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古代武将能像關公一樣,在後世留下如此矚目的光輝,以至于現代人一旦看到“忠義”二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關二爺。
的确,至少在小說中,關公的戰績十分耀眼,顔良文醜這種級别的武将,關公能輕松擊敗。耀武揚威的華雄,關公隻用了幾分鐘就摘下了他的腦袋。可以說,在當時隻要是蜀國的對頭,都吃過關二爺的虧。

然而,這樣一位舉世矚目的大将,怎麼就在馬忠這個陰溝裡翻了船?
馬忠是何許人也?東吳的無名末将,估計他在戰場上通報姓名時,壓根沒人聽過這号人物。别說馬忠本人了,就連他的老大潘璋,以及呂蒙等更大的上司,他們的名聲加在一塊都比不上關二爺。曆史就是這麼奇妙,就是這樣一個比雜兵高不了幾個級别的小将,在麥城一戰中撿了個大便宜,生擒了令吳、魏膽寒的敵将關雲長。
我們知道,雖然從名義上,蜀國的老大是劉備。不過,領兵的關羽、張飛以及主持國政的諸葛亮都是這個國家的頂梁柱。蜀漢之興起,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劉備及其部下用了幾十年時間,直到漢中一戰中,魏軍被全線擊潰,劉備鎖定了勝局,這才奠定了蜀漢基業。三分天下後,雖然劉備的地盤不大,兵力也與其他兩方有很大差距,但由于蜀漢有天生的地理優勢,加上劉備手下兵強馬壯,人才無數,是以蜀漢足以與其他雙方分庭抗禮。
不過,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後的劉備,竟做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那就是将鎮守荊州的關羽軍團調遣到北方,進攻曹操。
按理說,荊州駐防茲事體大,劉備為何要輕易地将關羽調出呢?
劉備取得荊州付出的代價,相信各位看官都比較清楚,實在無法了解劉備為何做出這番部署。除此之外,劉備将自己的老本賭在北征上,卻未給予關羽任何支援。抛開局勢不談,單論劉、關二人的私人關系。
難道劉備沒考慮過二弟的安危嗎?為何會讓他隻身犯險孤軍深入呢?
結果,年近花甲的關羽,帶着一支人馬深入北方,先後遭遇了敵方上将曹仁、徐晃、于禁。這場戰争耗時三個月,雖說取得了殺龐德、敗于禁、水淹七軍的戰績,但曹仁仍憑借堅固的襄陽城,拒蜀軍于城下,使蜀軍未有寸進。
屋漏偏逢連夜雨,趁着關羽與敵軍打起了拉鋸戰,東吳立即參與了這場戰争。由于關羽太過深入,是以隻能任由呂蒙輕而易舉地拿下荊州,進而北上與曹軍夾擊關羽。值此之際,關羽被逼入絕路,在兩軍夾擊下難以支撐,最終非但軍隊被全殲,連父子二人的性命也丢掉了。自關羽率兵離開荊州,直到這位名将被殺,僅過了四個月時間。
在這四個月時間裡,蜀國一方并未派出支援。按理說,位于上庸的孟達、劉封理應派出一支人馬,支援這支王牌軍,可這兩人并未響應此次北伐。除此之外,張飛、馬超、趙雲這些大将也沒有絲毫動靜,仿佛他們根本不知道關羽北征。在這幾個月時間裡,作為上司人和總理的劉備、諸葛亮,沒有發過任何一封“中央電報”,更别說親臨前線犒勞這支精兵了。
在小說整整五章的篇幅中,我們隻能看到關二爺在前線上沖殺,與魏吳兩路人馬玩命,卻看不到蜀漢其他将領的身影。且不說擅長用兵的諸葛亮,劉備不是一向仁慈嗎?他怎忍心看自己的義兄弟一大把年紀了,仍孤軍深入,在戰場上拼殺,至死方休呢?
讀起關羽的死亡,頗有幾分“陰謀論”的意思。明眼人一看便知,蜀國的戰略部署就像是把關羽推進了火坑一樣。不過,由于小說的論調是“尊蜀貶魏”,是以我們看不到書中有任何指責劉備的地方,反而在關羽死後我們看到書中出現許多關于關公顯靈的狗血橋段。人都身首異處了,鬼魂再怎麼顯靈,再怎麼托夢,神像再怎麼眨眼,又能改變什麼呢?
那麼,劉備、諸葛亮安排的,從偷襲樊城乃至後來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究竟是怎樣的用意呢?
筆者隻能了解為,平日裡關羽素來不聽丞相的調遣,以至于在這場戰争中諸葛亮想讓他吃點虧,卻沒想到關羽命喪前線——玩砸了。至于劉備,我想他在這起事件中完全是個糊塗蛋罷了。
究竟關羽是不是政治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我們已無從考證。
參考資料:
【《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