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食物彌足珍貴;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精神食糧尤其需要重視。
在我父親母親出生的年代,1950年到1960年是中國自然災害最多,各種疾病肆虐,糧食産量不高的年代。是以,吃飽飯,是那個年代人最大的生活目标。
現在不同了,食物多種多樣,糧食生産也在增加,雖然說确實不如以前綠色環保,但是生活豐富便利程度簡直天壤之别。

就是如此富饒的年代,甚至有着年入近千萬收益的人,卻偷竊三明治。
據《每日郵報》2月3日報道,花旗高管年收入高達100萬英鎊(912萬人民币),卻涉嫌從員工食堂偷三明治而被停職。31歲的帕拉斯·沙阿(Paras Shah)的薪水高達百萬,但他上個月被免去了花旗集團(Citigroup)歐洲、中東和非洲高收益債券交易主管的職務。停職原因是花旗指控他從頻繁員工食堂偷竊食物,特别是三明治和洋芋餅。
很多網友紛紛表示不解,年入912萬人民币,自己想吃什麼買不來,為什麼去偷呢?
我們來看看其他案例:
香港媒體報道,2006年亞洲小姐曾敏被判偷竊罪名成立。令人吃驚的是,月入8000元港币的亞姐,偷的卻不過是一本區區20元的雜志。
十多年前,某社群裡就有富家女自爆偷竊經曆,她坦言:“我不缺錢,可是我喜歡偷東西……偷東西時,我很害怕,但也有快感……”
看過電影《千面佳人》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銀行家美麗的妻子。她在家宴請賓客,暗中偷走他們的珠寶。但後來卻發現,賓客們昂貴的珠寶首飾因為買了保險,是以壓根沒有損失,這讓她非常失落。
有專家曾經這樣解釋過,偷竊癖的心理需要,和更早的童年時的經曆有關。
案例:
有一位家庭條件很好的女孩小敏,在她幼年的時候,父母感情不合,忙于兩個人的戰争。是以,無論她怎麼努力掙表現,想讨好父母,也無法引起他們的關注。
搗亂是一種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一開始,她偷拿父親的錢,父母以為她隻是好奇,并沒有太在意,可後來她開始拿同學的東西,雖然都是些不起眼的文具,每次發現她偷東西,父母都會動怒,甚至打她,而小敏卻在父母的打罵中,找到“你們終于關心我”的感覺。
是以,靠偷東西引起關注的方式也一直延續下來。
再來說,偷盜三明治的高管,他買不起嗎?他真的想吃嗎?未必,在這背後,極有可能是童年某種問題的缺失造成的。
再來說一個案例,很多年前,《南京晨報》報道過這樣一則事件:一個是有房有車、聲名顯赫的男富翁,一個是從安徽農村來打工的打工妹。不料,男富翁雇用打工妹做小保姆後,每天盯着她的房間,隻要發現有零錢就偷偷拿起來,就連1角錢也不放過,4個多月一共偷了71.6元。
後來打工妹辭職,想要要回這71.6元,沒想到,竟然遭到了拒絕。老闆說是房子裡的一切都是他家的,當然也包括桌子上的零錢。
南京醫科大學的心理學家周正猷表示,一些富翁有“戀錢癖”并不奇怪。特别是曾經很窮、後來通過做生意賺錢成為富翁的人,因為深感錢來之不易,是以對小錢看得特别重。
往往看到馬路上有一分錢就會撿起來、有一個易拉罐還會拿回家賣。
但“戀錢癖”的富翁很少去偷竊,看到别人的錢包、手機等錢物則不會動手。
相信看到這裡,您心中也有了一杆秤。對于孩子教育來說,越是缺失某些東西,越是會在成年後去彌補回來。
這也是給所有家長的警示:教育孩子過程中,耐心、愛、尊重、包容都很重要,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在成年後用不良的方式來彌補童年時的缺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