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倒霉作死的人,其思维说话方式基本相似,那就是傲慢、冲动、易怒,自以为很了不起。而要走好运,要发达的人则谦虚谨慎、心平气和,总是在向别人学习。

刘备不听众臣劝告,也没有领会李意老神仙对其发出的死亡预警,执意为了“报仇”而伐东吴。孙权向曹丕写表称臣,未得奥援,被迫迎战。
自告奋勇打头阵的是一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年轻将军孙桓。孙桓的父亲俞河与孙权的兄长孙策关系莫逆。“孙策爱之,赐姓孙,因此亦系吴王宗族。”按辈分,孙桓是孙权的族侄,是孙二代。
刘备听说东吴派孙桓来与他对阵,非常生气。“量此小儿,安敢与朕抗耶!”就这么一个小赖皮孩子,怎么也敢来跟我刘皇帝对抗呢?!关羽曾称陆逊为孺子,讥嘲“仲谋(孙权)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刘备今天称孙桓为小儿。兄弟俩的语气怎么变得一模一样了呢?
其实,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倒霉作死的人,其思维说话方式基本相似,那就是傲慢、冲动、易怒,自以为很了不起。而要走好运,要发达的人则谦虚谨慎、心平气和,总是在向别人学习。
说到关羽,关羽的儿子关兴就来了。“关兴奏曰:既孙权令此子为将,不劳陛下遣大将,臣愿往擒之。”既然孙权派来了孙二代,那就不需要陛下您派什么老一辈的大将了。我这个关二代也不含糊,我去把他捉来也就是了。
刘备很高兴,“朕正欲观汝壮气。”我正要看看你够不够种,当即就同意了关兴的请求。张苞见状,申请与关兴同行。刘备非常赞赏,“二侄同行甚妙。”就这样,孙刘两家的第二代人物,因为上辈人的业障,在战场上见面了。
张苞先开骂:“孙桓竖子!死在临时,尚敢抗拒天兵乎!”孙桓你这个臭小子,一个马上就要去见阎王的家伙,怎么敢跟天兵抗衡呢!咱听听这口气,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张口就骂人,而且也带上了一股傲慢之气。这哪里是什么好兆头呢?实际上也是没过几年,他就在诸葛亮二出祁山之战中,摔成重伤,不日而亡,死得很惨。
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孙桓也不含糊,回骂得厉害。“汝父已作无头之鬼,今汝又来讨死,好生不智!”你爹已经被人割了脑袋,你今天又来找死,真是一个大笨蛋。
两个年轻人本无冤无仇,因为上一代人的仇怨,见面就骂,令人遗憾。恶语相向是最能鼓荡激化仇恨的,紧接着就是厮杀了。
天欲取之必先予之,西蜀开局大胜。几场拼杀下来,孙桓败退彝陵城。刘备率军大进,势不可挡。西蜀大军“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百余里,连结四十余寨。”
李意老神仙不久前画的兵马器械图四十余张。刘备现在连结四十余寨,让我们看到了老神仙所预言的情景。
当东吴派出第二拨人马赶到猇亭前线时,刘备的人马也抵达了猇(xiao)亭。猇亭,顾名思义,老虎怒吼的地方。正是凶神所选之地,杀戮暴起之处。
东吴大将韩当、周泰与刘备阵前相遇,仍没有忘记用“好言”相劝。啊,陛下,您现在可是西蜀的皇帝了,怎么能这么随随便便地上前线呢?假如有一个疏忽闪失之处,想要后悔都来不及了。
这话说得软里带刺,刘备听起来很不得劲,不由得又是一通大骂。“汝等吴狗,伤朕手足,誓不与立于天地之间!”你们这些东吴的狗仔,害死了我的兄弟,我发誓绝不跟你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刘备自陷害关公之后,精神上出了严重的问题。要么大哭,要么大怒。大哭是为了遮掩自己的罪恶,大怒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目的只有一个,逃避良心的谴责。只要有机会,他就要表白关公不是他害死的,他是一心要为关公报仇的好兄长!
上天正在密切关注着刘备的表演,上天会按照正义的法则给他应有的果报。
刘备的愤怒,煽动起了西蜀将士的复仇狂潮。他们在刘备的蛊惑下,各路大军一起掩杀,“势如泉涌,杀的那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又大胜了一阵。
猇亭一战,不仅关兴如愿以偿,杀了杀父仇人潘璋。连早先投降东吴的糜芳见刘备势大,也与傅士仁商议着杀了当初直接抓获关公的吴将马忠,到刘备的御营请罪。
尽管傅士仁觉得不能再回西蜀,“去必有祸”。但糜芳却认为“蜀主宽仁厚德,目今阿斗太子是我外甥,彼但念我国戚之情,必不肯加害。”
但结果不出傅士仁所料,刘备不仅不接受他们的叛而复归,且令关兴将糜芳、傅士仁剥去衣服,跪于关公灵前。他自己则亲手用刀剐之,以祭关公。声言“朕若饶你,至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关公乎!”
这哪里还是当年那个“宽厚仁德”的刘玄德呢?真可谓集凶残、暴虐、恶毒、血腥、虚伪于一身之一大恶棍。
咱们且抛开关公之死本为刘备、诸葛亮奸险谋害不说。单说糜芳,那可真的是阿斗太子的舅舅啊。糜家人几十年追随刘备,捐钱舍物,建立功劳。长坂坡一役,糜芳的妹妹糜夫人虽身受重伤仍拼命保护阿斗。为了让赵云带阿斗突出重围,她竟毅然投井自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糜夫人的义气与刚烈巾帼不让须眉,每每想到都令人动容。
从亲情伦理上论,糜芳与刘备之情一点也不亚于结拜的兄弟关羽。
且糜芳不是杀害关公的凶手,当初降吴也事出有因。现在他杀马忠求回归,有立功减罪的情节。就算是你刘备要反复杀人以推卸自己的罪责,也可以将其斩首,大可不必尽显凶残,教坏了儿孙。
凌迟活剐是古代死刑中的极刑,极其残忍。刘皇帝竟亲自充当刽子手,亲手剐人,将人性中卑贱的残忍习性渲染到了极端的程度,影响极为恶劣。
仇恨只能激发出更多的仇恨,凶残只能导致更大的凶残。刘备亲手剐了糜芳、傅士仁,极大地刺激起张苞的凶性。他哭拜于刘备之前说,“二伯父仇人皆以诛戮,臣父冤仇,何日可报?”
刘备是这么教侄子的:“贤侄勿忧。朕当削平江南,杀尽吴狗,务擒二贼,与汝亲自醢(hai)之,以祭汝父。”吴狗二字用得轻贱,打击面也太大。吴国的老百姓都跟你刘备有仇吗?
殊不知,张飞被部将所杀本是恶因恶报,今刘备不思忏悔,还妄言杀尽“吴狗” ,且许诺张苞,一定要抓到杀张飞的凶手,并交给后者亲手将他们剁成肉酱(醢),听着让人毛骨悚然。
由仇恨、凶残激荡而起的一股凶焰,让刘备“威声大振,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
韩当、周泰急忙将前线的情况奏知孙权。孙权连忙召集文武商议对策。谋士步骘(zhi)提出了自己的建言。“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
东吴的这位谋士为了求和,几乎想到了极致。孙权居然采纳了他的建议,“遂具沉香木匣,盛贮飞首,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令程秉为使,赍(ji)国书,望猇亭而来。”
孙权是真想求和。
刘备呢,听说东吴送来了张飞的首级和杀害张飞的凶手,高兴坏了。“双手加额,曰:此天之所赐,亦由三弟之灵也!”他一点也没有想到这是孙权希望和解的一番诚意。
更有甚者,刘备真的让年轻的张苞“将范疆、张达万剐凌迟,祭父之灵。”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凶性毕露,连连创下了《三国演义》中最血腥、最凶残的复仇记录。
罗贯中前辈为什么要忍着恶心写下这样残忍的场面呢?他是想告诉我们,身处权力顶峰的人一旦变质,往往失控,最为凶残。刘备一生说仁义,其言行总要与奸雄曹操相反;可一旦得势就变质,其凶残的程度又远甚于曹操。
我们做学生时,听张岱年先生讲中国哲学,除了“天人合一”让人震撼之外,再有就是“仇必和而解”了。人与人相处,难免矛盾,难免斗争,甚至战争,难免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悲剧惨事,甚至惹祸结仇。只有善于和解才是智者的行为。
我们绝不能让仇恨一代一代地肆意蔓延裂变!冤冤相报何时了呢?如果心里永远装着仇恨,子子孙孙继承仇恨,那我们还想不想过好日子呢?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苦难局面,谁能倡导和践行和解,谁才是得道多助的王者。
夷陵之战,刘备反王道而大施凶残,煽动仇恨罪不可恕,必然大败,其中值得我们反省借鉴的地方很多。《三国演义》文以载道,几百年来被尊为经典,岂是浪得虚名!
注明:本文转自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