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故乡的蒙古马

作者:正北方网

辽阔壮美的草原,蕴含着诗和远方的憧憬。许多慕名者跋山涉水来到美丽的草原锡林郭勒——中国马都。在蓝天白云下,领略着蒙古马的骁勇飘逸,追逐着蒙古马的遒劲足迹。当我陪着他们去那达慕会场观看赛马、去敖特尔牧人之家挥杆套马、去草库仑、九曲湾牵缰溜马时,他们的惊叹、痴迷和眷恋,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这个生长于草原的人对蒙古马与草原的渊源、蒙古马的特征、品质与精神有了全新的领悟与震撼!从而更迫切地想走近草原灵魂蒙古马,读懂草原跳跃音符蒙古马,感悟草原吉祥图腾蒙古马……

神奇苍茫的锡林郭勒草原自古就是蒙古马的绿色摇篮和天然牧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生存繁衍的足迹。游牧民族对自然崇拜以“苍天”为最高神灵,他们认为马是人类和神之间心灵沟通的天使,连接着草原与牧人之间的生命脐带。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马代表着吉祥的图腾。伏羲氏观天下、看龙马之身称之为“祥瑞之兽”。古人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具有特别的象征和意义。穿越历史的尘埃,马寄托了人们太多的崇敬和美好祈愿。“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从蒙古族这句谚语就可以看出世代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对马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广袤丰饶的锡林郭勒草原,曾是匈奴、东胡、鲜卑、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主要的繁衍生息之地。十三世纪,元朝的夏都——元上都在此建立,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融。这片得天独厚的草原,也孕育和淬炼了具有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和持久力强等特性的蒙古马。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蒙古高原的先人就已开始驯服饲养马了,积累了丰富的饲养和驯化马的经验。自周、秦到元朝以来,就有大量优良马匹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原地区。特别是在清代,这里是驰名中外的塞北名马及军马的盛产地,素有“皇家御马苑”之殊荣。在高寒草原上生存的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虽没有阿拉伯马的高大漂亮,没有英国纯血马的名贵娇气,没有汉武帝梦寐以求汗血宝马的神奇,但蒙古马常年处于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抵御透骨奇寒,在天寒地坼的大草原上担负着转牧场、踏坚冰、战沙场等重任,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沙漠过雪原,任何恶劣的气候和环境都阻挡不住它的步伐。它拥有世界上很多马都比不上的优势,那就是无穷无尽的耐力和勇往直前的魄力。

极具蒙古高原和东方色彩的蒙古马给人以美的震撼和力量的启迪。在蒙古族的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祭奠习俗中,都伴随着马的踪影。蒙古马的形象反复出现在诗歌、谚语、音乐、舞蹈和雕塑中,足以说明人与马的感情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英雄史诗《江格尔》中多处描写了蒙古马的形象。如“阿兰扎尔(蒙古马的名字)的背部多么美观,它是一切美质的产生之源。它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聚着它的智慧和聪明。阿兰扎尔的前腿像兔子的前腿,那么劲秀,蕴含着它的矫健和神速。阿兰扎尔直竖的双耳,仿佛竖牢而锋利的剪刀。阿兰扎尔甩动的脑鬃,在阳光之下熠熠闪耀……” 对马的欣赏、体验与感动,很多时候我觉得是语言和文字无法企及的。当你跨上马背驰骋碧野间,是否感受到蒙古马奔放中的神武俊健,强悍中的自信不屈?蒙古马仰天长啸、长尾飘洒、似闪电流火在击鼓扬尘中气贯长虹,在纵横千里中描摹出草原的鸟语花香。当你置身于白雪皑皑的群山环视中,是否感受到蒙古马寂寥中沉淀的深邃,守望中凝聚的力量?蒙古马伫立风雪中冥思遐想,目光如潭、鬃毛如瀑、巍峨如山的身躯似一尊凝固在苍穹之间的雕塑,镌刻着历史的沧桑,饱经岁月的磨砺。蒙古马不仅用一马当先的豪迈与万马奔腾的气概,书写着孜孜不倦的风采,还用自己的筋和骨造了马头琴这个不朽的铸魂之作,让生命在长调与牧歌中千秋永存。无论是马头琴那悠远、沧桑、凄婉的鸣响,还是雄浑、明快、铿锵的旋律,能否让你感到灵魂的涤濯和心灵的共鸣?在草原上,还有什么能与蒙古马相媲美呢?!无论你千里迢迢心怀图腾而来,还是你提缰挥鞭奔向辽远,相信你都会对蒙古马的奔放、凝望、驻守而一往情深。蒙古马可谓是独领风骚的一道风景线,是风霜雨雪中永不休止的跳跃音符,让无数爱恋草原的人为之荡气回肠。

蒙古马以忠义、无畏践行着“勇往直前、驰而不息、永不言败”的誓言。蒙古马是极富感情又忠于主人的动物,英国作家詹姆斯·奥尔德里奇在《奇异的蒙古马》一书中写到,英国人为了搞科研从蒙古戈壁带走的一匹蒙古马。马儿远在他乡,寝食难安、神情黯然。凄清的秋风一路向西越过山冈,这匹马就像远嫁的姑娘,不停地扬起头向家的方向频频回望与嘶鸣。后来经历无数个星辰相伴,风雨兼程,经过了无数次激流险滩,砭骨饥寒,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品读蒙古马这种故土情结,总让人不由热泪盈眶。蒙古马喜欢群居、爱老护幼,对伴侣忠贞,从不伤害其他动物,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蒙古马在烽火中与战士共患难胜似战友。马飞驰在战场,如战士的翅膀,有的在冲锋陷阵的硝烟弥漫中倒下,有的在枪林弹雨的狂奔突围中累死。蒙古马为自己的主人流血流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剧《骑兵》,我看了很多次,每一次看后都令人心潮澎湃。黄沙漫天,狼烟四起。猎猎战旗在空中飘扬,铮铮马蹄声似乎又把我带到曾经战火连天、保家卫国的岁月……让我重温人马情、英雄情和家国情!

姥爷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抗日老兵,辽沈战役中,骑兵师铁马勇士乘胜追击溃败逃窜的敌军。敌人借着暮色弥漫,在清水泡子边复杂的灌木丛和水流湍急的河边伏击赶来的骑兵。接连有战士及战马倒在血泊中。在这危急的决断时刻,一个鄂温克族老兵,毫不犹豫地带领姥爷与几个年轻战士,策马回身,腾空跃起,用自己的身体和马背做后盾,掩护着战友们分散撤离的同时,疾驰如箭般冲向流弹纷飞的方向。“清水泡之战”胜利集结号吹响了,可这位老骑兵却再也听不到战友的呼唤了。那匹随他屡立战功的枣红马,久久伫立在鲜血染红的河湾,淌着泪,耷拉着耳朵不肯离去。辽沈战役大获全胜后,姥爷骑着老骑兵留下的那匹枣红马,怀着战友未完成的遗志,转战大青山,奔向察哈尔大草原开展剿匪战斗。沿着祖辈前进的足迹,父母赶着马车趟过乌拉盖河与色吉勒河泥泞的沼泽滩,屯垦戍边在祖国的边疆。至今我仍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最大的期望,“胸怀要像能跑马的草原一样宽阔;志向要像识远途、有耐力的蒙古马一样,把吉祥火种播向天边。”虽然红色骑兵和兵团战士已退出历史舞台,祖辈们也未给我们留下什么值得炫耀的财富和显赫的功名,但是那枚传家宝——红色骑兵功勋章,无论何时拿出仔细端详,依旧熠熠生辉。功勋章上面那闪亮的星,如心底那一簇薪火,给我积蓄着永不枯竭的温暖与力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神灵”。蒙古马经受住来自自然界,来自猛兽,来自一切敌人的生死拼搏。既求得了生存发展,又成就了蒙古马的英名。蒙古马与草原已被岁月牢牢地拴紧了感情的纽带,彼此难以割舍分离。马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符号,草原赋予了它神性,也给予了它人性。人与自然、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对话,草原、牧人、骏马奏响了自然界最动人的和谐乐章。

马蹄踏过,仿佛历史在心灵深处回响;马背回望,仿佛远古在向你召唤,蒙古马承载着草原生生不息的辉煌。2014年在中国崇尚的传统马年春节来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郭勒盟参加牧民传统那达慕大会时,被蒙古马精神所感动,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一往无前!星河灿烂、四季流芳。“蒙古马精神”早已融入草原各族儿女的血脉之中,已熔铸为中华民族龙马精神之中。在实现“守望相助”,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天骏嘶鸣声声、马蹄铮铮、奔驰如弓、疾速如箭。勇往直前的蒙古马,以驰而不息的雄姿丈量着蓝天的高远和大地的辽阔,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与执著,奋蹄奔向远方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