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然》揭秘:讓大腦“自欺欺人”,才是安慰劑效應的玄妙所在

作者:康德科學

點選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有人說,醫學領域最酷、最奇怪的事之一要數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明明不含活性成分的藥物或“假”的幹預手段,僅僅是患者“相信它有效”,就能改善健康。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鎮痛劑的安慰劑效應,有許多臨床試驗表明,“假”的止痛藥或止痛手術能讓患者真的緩解疼痛,甚至與真手術的效果沒有差别。

疼痛是大腦通過複雜的神經活動産生的一種體驗。那麼,使用安慰劑時,大腦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我們會這樣“自欺欺人”?最近,發表在《自然》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項荟萃分析研究對這個難題做出了回答。

《自然》揭秘:讓大腦“自欺欺人”,才是安慰劑效應的玄妙所在

科學家們指出,為了尋找安慰劑效應背後的神經機制,過去已經有一些小規模的研究。此次通過第一項大規模荟萃分析,着眼于分析單個參與者的全腦圖像,可以詳細分析參與疼痛感建立的各個腦區,進而更深入地了解安慰劑效應。

研究人員為此綜合了20項神經影像學研究,詳細檢視了600多名健康參與者的大腦活動。所有參與者都表示他們經過“治療”減輕了疼痛,不過研究人員想要找出,大腦是否以有意義的方式對安慰劑做出了反應。比方說,安慰劑是改變了大腦産生疼痛感的方式,還是在事後改變了人們對疼痛的想法?

《自然》揭秘:讓大腦“自欺欺人”,才是安慰劑效應的玄妙所在

經過大規模樣本的分析,研究人員将安慰劑效應定位到了特定的一些腦區,例如丘腦(thalamus)。丘腦可以看作視覺、聲音等各種感覺輸入的門戶,由許多核團組成,就像不同的工作站,用來處理不同類别的感覺輸入。結果顯示,對處理痛覺最重要的核團受安慰劑影響最強烈。

另一個痛覺資訊早期處理必不可少的腦區,即軀體感覺皮層,也受到了安慰劑效應的影響。此外,安慰劑效應影響到了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這是将疼痛與其他經曆、行為聯系起來的非常重要的一個腦區。“安慰劑能減少你産生疼痛體驗,包括對痛苦的感受和激發你采取行為避免疼痛的動機。”上司這項研究的Tor Wager教授解釋說。

研究還發現,安慰劑處理減少了大腦島葉(insula)後部的活動,這意味着疼痛形成的途徑受到了影響。

《自然》揭秘:讓大腦“自欺欺人”,才是安慰劑效應的玄妙所在

核磁顯示,疼痛過程中,與建構疼痛體驗相關腦區(藍)活動減弱,與認知和記憶相關腦區(紅、黃)活動加強

另一個引人關注的區域是前額葉皮層,這是與進階認知功能有關的一個重要腦區。當我們預期疼痛時,這個區域會被激活,有助于我們持續追蹤疼痛發生的背景,确認疼痛的存在。但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研究中,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并不一緻,其中并沒有哪個特定區域被持續激活。這提示安慰劑的給藥方式、人的思考和思維方式等因素可能會影響安慰劑效應。

“總的來說,這說明安慰劑效應并不局限于感覺(傷害性感受)或認知(情緒)過程,更像是多種機制的綜合,是以會産生因人而異的結果。”Wager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這些結果可以為開發大腦生物标志物做出貢獻,用來預測不同人對安慰劑的反應,這有助于将安慰劑效應與藥物的止痛反應區分開來。”

《自然》揭秘:讓大腦“自欺欺人”,才是安慰劑效應的玄妙所在

科學家們相信,了解安慰劑效應的神經機制對臨床和藥物開發都有重要意義,當我們結合特定情境、針對特定疾病,以更有效的方式利用安慰劑效應,最終可以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 Matthias Zunhammer et al., (2021) Meta-analysis of neural systems underlying placebo analgesia from individual participant fMRI data.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1179-3

[2] Study Provides Deep Dive on the Neuroscience of Placebo Effects. Retrieved March 3, 2021 from https://news.dartmouth.edu/news/2021/03/study-provides-deep-dive-neuroscience-placebo-effects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内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