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白事中的喜喪怎麼講?老輩人認為要滿足三個條件,哪三個?全壽全福全終

作者:春秋驿站

人這一輩子,生老病死是誰也無法回避的自然規律,不管是腰纏萬貫的達官貴人,還是日子艱辛的販夫走卒,最後的結局大都是殊途同歸,早早晚晚要撒手人寰,陰陽兩隔。

農村白事中的喜喪怎麼講?老輩人認為要滿足三個條件,哪三個?全壽全福全終

這種生離死别的痛苦和悲哀,對于留在世上的親人們來說,無疑是感情上沉重的打擊。于是乎,舉辦喪事送別逝親,便成了孝子孝女們的重頭戲。

在我們的印象中,喪事的場面是極其悲戚的,高大的靈棚肅穆莊嚴,黑漆漆的棺材陰森可怖,再加上素缟麻衣的孝子孝女們大放悲聲,置身其中,不禁讓人備感壓抑。

時至今日,許多地方仍然有哭喪的習俗,人們會普遍認為,恸哭的聲音越大越顯得有孝道,若是不夠哀痛的話,則會被人笑話有違倫理。

然而,你知道嗎?有一種喪事的氣氛卻颠覆了你的認知,喪事竟然是可以當作喜事來辦的,不僅孝子孝女們臉上看不到悲哀的表情,所有來賓一個個也是笑逐顔開,喜氣洋洋,甚至相關的禮儀和用品與婚嫁喜事無異。

農村白事中的喜喪怎麼講?老輩人認為要滿足三個條件,哪三個?全壽全福全終

比如喪事上會請來歌舞、魔術以及獨幕喜劇等演員,借以助興烘托氣氛,節目将滑稽搞笑的動作,常常引得衆看客們哄堂大笑;主家還會擺下豐盛的宴席,親朋好友推杯換盞,開懷暢飲,興高采烈。

還有,辦理喜喪的榜文訃告、執事謗和對聯,并不是平常的白紙黑字,而是用紅紙書寫,就和大家辦喜事一樣。喜喪上的棺材顔色也不是黑色的,而是大紅的朱漆刷就,給人一種十分喜慶的感覺。

孝子賢孫的孝衣顔色也很特别,除了傳統的白色外,還有黃色和紅色的孝服摻雜其中,對于這種有違喪事常理的行為,若是你不明就裡的話,肯定會認為這是忤逆之舉。

可是孝子孝女們敢這麼做,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畢竟誰也不願意背負忤逆不孝的罵名,遭人唾棄戳脊梁骨的。

農村白事中的喜喪怎麼講?老輩人認為要滿足三個條件,哪三個?全壽全福全終

那麼,這喜從悲來的喜喪到底有啥說道呢?啥樣的喪事才能算是喜喪呢?

其實,之是以有喜喪的習俗,主要是人們能夠正确面對生老病死,認為人生在世,終有一死,非主觀意志所能抗衡,無論再怎麼不情不願,終将有告别人世的這麼一天。

是以,隻要老人一輩子生活的幸福美滿,沒有遭遇什麼大的災禍,能夠順其自然,壽終正寝,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非但不必悲傷,反而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喜事。

由此可見,能夠坦然面對生死,不失為倫理道德層面上的進步,但必須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白事都可以稱作喜喪的。根據老輩人的說法,需要滿足全壽、全福、全終三個條件才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全壽</h1>

農村白事中的喜喪怎麼講?老輩人認為要滿足三個條件,哪三個?全壽全福全終

首先,老人去世的年齡要大。至于說多大?具體的年齡段還真不好說,時代不同,标準也有差別。比如說古代人均壽命隻有三四十歲,六十為一甲子,活到了六十歲就算是高壽了。

雖說距百歲相去甚遠,但也大大地超過了當時的平均年齡,而現在平均年齡已經七十多了,八九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六十歲才剛剛踏入老年的門檻,自然不能算作是高壽。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我們這裡喜喪最低年齡也得八十歲以上。若是過了百歲老人去世,那更是大喜喪了,十裡八鄉都會驚動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全福</h1>

農村白事中的喜喪怎麼講?老輩人認為要滿足三個條件,哪三個?全壽全福全終

其次,老人須是大家庭最大的長輩,甚至已被尊為祖者,并且開枝散葉,人丁興旺,形成了一個大家族,必須是四代同堂以上,兒子、孫子、曾孫俱全,女性晚輩則一律排除在外,

這個條件在多子多福的過去,也許還可以能夠滿足,可對于現在人來說是非常難的。目前獨生子女家庭居多,何況晚婚晚育者衆多,有的三十好幾了還是單身,四世同堂談何容易?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全終</h1>

第三,即使具備了上述兩項條件,若是生前飽受病痛折磨、或者死于意外的天災人禍,不是平平靜靜的無疾而終,自然老去,人生是有缺憾的,仍不能算得上圓圓滿滿的喜喪。

農村白事中的喜喪怎麼講?老輩人認為要滿足三個條件,哪三個?全壽全福全終

過去的人迷信,認為兒孫滿堂、無疾而終的長壽老人,生前積德行善,去世後可以福蔭後世子孫,保佑家族運勢興旺,永續傳承下去,會得到人們的敬仰和緬懷。

還有,喜喪與白喪從出殡擡棺木的人數可以區分,有些地方的喪葬習俗是,一代人要安排8個人擡棺木,若是32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四世同堂的老人過世。

對于這個話題,你如何看待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