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鄉的蒙古馬

作者:正北方網

遼闊壯美的草原,蘊含着詩和遠方的憧憬。許多慕名者跋山涉水來到美麗的草原錫林郭勒——中國馬都。在藍天白雲下,領略着蒙古馬的骁勇飄逸,追逐着蒙古馬的遒勁足迹。當我陪着他們去那達慕會場觀看賽馬、去敖特爾牧人之家揮杆套馬、去草庫侖、九曲灣牽缰溜馬時,他們的驚歎、癡迷和眷戀,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這個生長于草原的人對蒙古馬與草原的淵源、蒙古馬的特征、品質與精神有了全新的領悟與震撼!進而更迫切地想走近草原靈魂蒙古馬,讀懂草原跳躍音符蒙古馬,感悟草原吉祥圖騰蒙古馬……

神奇蒼茫的錫林郭勒草原自古就是蒙古馬的綠色搖籃和天然牧場,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生存繁衍的足迹。遊牧民族對自然崇拜以“蒼天”為最高神靈,他們認為馬是人類和神之間心靈溝通的天使,連接配接着草原與牧人之間的生命臍帶。中國古代神話和傳說中,馬代表着吉祥的圖騰。伏羲氏觀天下、看龍馬之身稱之為“祥瑞之獸”。古人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具有特别的象征和意義。穿越曆史的塵埃,馬寄托了人們太多的崇敬和美好祈願。“千裡疾風萬裡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從蒙古族這句諺語就可以看出世代逐水草而居的馬背民族對馬的由衷喜愛和贊美。

廣袤豐饒的錫林郭勒草原,曾是匈奴、東胡、鮮卑、突厥、蒙古等少數民族主要的繁衍生息之地。十三世紀,元朝的夏都——元上都在此建立,促進了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融。這片得天獨厚的草原,也孕育和淬煉了具有耐寒、耐粗飼、抗病力和持久力強等特性的蒙古馬。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蒙古高原的先人就已開始馴服飼養馬了,積累了豐富的飼養和馴化馬的經驗。自周、秦到元朝以來,就有大量優良馬匹源源不斷輸送到中原地區。特别是在清代,這裡是馳名中外的塞北名馬及軍馬的盛産地,素有“皇家禦馬苑”之殊榮。在高寒草原上生存的蒙古馬,是世界上較為古老的馬種,雖沒有阿拉伯馬的高大漂亮,沒有英國純血馬的名貴嬌氣,沒有漢武帝夢寐以求汗血寶馬的神奇,但蒙古馬常年處于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抵禦透骨奇寒,在天寒地坼的大草原上擔負着轉牧場、踏堅冰、戰沙場等重任,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穿沙漠過雪原,任何惡劣的氣候和環境都阻擋不住它的步伐。它擁有世界上很多馬都比不上的優勢,那就是無窮無盡的耐力和勇往直前的魄力。

極具蒙古高原和東方色彩的蒙古馬給人以美的震撼和力量的啟迪。在蒙古族的生産勞動、行軍作戰、社會生活、祭奠習俗中,都伴随着馬的蹤影。蒙古馬的形象反複出現在詩歌、諺語、音樂、舞蹈和雕塑中,足以說明人與馬的感情經久不衰,曆久彌新。英雄史詩《江格爾》中多處描寫了蒙古馬的形象。如“阿蘭紮爾(蒙古馬的名字)的背部多麼美觀,它是一切美質的産生之源。它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聚着它的智慧和聰明。阿蘭紮爾的前腿像兔子的前腿,那麼勁秀,蘊含着它的矯健和神速。阿蘭紮爾直豎的雙耳,仿佛豎牢而鋒利的剪刀。阿蘭紮爾甩動的腦鬃,在陽光之下熠熠閃耀……” 對馬的欣賞、體驗與感動,很多時候我覺得是語言和文字無法企及的。當你跨上馬背馳騁碧野間,是否感受到蒙古馬奔放中的神武俊健,強悍中的自信不屈?蒙古馬仰天長嘯、長尾飄灑、似閃電流火在擊鼓揚塵中氣貫長虹,在縱橫千裡中描摹出草原的鳥語花香。當你置身于白雪皚皚的群山環視中,是否感受到蒙古馬寂寥中沉澱的深邃,守望中凝聚的力量?蒙古馬伫立風雪中冥思遐想,目光如潭、鬃毛如瀑、巍峨如山的身軀似一尊凝固在蒼穹之間的雕塑,镌刻着曆史的滄桑,飽經歲月的磨砺。蒙古馬不僅用一馬當先的豪邁與萬馬奔騰的氣概,書寫着孜孜不倦的風采,還用自己的筋和骨造了馬頭琴這個不朽的鑄魂之作,讓生命在長調與牧歌中千秋永存。無論是馬頭琴那悠遠、滄桑、凄婉的鳴響,還是雄渾、明快、铿锵的旋律,能否讓你感到靈魂的滌濯和心靈的共鳴?在草原上,還有什麼能與蒙古馬相媲美呢?!無論你千裡迢迢心懷圖騰而來,還是你提缰揮鞭奔向遼遠,相信你都會對蒙古馬的奔放、凝望、駐守而一往情深。蒙古馬可謂是獨領風騷的一道風景線,是風霜雨雪中永不休止的跳躍音符,讓無數愛戀草原的人為之蕩氣回腸。

蒙古馬以忠義、無畏踐行着“勇往直前、馳而不息、永不言敗”的誓言。蒙古馬是極富感情又忠于主人的動物,英國作家詹姆斯·奧爾德裡奇在《奇異的蒙古馬》一書中寫到,英國人為了搞科研從蒙古戈壁帶走的一匹蒙古馬。馬兒遠在他鄉,寝食難安、神情黯然。凄清的秋風一路向西越過山岡,這匹馬就像遠嫁的姑娘,不停地揚起頭向家的方向頻頻回望與嘶鳴。後來經曆無數個星辰相伴,風雨兼程,經過了無數次激流險灘,砭骨饑寒,終于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品讀蒙古馬這種故土情結,總讓人不由熱淚盈眶。蒙古馬喜歡群居、愛老護幼,對伴侶忠貞,從不傷害其他動物,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蒙古馬在烽火中與戰士共患難勝似戰友。馬飛馳在戰場,如戰士的翅膀,有的在沖鋒陷陣的硝煙彌漫中倒下,有的在槍林彈雨的狂奔突圍中累死。蒙古馬為自己的主人流血流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的舞劇《騎兵》,我看了很多次,每一次看後都令人心潮澎湃。黃沙漫天,狼煙四起。獵獵戰旗在空中飄揚,铮铮馬蹄聲似乎又把我帶到曾經戰火連天、保家衛國的歲月……讓我重溫人馬情、英雄情和家國情!

外公是一位身經百戰的抗日老兵,遼沈戰役中,騎兵師鐵馬勇士乘勝追擊潰敗逃竄的敵軍。敵人借着暮色彌漫,在清水泡子邊複雜的灌木叢和水流湍急的河邊伏擊趕來的騎兵。接連有戰士及戰馬倒在血泊中。在這危急的決斷時刻,一個鄂溫克族老兵,毫不猶豫地帶領外公與幾個年輕戰士,策馬回身,騰空躍起,用自己的身體和馬背做後盾,掩護着戰友們分散撤離的同時,疾馳如箭般沖向流彈紛飛的方向。“清水泡之戰”勝利集結号吹響了,可這位老騎兵卻再也聽不到戰友的呼喚了。那匹随他屢立戰功的棗紅馬,久久伫立在鮮血染紅的河灣,淌着淚,耷拉着耳朵不肯離去。遼沈戰役大獲全勝後,外公騎着老騎兵留下的那匹棗紅馬,懷着戰友未完成的遺志,轉戰大青山,奔向察哈爾大草原開展剿匪戰鬥。沿着祖輩前進的足迹,父母趕着馬車趟過烏拉蓋河與色吉勒河泥濘的沼澤灘,屯墾戍邊在祖國的邊疆。至今我仍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最大的期望,“胸懷要像能跑馬的草原一樣寬闊;志向要像識遠途、有耐力的蒙古馬一樣,把吉祥火種播向天邊。”雖然紅色騎兵和兵團戰士已退出曆史舞台,祖輩們也未給我們留下什麼值得炫耀的财富和顯赫的功名,但是那枚傳家寶——紅色騎兵功勳章,無論何時拿出仔細端詳,依舊熠熠生輝。功勳章上面那閃亮的星,如心底那一簇薪火,給我積蓄着永不枯竭的溫暖與力量!

“一方水土養一方神靈”。蒙古馬經受住來自自然界,來自猛獸,來自一切敵人的生死拼搏。既求得了生存發展,又成就了蒙古馬的英名。蒙古馬與草原已被歲月牢牢地拴緊了感情的紐帶,彼此難以割舍分離。馬已成為一個内涵豐富的符号,草原賦予了它神性,也給予了它人性。人與自然、生命無時無刻不在對話,草原、牧人、駿馬奏響了自然界最動人的和諧樂章。

馬蹄踏過,仿佛曆史在心靈深處回響;馬背回望,仿佛遠古在向你召喚,蒙古馬承載着草原生生不息的輝煌。2014年在中國崇尚的傳統馬年春節來臨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錫林郭勒盟參加牧民傳統那達慕大會時,被蒙古馬精神所感動,希望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吃苦耐勞、一往無前!星河燦爛、四季流芳。“蒙古馬精神”早已融入草原各族兒女的血脈之中,已熔鑄為中華民族龍馬精神之中。在實作“守望相助”,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征途中,天駿嘶鳴聲聲、馬蹄铮铮、奔馳如弓、疾速如箭。勇往直前的蒙古馬,以馳而不息的雄姿丈量着藍天的高遠和大地的遼闊,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韌與執著,奮蹄奔向遠方的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