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藥“萬能”?還是隻是“安慰劑”?究竟該如何看待

作者:環球網

來源:光明日報

中醫藥“萬能”?還是隻是“安慰劑”?究竟該如何看待

甯夏中醫院和中醫研究所的一名護士正在推着孩子。新華社

中醫藥“萬能”?還是隻是“安慰劑”?究竟該如何看待

江西省新餘市玉水區市場監督局與同濟社群組織玉水八國小生聯手進入大型藥房,開展以"鑒别中醫,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為主題的課外主題實踐活動。廖海進/蓋蒂圖檔社

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随着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中醫得到了更廣泛的接受。然而,很多人對中醫的看法呈現出對立的傾向,往往堅持用詞,往往在中醫相關問題上引起争議。"中藥粉"或"中藥黑"的傾向不利于中藥的健康發展,更有利于人民群衆的健康。那麼,中醫的治療優勢是什麼呢?如何更全面、科學、客觀地看待中醫藥的優勢?我們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讨論。

1. 中醫隻是一種"安慰劑"嗎?

在預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中藥在降低體重轉移率、縮短核酸反式陰性時間等方面的獨特功效為人所知,中藥成功應用于危重病例的搶救,重新整理了中醫"慢朗"的認識, 僅适用于慢病防治。不過,仍有一些"中醫黑"認為中醫不科學,中藥的功效相當于"安慰劑"效應。究竟應該如何理性地看待中醫?

王偉(第一位黃齊學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基于中醫理論,疾病治療體系已被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了多個治療中心,形成了一系列标準、裝置和保健品來區分體質, 健身,在預防保健、重大疾病危險因素的防控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正氣在貯藏,作惡不做",中藥通過調節自身的身體機能,有效地起到了預防疾病的作用。例如,通過高血壓前期、糖耐受性異常、超重等危險因素的幹預,在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此外,在一些功能障礙類疾病(尤其是那些與免疫調節異常有關的疾病)或情緒應激相關疾病中,中藥具有突出的優勢,可單獨應用以顯示足夠的療效,中醫在這類疾病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抑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應激性尿失禁、過敏性鼻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合理應用中醫,可減少複發,預防或延緩疾病進展。

此外,中醫在改善一些疑難症狀和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現代醫學不包括治療或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用于與疾病相關或遺留下來的症狀,或無法解釋的身體不适。雖然有些症狀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但它們也會造成患者的生活品質。如長期幹咳引起的感冒、中醫幹預效果顯著。

陳凱賢(中國科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從建立中西醫統一的長遠目标來看,目前中西醫結合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需要長期努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當代醫學面臨的嚴峻挑戰,如惡性良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紊亂和免疫性疾病等,往往對其單一病原體不明确,可稱為多種因素引起的複雜疾病,與人體遺傳、習慣、飲食和運動密切相關。單一靶點的單通道治療往往難以克服多種因素引起的複雜疾病。在這種情況下,中醫治療作為一個整體,多靶點,多管道顯示出重要的價值。

于曙光(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國家重點學科針灸學術帶頭人):中醫是一個經過數千年反複驗證的科學體系,随着人類認識的加深和疾病譜系的變化而發展。充滿活力的中醫人生觀、醫療的理論和臨床實踐、"治病"的早期幹預思想、以人為本的個體診療模式、整體調控的綜合治療理念和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都使中醫在疾病防治中展現出精準、不可替代的效果。

石斌(山東省頸肩、背、腿痛醫院院長):中醫有自己獨特的科學方法和中醫的本質特征,可以傳承到現在,我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治療方法的優勢,中醫主要有兩類手段: 針灸和處方藥。此外,藥浴、施藥、引導等方式。二、治療思想的優點,"治病"是中醫最著名的思想之一,這種預防醫學思想早在《黃帝内書素清四音論》中就已經形成,在《黃帝内成》中最早的"老幼稚"中,制度闡述了身心調整、生活調整、 飲食調節各方面的要素,如:"光無,真,精神安全,病從一開始!"吃喝有節,活活,不行,是以神的形"等等,這些觀念貫穿了整個中醫。近幾十年來,許多醫學家提出"現代醫學必須從單純的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和社會醫學轉變",人們普遍認為,健康與疾病之間仍存在着"亞健康"狀态。這些新思想,坦率地說,都是中醫堅持了兩千多年的老觀念,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三是文獻資源的優勢,中醫除了辯證困難、使用困難外,還難以閱讀。中醫是滾雪球般的發展,古中藥世代代的書籍,都是當時醫生治療疾病的經驗總結,珍貴。

2、中醫"百萬分之一"?"一個不能"!

與"不同意中醫"相反,有人認為中醫是"百萬分之一",甚至極度排斥現代醫學。中醫和西醫各有長處,中西醫結合在哪些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顧曉紅(教育部高等教育中醫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席、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不是"病"的治本,而是"人"的治病。比如在疫情防控上,我們講"正氣在儲存,惡不做",很好的指導臨床。例如,"沒有治愈"的概念就是強調對人體功能的調節,提高人們的健康水準,減少疾病的發生。在人類衛生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中西醫結合可以做到飽滿、全方位,這種優勢我們不能抛棄,不能簡單地将中西醫分開,兩者不是一個或另一個關系,而是互相融合。

王偉:客觀地認識到中藥療效的局限性,不能誇大中藥的療效優勢。對于一些紅斑病或遺傳病,中藥的療效相對有限。例如,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可以迅速實作血管的重新打開,而中醫的手段也無法達到類似的效果。此外,中藥還需要開發,如中藥複合物成分複雜,核心效果組成不明确,不利于科學評估藥物的潛在療效和風險;這些可能是制約中醫藥更廣泛接受的關鍵因素。

鄭春(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認為中醫藥是"百萬分之一"是"一個不能"!疾病是中西醫的共同敵人,緩解疼痛是中西醫永恒的課題,其實醫學發展到今天,很多疾病還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中西醫也有專業領域,相比,中醫比急藥好、難治、慢性、長于治不治、雜項疾病、長于健康、保健、康複,同時,對于西醫尚不知和診斷不明,西藥診斷明确,沒有治療或治療長期效果不大, 西醫治療的毒副作用明顯,以及突發新的傳染病、流行病,特别是大流行病等。

陳凱賢:幾十年來,中醫結合中西醫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這印證了中醫不僅顯著提高了許多疾病的臨床治療水準,而且為醫學核心價值觀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做出了重要貢獻。 突出中醫藥在當代的價值和作用。否認中醫的科學和重要價值是不正确的,是以是錯誤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社會和中醫藥界也有少數同志的思想比較僵化、自封,不能在當代條件下促進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有些人不能正确把握中醫作為一門醫學與它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思想的關系,不能正确認識中西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關系。中醫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加強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分析中醫的作用,借鑒循證醫學的概念和方法,評估療效。

3、中醫保守?相反!

中醫藥是理論體系獨特、背景深厚、不斷發展的中醫,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存在。如何堅持本質,與時俱進,是現代中醫人應該破解的命題。

顧曉紅:中醫是集"德""道"和"藝術"于一體的高度綜合的醫學。"德"是一顆高尚的醫學倫理和仁慈的心,以"偉大的醫學誠信"精神為代表。在我看來,道德在中醫中不能簡單地了解為職業道德的層次,而是中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誠的醫精神對于中醫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着特殊的指導意義。道是植根于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思想和中醫理論,具有深厚的中國古代哲學。中醫思想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是一種獨特的系統思維,蘊含着相應的、道家本質的深刻哲學智慧。可以說,中醫之道包含着生命之道、天地之道、健康之道、哲學之道。"手術"是在中醫思想指導下形成的診療方法和用藥方法,是中醫臨床實踐千年升華的升華。中醫藝術,在中醫經典中流傳下來,被著名醫學界人士不斷發揚光大。道德、道教和中醫藝術的結合,特别是三者的結合,構成了中醫的精髓。

羅松平(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婦科負責人):中醫屬于傳統醫學。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許多民族中,都有傳統醫學,如蒙古醫學,泰國醫學,回返醫學,藏醫,以及歐洲和美國的替代醫學,如脊醫,順勢療法等。許多民族的傳統醫學有着悠久的曆史,有的隻有自己獨特的診療方法,有的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在衆多傳統醫學中,中醫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經典著作,而且診療方法也比較全面,在唐代已經出口到日本和北韓半島,然後随着"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東南亞國家。是以對世界有更大的影響。中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善于吸收海外的醫療技術和藥物供我使用。如嶺南地區的"海藥"是來自海外的動植物藥,其中許多香料進入中國的外來物種,如肉桂、胡椒、檀香、香等,都被發現具有藥用價值,豐富了中藥的寶庫。從清代開始,西醫進入中國,形成了"中西彙通"學派。是以,中醫是一個獨特的理論體系,是傳統醫學深入而不斷發展的,是一種活生生的生命。這是其他傳統醫學所沒有達到的高度。

4、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亟待"破圈"

近年來,中醫文化熱潮飙升。然而,中醫藥文化由于知識門檻高、專業素質強等原因,在大衆傳播中仍存在諸多誤區,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保健方法被中國人所接受。如何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這是目前中醫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陳凱先:從中醫藥行業内部來看,我們對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并不多,例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在2009年成立了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當時首任"中醫藥碩士"餘培蘭先生擔任該中心名譽主任。我們還贊助了《中醫文化》雜志,不僅有《中醫》,還創辦了英文版,目的是從文化源頭上充分诠釋中醫,向世界展示中醫深刻的人文内涵。不可否認,我們确實傾向于重新研究和輕松傳播。當然,這種傾向也有一些客觀原因,中醫的專業性比較強,特别是與現代科學體系相比是比較不同的。從溝通層面來看,從針灸、中醫、脈搏、太極這些文化外層,通過這些中層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進入文化内層的核心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傳播起來非常困難,容易産生各種誤解, 誤讀和誤導。但如果傳播不落地,就很難形成廣泛的共識,其作用非常有限。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爆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我們不能限制中醫和中醫文化的傳播,不能局限于片刻,除了國内的共識,還要從加深認識、溝通和了解的角度,促進中醫與世界多元醫學文化的互動, 為了人類健康。通過門戶網站、英文出版物和公共媒體,我們将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國際曝光,講述中醫故事,講述中國故事。

石斌:目前,中醫藥文化資源的盤點還沒有大學營,資源開發轉化還不夠,活體遺産的例子還不夠多,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點比較稀缺。中醫"圈外"與文化跨界尚未達到。中醫藥文化可以作為特色旅遊路線或特色内容,将中醫藥的體能修養理念和文化價值體系轉化為公共服務。隻有多方協調,才能讓中醫文化走進老百姓家,到中國人民的心中去。

黃黃(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濟學院教授):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面向大衆,應該易于了解和實用;總的說來,我們應該把握"看、摸、懂、用"的原則。在培養中醫人才時,也要把握好這個原則,要把"國語"說好,要允許一些"地方口音"但不要太強。

(記者:黃曉賢、曹繼軍、吳春燕、李曉東、馮帆、王忠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