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慰劑”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這樣做最有效

作者:戀愛婚姻心理
“安慰劑”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這樣做最有效

人們走在漫長的人生路上,一路會遇到很多波折和不順利,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希望得到他們的了解和安慰,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也會互換角色,成為那個可以安慰别人的人。

能安慰人,會安慰人,考驗一個人的情商和能力,生活中,很多人本身是好的,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安慰他人的時候,卻起到了反作用,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

如果,我們能懂一點心理學知識,這些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安慰劑”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隻要做好這件事就夠了。

“安慰劑”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這樣做最有效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又被稱之為僞藥效應、假藥效應及代謝劑效應,是心理學概念,主要應用于心理咨詢方面。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起到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

通俗地講,在病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其服用完全沒有藥效的假藥,但病人卻得到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這種以假亂真的做法,在醫學和心理學案例中非常多見,很多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時,經常會考慮使用這種“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安慰别人時,效果就非常明顯。

“安慰劑”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這樣做最有效

積極的心理暗示有着不錯的效果

01)、衆所周知,心理暗示對人的作用是很大的,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和一個消極的心理暗示,帶給人的影響非常明顯。

曾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兩個人同時去醫院檢查身體,當他們改天去取體檢報告的時候,由于兩人的名字相同,其中一人錯把對方的診斷報告單拿回了家。

真實的情況是,一個人得了重病,而另一個人是身體健康的人,就是因為兩人拿錯了診斷報告單,結果令人震驚。

那個原來生病的人,看到自己的診斷結果是健康的,他便完全放心地快樂生活,幾年後,再次查體時,他完全康複。

而另一個本來身體健康的人,看到自己患有重病,是以郁郁寡歡,幾年後,他真的因為得上了那種病而離世。

“安慰劑”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這樣做最有效

02)、也就是說,心理暗示的作用值得我們重視,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法用于安慰别人的時候。

當一個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其相信,事情一定會有轉機,或者告訴對方,事情不是他想象得那麼糟糕。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感覺最無助的時候,如果這時候我們想要去安慰他,就要從最有希望的角度去寬慰對方,把對方從絕望的邊緣拉回來。

我們可以告訴對方一些與之類似、且最後都是好結果的例子,讓其相信自己也會渡過難關,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事後,你會發現,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真的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這在心理學上也是有依據的,更像是吸引力法則帶給我們的力量。

是以,我們要善于運用這種心理學知識,首先幫助對方從情緒上向好的方面扭轉,隻要情緒好了,做事的态度也就有所好轉,事情也會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安慰劑”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這樣做最有效

态度真誠地與之共情,最能打動人

在我們勸慰别人的時候,态度一定要真誠,盡量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這樣,對方才能對你真正地依賴,你再用什麼樣的方法安慰對方,他們都會深信不疑。

人與人的交往本就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隻要我們能夠感同身受地去了解對方,與對方共情,就會得到他的信任。

很多時候,想要安慰一個人,需要花費些時間和耐心,要認真聆聽對方的傾訴,讓其感受到你發自内心的關心和幫助,而不是來敷衍對方的。

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既應該幫助他人,也可能會需要幫助,當我們選擇安慰一個人的時候,就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要付出些時間和精力。

“安慰劑”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這樣做最有效

俗話說,幫人幫到底,如果我們要安慰一個人,就要堅持一下,不要半途而廢,用适當的方法固然重要,而重要的是,不要嫌棄對方麻煩而選擇中途退出。

這樣做,會很大程度上傷害到對方,可能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不參與其中。

綜合來看,我們如果想要安慰一個人,要善于運用“安慰劑”效應,再加上我們的真誠和耐心,相信一定會幫到别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