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名夏:清朝政壇常青樹 因說錯一句話被順治帝殺掉

作者:海峽網絡

朝代更替之際,有人慷慨就義,以身殉國;也有人見風使舵,迅速轉換角色,官照做,馬照跑。陳名夏,就是後者的代表之一。

陳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陽(今江蘇常州溧陽)人,生于1601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參加大明王朝最後一次開科取士,取得殿試一甲第三名(即探花)的好成績,步入官場。陳名夏例授翰林院編修後,随即被崇祯皇帝任命為戶兵二科的都給事中。

都給事中品級不高,僅為正七品,但位輕權重,屬于谏官系列,不但可以幹預六部的工作,還有權奏報皇帝、上達天聽。不過,陳名夏還沒來得及在這個位置上大展身手,李自成部隊就攻陷了北京。享國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覆滅了。

陳名夏:清朝政壇常青樹 因說錯一句話被順治帝殺掉

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官。一個王朝覆滅了,另一個王朝取而代之,官員卻還是那批人。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急需用人。陳名夏在京城陷落之日上吊自殺,未果。便在一名山西秀才的推薦下,進入大順政權,被任用為弘文館編修。弘文館就是翰林院,兜兜轉轉之中,陳名夏又官複原職了。

陳名夏有心為大順政權效力,大順政權卻無意久留。短短42天之後,李自成就帶着人馬撤出北京,留下一幫投誠的大明官員在風中淩亂。

下一步何去何從?陳名夏經過反複衡量,決定南下投奔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的福王朱由崧。然而,當時把持南明朝廷的馬士英、阮大铖聞訊,給他定了一個“從逆”的罪名,應處絞刑。陳名夏見勢不妙,中途止步,撤回北京。

這時候的北京,已經被清朝入駐了。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陳名夏順理成章地投降了清朝。時任保定巡撫王文奎與陳名夏相識,知道他名氣很大,便向睿親王多爾衮作了隆重推薦。多爾衮任命陳名夏回翰林院任職。

陳名夏:清朝政壇常青樹 因說錯一句話被順治帝殺掉

陳名夏從大明的翰林、大順的翰林,變成大清的翰林。終點又回到了起點。官還是那個官,節操卻在上下起落中一點點丢光,剩下的隻有苟延殘喘、保命為先的苟且。

陳名夏在清朝的官運頗為亨通。最初,他投靠多爾衮,曆任吏部侍郎兼侍讀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多爾衮倒台後,陳名夏仍然屹立不倒,官至秘書院大學士(正一品)。清朝沿用明制,不設定宰相一職,大學士就相當于宰相。陳名夏能夠以一名明朝降臣的身份,位極人臣,殊為難得。

出乎意料的是,陳名夏這棵政壇“常青樹”,會敗在一句脫口而出的話上面呢?

那是1654年的事情。2月的一天,順治皇帝拿了一件明朝的朝服到内院,展示給大臣們看。大臣們都說好看,順治皇帝也沒有反駁。不知道出于什麼心理,陳名夏對内弘文院大學士甯完我說了一句話:“隻須留頭發、複衣冠,天下即太平矣!”

陳名夏:清朝政壇常青樹 因說錯一句話被順治帝殺掉

這句話真是匪夷所思。清朝入關後,立即推行“留頭不留發”的既定國策,為了這5個字不知殺了多少人!甯完我又是陳名夏的政敵。對政敵說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豈不是自尋死路?

很快,甯完我就上了一道彈劾陳名夏的折子:“臣思我國臣民之衆,不敵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統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騎射,士馬精強故也,今名夏欲寬衣博帶,變清為明,是計弱我國也。”好一個“變清為明”“計弱我國”!将一句普普通通的話上綱上線到謀反的地步,簡直就是想将陳名夏一棒打死。

此外,甯完我還恐高陳名夏犯下行事叵測、擢升私交、加罪言官、結黨營私、縱子行賄等罪行。這就是不但打死,還要踏上一隻腳,讓陳名夏永世不得翻身了。

順治皇帝很重視這件案子,親自審理。其實,官場如戰場,這樣的事情對于陳名夏來說屢見不鮮。如果陳名夏像以往那麼,老老實實承認了,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悔罪,多半順治皇帝就放過他一馬,權當給一個深刻的教訓。可陳名夏偏不認罪,沒等罪狀宣讀完畢,就開始反駁了,搞得順治皇帝龍顔大怒:“即使要辯解,為何不等宣讀完畢?”

陳名夏:清朝政壇常青樹 因說錯一句話被順治帝殺掉

審訊開始了,陳名夏除了“留發複衣冠”一條承認外,其餘罪行一律否認,還逐條反駁,态度也很桀骜不馴——或許,陳名夏真覺得自己是委屈的吧——弄得審訊的人十分反感,最終,就憑“留發複衣冠”定了一個斬立決。順治皇帝改為絞刑。

當年3月12日,陳名夏在北京宣武門内靈官廟被劊子手用弓弦絞殺,時年63歲。據稱,順治皇帝得知陳名夏伏法的消息後,“憫恻為之堕淚”。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