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為“喜喪”,喪事喜辦,逝者願意看到嗎?

作者:小農旺

農村喪事,連拉帶唱,還有人唱歌跳舞,辦所謂的“喜喪”。難道“喪事”真的該高興嗎?

何為“喜喪”,其實這個定義在古代,有明确的規定,“喜喪”是存在,但不說人人都能辦“喜喪”。

“喜喪”自然很容易被我們了解,熱熱鬧鬧的辦“喪事”,參與者也沒有那麼多的悲傷,也有人說“喜喪”就是把喪事當喜事辦。

其實,“喜喪”在以前是有規定的,禮儀大邦,喪事又是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人死也是另一種重生的開始,是以才有“喜喪”的存在。

何為“喜喪”,喪事喜辦,逝者願意看到嗎?

而能作為“喜喪”的,我總結了一下,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才可能成為“喜喪”。

1、老人子女都健在

2、需要四世同堂

3、年齡要足夠大

4、要善終,無疾而終

在中國吧傳統文化中有五福之說:壽比南山、恭喜發财、健康安甯、品德高尚、善始善終。而五福最早出自《尚書.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也就是說高壽與善終,我們這裡說無疾而終,都是人的一種福氣,一種福分。

何為“喜喪”,喪事喜辦,逝者願意看到嗎?

比如我本人外婆,可以說是四世同堂,壽終之年92歲,一覺睡着了,就在也沒有醒過了,屬于無疾而終,沒有受罪,沒有病痛折磨,這應該就是善終,屬于“喜喪”。

作為幾乎是全村年齡最高的老人,外婆去世,全村人都來吊唁,但都沒有戚容,反而都很為外婆和舅舅們高興。

我聽說在河北,山東北部,如果碰上“喜喪”,附近十裡八村的人甚至都會主動前來吊唁,以求“沾沾喜氣”。

甚至,在外婆喪禮的當天,還有村裡老者告訴我,這是“喜喪”你不應該哭,也不用哭。

何為“喜喪”,喪事喜辦,逝者願意看到嗎?

而現在我們一般所指的“喪事喜辦”,往往都是扭曲其本意。成為了一種攀比,或者又稱為了生者借機斂财的門路,這是對逝者的“亵渎”,也不是逝者願意看到的。

有人有四個兒子,60多歲得癌症去世,兒孫為了跟别的老人攀比,請了戲班子,搭台唱戲。

有人有權有勢,老父親去世,靈堂擺了七天七夜,為的就是給湊份子的人留出充足的時間。

特别是出現了,老人去世,大辦喪事,而作為兒女們竟然哭不出來,甚至催生了以“哭靈”為生的行業。

趙本山拍的《劉老根》,剛開始就是專門給人“哭靈”的,真是讓人悲哀。

何為“喜喪”,喪事喜辦,逝者願意看到嗎?

在我們沂蒙山區,現在基本村村都有“治喪委員會”。已經不存在喪事大辦的現象,當然我沒了“喜喪”。

一切從簡,我們這裡的習俗。如果親人去世,簡單辦理,一天就完事。

前年,我一個堂哥50多歲,急性心肌梗塞,半夜2點人沒得,第二天三點就火化出殡了。

何為“喜喪”,喪事喜辦,逝者願意看到嗎?

“喜喪”也并不是誰都能辦的,貿然的舉報“喜喪”,用我們老人的話說,那是會折生者福氣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