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俗稱“秀才”的害蟲,是很多人孩童時期的美味,如今卻難覓其蹤
過去的農村野外,植被豐茂而且昆蟲數量繁多,每當學校放學之後,放下書包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野外,哪裡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捉蝴蝶、逮螞蚱,有的時候還會遇到叫聲嘹亮的蝈蝈,蝈蝈作為知名的叫蟲,過去農村的屋檐下是經常有它的身影,使用高粱稭稈編制成一個個的小籠,裡面放上一隻翠綠的蝈蝈,天氣愈熱蝈蝈叫的愈發的響亮。

螞蚱也是野外最多見的昆蟲,最多見的是飛蝗,隻不過飛蝗善于飛行,看似很多,卻并不好抓。好抓的反而是一種蚱蜢,不但個頭大,而且笨手笨腳飛得特别的慢。很容易就能夠抓住,這種蚱蜢俗稱“秀才”,大概是因為短短的兩個觸角,看上去非常像唱戲裡面的秀才的帽子,加上身體修長碧綠的外表,看起來特别的秀氣,是以被大家叫做秀才。
秀才的學名叫做中華蚱蜢,也被叫做扁擔,老扁,等等諸多的俗稱。是一種分布面積極為廣泛的螞蚱,個頭碩大細長,腿長肚子碩長,不善于飛翔,雖然善于蹦跶,但速度不快很容易捕捉到手。中華蚱蜢喜歡在農田、路邊溝渠、樹林之中出沒,過去數量繁多很容易捕捉,閑暇之餘捉秀才,捉到之後用狗尾巴草串起來,不一會就能夠捉一大串。這種秀才可是一種難得的美味食材。
夏秋之際,是捉秀才的好季節。這種笨拙的大個蚱蜢,碩大的肚子裡面全是黃油,到了秋季還會有飽滿的蟲卵,這些蟲卵看起來晶瑩剔透顆粒飽滿,烤熟之後放進嘴裡嚼嘎嘣香脆,一股獨特的香味在口腔彌漫,蚱蜢是很多孩童的最愛。捉到之後就會在地裡燃起火堆,把串成串的蚱蜢放進火裡面燒烤,不一會蚱蜢就會由綠色轉為焦黃,香味開始逐漸地散開,有的時候也會因為火大把蚱蜢烤糊了,顔色變得發黑吃完滿嘴都是黑色。
蚱蜢的籽粒味道香濃,而且數量特别的多,過去還被村民制作成為蚱蜢醬。這些蚱蜢籽粒的醬存放在小罐子之中,可以長時間的食用,蚱蜢除了能吃之外,還是一味傳統的藥物。将其捕捉之中幹燥存放,是一種用途較為廣泛的傳統中藥。蚱蜢雖然好處多多,但也依然是一種農田的害蟲,這種螞蚱食性頗雜,主要的食物來源是農田之中的農作物的葉莖,加上過去數量繁多,是以對于農田農作物的生長是具有很大的破壞性。
這幾年蚱蜢的數量明顯的減少,好多時候去農村的野外幾乎再也看不到蚱蜢的身影,隻有在一些遠離農田的數量、草叢之中,才偶爾可以看到蚱蜢的存在,之是以數量減少看不到,也是跟這些年農田大量農藥的使用有直接的關系,這種蚱蜢雖然看似個頭很大,但對于農藥來講,幾乎是具有不可抗性,隻要遇到農藥就會挂掉,是以也就出現了數量驟減,對于這種個頭很大的螞蚱你吃過嗎?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