兇殘、暴虐、惡毒、血腥、虛僞于一身之一大惡棍。
咱們且抛開關公之死本為劉備、諸葛亮奸險謀害不說。單說糜芳,那可真的是阿鬥太子的舅舅啊。糜家人幾十年追随劉備,捐錢舍物,建立功勞。長坂坡一役,糜芳的妹妹糜夫人雖身受重傷仍拼命保護阿鬥。為了讓趙雲帶阿鬥突出重圍,她竟毅然投井自盡,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糜夫人的義氣與剛烈巾帼不讓須眉,每每想到都令人動容。
從親情倫理上論,糜芳與劉備之情一點也不亞于結拜的兄弟關羽。
且糜芳不是殺害關公的兇手,當初降吳也事出有因。現在他殺馬忠求回歸,有立功減罪的情節。就算是你劉備要反複殺人以推卸自己的罪責,也可以将其斬首,大可不必盡顯兇殘,教壞了兒孫。
淩遲活剮是古代死刑中的極刑,極其殘忍。劉皇帝竟親自充當劊子手,親手剮人,将人性中卑賤的殘忍習性渲染到了極端的程度,影響極為惡劣。
仇恨隻能激發出更多的仇恨,兇殘隻能導緻更大的兇殘。劉備親手剮了糜芳、傅士仁,極大地刺激起張苞的兇性。他哭拜于劉備之前說,“二伯父仇人皆以誅戮,臣父冤仇,何日可報?”
劉備是這麼教侄子的:“賢侄勿憂。朕當削平江南,殺盡吳狗,務擒二賊,與汝親自醢(hai)之,以祭汝父。”吳狗二字用得輕賤,打擊面也太大。吳國的老百姓都跟你劉備有仇嗎?
殊不知,張飛被部将所殺本是惡因惡報,今劉備不思忏悔,還妄言殺盡“吳狗” ,且許諾張苞,一定要抓到殺張飛的兇手,并交給後者親手将他們剁成肉醬(醢),聽着讓人毛骨悚然。
由仇恨、兇殘激蕩而起的一股兇焰,讓劉備“威聲大振,江南之人盡皆膽裂,日夜号哭。”
韓當、周泰急忙将前線的情況奏知孫權。孫權連忙召集文武商議對策。謀士步骘(zhi)提出了自己的建言。“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呂蒙、潘璋、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數人皆亡,獨有範疆、張達二人,現在東吳。何不擒此二人,并張飛首級,遣使送還,交與荊州,送歸夫人,上表求和,再會前情,共圖滅魏,則蜀兵自退矣。”
東吳的這位謀士為了求和,幾乎想到了極緻。孫權居然采納了他的建議,“遂具沉香木匣,盛貯飛首,綁縛範疆、張達,囚于檻車之内,令程秉為使,赍(ji)國書,望猇亭而來。”
孫權是真想求和。
劉備呢,聽說東吳送來了張飛的首級和殺害張飛的兇手,高興壞了。“雙手加額,曰:此天之所賜,亦由三弟之靈也!”他一點也沒有想到這是孫權希望和解的一番誠意。
更有甚者,劉備真的讓年輕的張苞“将範疆、張達萬剮淩遲,祭父之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兇性畢露,連連創下了《三國演義》中最血腥、最兇殘的複仇記錄。
羅貫中前輩為什麼要忍着惡心寫下這樣殘忍的場面呢?他是想告訴我們,身處權力頂峰的人一旦變質,往往失控,最為兇殘。劉備一生說仁義,其言行總要與奸雄曹操相反;可一旦得勢就變質,其兇殘的程度又遠甚于曹操。
我們做學生時,聽張岱年先生講中國哲學,除了“天人合一”讓人震撼之外,再有就是“仇必和而解”了。人與人相處,難免沖突,難免鬥争,甚至戰争,難免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悲劇慘事,甚至惹禍結仇。隻有善于和解才是智者的行為。
我們絕不能讓仇恨一代一代地肆意蔓延裂變!冤冤相報何時了呢?如果心裡永遠裝着仇恨,子子孫孫繼承仇恨,那我們還想不想過好日子呢?面對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的苦難局面,誰能倡導和踐行和解,誰才是得道多助的王者。
夷陵之戰,劉備反王道而大施兇殘,煽動仇恨罪不可恕,必然大敗,其中值得我們檢討借鑒的地方很多。《三國演義》文以載道,幾百年來被尊為經典,豈是浪得虛名!
注明:本文轉自于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