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十二月初七,乾隆正和左都禦史劉統勳在乾清宮議事,忽然内侍來報,說固倫純禧公主病逝。乾隆聽完,心亂如麻,立即帶着劉統勳出宮,直奔公主府。
在清朝,皇帝參加大臣的葬禮也不是沒有,但那都是在喪儀一切都準備停當之後,皇帝去祭奠一番。但像乾隆這樣,公主剛去世就奔到公主府的,的确少見。

這位固倫純禧公主到底是誰,值得乾隆如此重視呢?答案是,此人是康熙的長女,論輩分,乾隆得叫她一聲“大姑母”。更為奇特的是,這位公主其實并非是康熙的親生女兒,而是康熙的侄女,隻不過她從小被抱養到宮中,因而得寵。
本文,筆者将和大家分享清朝這位傳奇公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一、世祖猝崩,兄弟抱團</h1>
固倫純禧公主,康熙的養女,序齒“大公主”,在說這位傳奇公主之前,我需要先說一下他的親生父親愛新覺羅·常甯,也就是順治的第五子,康熙的親弟弟。
清朝順治十八年,清世祖順治帝駕崩,臨終前,他召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和内閣學士麻勒吉入宮寫下遺诏,決定傳位于三阿哥玄烨,也就是後來的康熙帝。
順治帝生前一直在猶豫太子的人選。順治一直希望他的寵妃董鄂妃能為他生下一位皇子,後來終于美夢成真,不料這位四皇子剛生下來就夭折了,讓順治傷心不已。順治臨終前,甚至一度建議從宗親中選一位堂兄來繼承皇位,隻可惜被孝莊太後否決。
順治為何會在選繼承人時如此糾結呢?因為他可供選擇的範圍太小。
順治帝24歲駕崩前,他雖然有8個兒子,但他臨終前可供選擇的繼承人,也就3個。當時,大皇子和四皇子已死,失去了機會。六皇子、七皇子、八皇子三人還不滿1歲,他們在襁褓之中,看不出天性,基本上被順治排除在候選人之外。
是以,順治能夠選擇的是:9歲二皇子福全,8歲三皇子玄烨,4歲五皇子常甯。
清朝來自關外民族,沒有“立嫡立長”的傳統,是以,三位皇子的機會其實是均等的,那順治為何會選擇玄烨呢?
根據湯若望的回憶錄記載,由于當時清宮中天花肆虐,天花的緻死率較高,三皇子玄烨患過天花并且痊愈了,自身形成了免疫。順治為了将來的大清皇帝不出意外,因而決定選擇玄烨為繼承人。就這樣,福全和常甯與皇位無緣。
需要說明的是,康熙和雍正所處的環境不同,康熙雖然繼承了皇位,但他繼位時,哥哥福全和弟弟常甯當時都在孩提時代,并沒有發生奪嫡之争,是以,在康熙的成長過程中,他和幾位兄弟的關系非常好。
康熙即位,四大輔臣攝政,鳌拜日漸崛起。康熙為了對抗鳌拜,不得不拉攏自己的親兄弟。例如,康熙六年,康熙的二哥福全剛滿14歲,康熙便立即晉封他為裕親王。康熙八年,除掉鳌拜之後,在康熙的建議下,由福全和常甯二人共同審理鳌拜。當時常甯雖然隻是皇子,但卻知道維護康熙和愛新覺羅家族的利益,這一點讓康熙非常滿意。
清朝皇子,一般14歲封爵。康熙十年,常甯14歲,康熙立即封常甯為和碩恭親王,這更能看出康熙對弟弟心無芥蒂。
在清朝曆史上,有兩個恭親王,清末的那位聲名赫赫,但清初的這位也不是無能之輩。因為他是康熙大帝的親弟弟,是康熙倚重之人。
康熙對弟弟常甯恩寵有加,這一年,常甯的第一個孩子出世,是個女孩,康熙大喜,堅持把這位侄女抱入皇宮教養,并且封為格格,序齒“大公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二、生而為女,喜入皇宮</h1>
康熙十年十月二十八日,恭親王常甯的側福晉晉氏産下一女,常甯喜不自勝,入宮時在康熙面前還面露喜色。康熙聽聞後,在滿月那天親自入恭親王府慶賀。見到這位侄女粉妝玉琢,十分可愛,尤為喜歡。第二天,康熙召常甯入宮,和弟弟商量,想把侄女抱入皇宮撫養。
在清朝,女兒能在宮中長大,那是莫大的恩賜。是以,常甯雖然不舍,但還是答應了康熙,挑選黃道吉日,親自把女兒送入宮中。
衆所周知,康熙帝多子多福,他一生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為何還要抱養侄女呢?其實,這是有深度原因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康熙十年,康熙雖然已經18歲,但他的子嗣并不興旺。
從史料上看,截止到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二十八日,康熙一共生了3子2女,其中,長子承瑞康熙六年出生,康熙八年去世;
次子承祜是赫舍裡皇後嫡出,生于康熙八年,死于康熙十一年;
三子承慶康熙九年出生,康熙十年十月初去世;
康熙的長女于康熙七年出生,康熙十年春天去世;
次女于康熙十年四月出生,康熙十二年去世。
也就是說,在這位小侄女入宮之前,康熙雖然已經有5個孩子,但僅有皇次子和皇次女兩個孩子還活着。正是因為康熙當時子嗣不旺,他才要抱養侄女入宮。
兩年後,康熙的次子和次女也相繼去世了。抱養的這位侄女成了康熙早期的幾個孩子中,唯一還活着的一位。
後來,康熙在給子女們重新序齒的時候,欽定侄女為“大公主”,成為康熙名正言順的長女,而非侄女。是以,康熙一生雖然隻有20個女兒,實際上相當于有21個。
第二,雖然康熙已經親政,但他仍有拉攏常甯,鞏固皇室兄弟感情。
康熙在除掉鳌拜的幾年後,康熙開始培養自己的力量,朝廷局面瞬間煥然一新。例如,權臣納蘭明珠就是這個時候崛起的。同樣的,康熙對自己兩位年長的兄弟,也頗有拉攏之意。康熙封二哥福全為議政王大臣,而常甯由于年紀尚幼,康熙決定用抱養孩子的方式,拉近兄弟感情。
第三,康熙抱養“大公主”,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今後的聯姻做準備。
清朝和蒙古部落的聯姻,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了,皇太極有9個女兒都嫁到了蒙古,是以皇帝的女兒是最好的政治資源。康熙子嗣不旺,待長女夭折之後,他雖然有次女在旁,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決定抱養一個女兒入宮。
綜上所述,康熙抱養“大公主”,其實是有多方面考慮的。然而,康熙既然把大公主抱入宮中,他就把她當親生女兒看待,并沒有把大公主當“工具”。大公主在宮中備受康熙和後宮諸位嫔妃的喜愛。
大公主在雍正登基後,曾給雍正寫信說:
“蒙聖主眷愛,封我為公主,顯貴已極。”
意思是,康熙帝對我十分疼愛,還封我為公主,我已經非常尊貴了。
“顯貴已極”四個字,這更印證了大公主在宮中的待遇。
康熙初年,大公主在皇宮中的地位超然,由于他是康熙在世的衆多孩子中年齡最長的,是以備受尊重。包括太子胤礽,以及後來的四阿哥胤禛(雍正帝),都曾受到大姐的多次照料,對大姐的印象非常好。
清朝的公主,大多在14-16歲出嫁,但是,由于康熙疼愛大公主,大公主直到20歲才走出皇宮,出嫁前,康熙冊封大公主為和碩純禧公主,給了他豐厚的嫁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5">三、先三世隆寵,受兩代尊敬</h1>
大公主的驸馬是蒙古科爾沁部台吉,名叫博爾濟吉特·般迪,是孝莊太皇太後的娘家人。般迪是蒙古郡王的孫子,官授内大臣、都統。此人是康熙千挑萬選的驸馬。
康熙二十九年,大公主新婚不久,康熙親征噶爾丹,便欽點般迪随軍,當時,康熙主持中軍,左路元帥是康熙的親哥哥福全,右路元帥是康熙的親弟弟常甯,康熙故意将般迪放在右路,一方面是為了考察般迪,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讓他在常甯的麾下,友善立下戰功。
康熙駕崩後,雍正登基,下旨冊封大公主為固倫純禧公主,聽聞大姐身體不好,雍正幾次派人給她送藥。
要知道,在清朝,皇後的嫡女才配擁有“固倫”的封号,其他庶妃的女兒最多隻能封“和碩”。雍正堅持封大姐為固倫純禧公主,可見對這位大姐心懷感恩和尊重。
到了雍正四年,和大公主相伴35年的驸馬般迪去世,大公主的兒子不久也病逝于軍中。長公主年老多病,無依無靠,寫信給雍正,希望能夠帶着兒媳婦搬到京城居住,順便治病。雍正聽聞後,立即派人去科爾沁草原接大姐歸來。這一年,大公主55歲。
在回京之前,長公主給雍正上奏說:
且我患疾後,蒙聖上屢屢施恩醫治,今已好轉……我亦已年邁,惟愛子之媳無品級,恭請聖主施恩賞我兒媳格格封号。為此謹奏。
意思是說,我生病後,多謝朝廷屢次賜醫賜藥,現在身體好多了。我現在已經年近花甲,一生榮寵,本已無欲無求,唯一的遺憾就是我兒媳婦伺候我多年,她沒有半點封诰,懇請陛下施舍給我兒媳婦一個“格格”的封号,也不枉她陪伴我這麼多年。
雍正對這個大姐本就有感恩之心,見到奏折後,立即大筆一揮:
既然公主奏請,著賞為固山格格,該部知道。
意思是,既然大姐你開口了,我立即冊封你兒媳婦為固山格格,并且讓禮部盡快辦理。
在清朝,格格一共分四種,第一種是親王之女,稱“和碩格格”;第二種是郡王之女,稱“多羅格格”,第三種是貝勒、貝子之女,稱“固山哥哥”,最後一種是其他的宗室之女,才被稱為“格格”。雍正封長公主的兒媳婦為“固山格格”,其實還是看在長公主的面子上。
長公主在京城居住了15年,每逢春節、端午、中秋,雍正在賞賜宗室時,都不忘長公主府。長公主雖然深居淺出,但在宗室女眷中威望甚高。
乾隆登基後,如果按照前明朝禮儀,大公主應該被稱作“大長公主”。由于大公主是康熙的長女,年事已高,輩分優渥,再加上乾隆對康熙帝甚是崇拜,是以,乾隆對這位大姑姑更加尊敬,多次派人加以厚賞。每年的中秋宴,乾隆都會邀請大公主出席,不過,大公主是孀居之人,不願出席這種場合,乾隆倒也不為難。
乾隆六年十二月,乾隆聽聞大公主去世,非常傷心,帶着劉統勳奔到了公主府。考慮到公主府人丁單薄,乾隆當即命劉統勳留下幫忙操持喪事。
固倫純禧公主生于康熙十年,在乾隆六年去世,享年71歲,她是清朝少有的長壽公主。她雖然不是康熙的親生女兒,但卻受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隆寵,這種機遇,大清朝獨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2">四、筆者有感</h1>
杜甫曾有詩雲:“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人生在世是講究緣分的,固倫純禧公主雖然并非康熙的親生女兒,但他的父親常甯和康熙沒有奪嫡之争,是以康熙将她抱養入宮,愛她如珍寶,這是她的第一幸運。雍正待如長姐,在她孤苦時準他入京城,這是她的第二幸運。乾隆登基後,視她如長輩,這是她的第三幸運。終其一生,康熙的“大公主”,都是極其幸運之人。
然而,筆者認為,固倫純禧公主之是以幸運,并非隻是因為他從小被康熙抱養,還因為她生在一個相對和平、國力蒸蒸日上的時代。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後宮之中的“公主”何其多也,她們之中,有的有短命公主,也有亡國公主。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凡是可以榮享一個時代的宮廷女子,大多是沾了大環境的光。
筆者一向不提倡封建思想,但我們可以站在曆史長河上回望。以史為鑒,當今的我們,不正是遇到了一個和平、複興的新時代嗎?那麼,作為新時代的新女性,我們需要珍惜時代給我們的機遇,勤力拼搏,不負韶華,用熱情和激情來綻放新時代女性的風采。
越努力,越幸運,如此,我們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是當今社會的“大公主”,我們每個人都是幸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