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下江南

作者:靜讀青史

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下江南

他一生肅穆風雅,善于騎射,他的筆墨自字迹也曾經遍布大江南北,一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他繼承大位的時候是25歲,正值青春壯年,康熙八歲即位,不但一開始掌不了權,而且整個童年都被那些繁文缛節束縛着,雍正40多歲即位年齡也是比較大的。

乾隆下江南

乾隆皇帝的皇位得來也比較明正言順,沒有經曆雍正那種九王奪嫡的血雨腥風,即位以後和兄弟們也是相處的比較融洽,最令人羨慕的恐怕就是他無與倫比的健康了,他是中國曆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活到88歲。

乾隆下江南

關于乾隆的身世有很多不同的傳說,史籍當中也隐約的提到過,那就是乾隆其實是漢族人的孩子,實際上,他是浙江海甯一個姓陳的人家的兒子,這個姓陳的人家早年有很多人在朝廷都是位極人臣,有一年雍正家和陳家差不多的時間都生了孩子,雍正聽了十分高興,就讓陳家把孩子抱過去看看,好久才被送回來,陳家發現孩子被掉包了,不是自己家那個了,而且是男孩,變成了女孩了,陳家人當然是大驚失色,但是不敢聲張,說出去就是滿門抄斬。

乾隆下江南

後來雍正皇帝即位,馬上就提拔了陳家人到了緊要的官職,是以,有一種說法是乾隆當了皇帝以後老是下江南,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去查詢自己的身世。

乾隆下江南

有人統計的乾隆在位60年或遠或近的出巡,有150次左右,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六次下江南,每次出去都是耗時耗力,最後兩次下江南,乾隆皇帝已經70多了,是以每次下江南之前的一年都要派出官員勘察路線,修橋鋪路,建造行宮皇帝走的道要平要直,不許彎彎曲曲的。

乾隆下江南

這些操辦的地方官就趁機勒索沿途的百姓,稍不服從就拆房子,平祖墳,還找借口把無辜的百姓抓到牢裡,老百姓都是敢怒不敢言,到了出巡的時候排場更是奢華驚人。

跟上皇帝一起走的王公大臣,嫔妃官員有2000多人,水路上動用大船1000多艘,陸路上征用馬匹6000匹,馬車400輛,駱駝800頭,征調纖夫3600人,其他服役的民夫也高達一萬人,從北京到杭州,興建了行宮有30所,沒有行宮的地方就搭成蒙古包,但凡是禦駕經過地方一定要灑水除塵。

乾隆下江南

沿途30裡之内,地方官員一律穿上官服迎駕,所有紳士,讀書人,老百姓都得到現場排隊跪拜,乾隆皇帝覺得隻有這樣才能顯示出他的盛世氣派,那些地方的官員,富商,為了拍皇帝的馬屁,都是挖空的心思。

乾隆下江南

在河裡安排龍舟燈房,在岸上搭建彩棚,揚州,蘇州,杭州等皇上的隊伍要經過的地方店鋪民屋全部油漆一新,官員在鎮江的城外用紅綠綢鍛裝飾成一個巨大的桃子,十多裡外就能看得見了,皇帝的龍舟一到,忽然煙火大發,巨桃開裂了,桃子裡就出現了一個劇場,有好幾百個演員在演戲。

乾隆下江南

有一回乾隆帝在揚州大宏源停留,誇着說,哎呀,這風景不錯嘛,很像北京南海的瓊島春陰,就隻少一座喇叭塔了,揚州官員聽了暗地裡買通了太監,拿到了喇嘛塔的圖紙,立刻興工,一夜之間,生生的造出一座喇嘛白塔。

不用說,這些操辦的官員富商都得到了皇帝的嘉獎,乾隆帝總是去江南南巡得目的是其中一樣就是視察水利工程,他在視察淮河的時候就發現原來的土堤不安全,于是就下令天柱榆林石岸,還親自花出圖樣,有個地方關在奏折裡提出的方案,與他不謀而合,皇帝就非常高興,立刻升了他的官。

乾隆下江南

南巡的時候要途經山東,江蘇,浙江三省,乾隆皇帝多次下令減除這三個地方的賦稅,而且他還參觀農田、織造機房、鼓勵農桑,等等,這些做法都展現了乾隆帝重視發展農業的一貫方針。

南巡經過的有一些名人的墓地和祠堂,比如像是嶽飛,韓世忠,方孝孺,于謙等等,乾隆皇帝總是要特地派出官員去祭祀,他自己本人還出席了對禹陵周公廟,孔廟和明太祖陵的祭祀。

乾隆下江南

江南地區讀書人很多,乾隆皇帝就宣布增加所到地方的官學生的名額,還破例增加600多人進士及第的資格,對于沿途居住的退休的老臣,乾隆皇帝都給予特别的優待和禮遇,每一次來迎駕,這些人都要升一級官爵,乾隆皇帝就用這種方式籠絡人心,拉攏漢族的讀書人和官員。

也有史學家認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目的是乘興南遊,因為乾隆本身是個太平之君,過慣了驕奢的生活,當時的江甯,揚州,蘇州,杭州,等等,城市相當繁華,經濟也非常發達,而且江南的美景名勝甲于天下,美不勝收,乾隆皇帝當然樂意去這地方玩了。

乾隆下江南

從乾隆南巡的主要活動來看,他的社會積極意義還是很大的,不過就像剛才說的一樣,每一次南巡所花費的開支太大了,六次加起來,總共支出超過了2000萬兩,耗費之大,時間之久,動用人力物力之巨,都已經開創新的曆史記錄了。

這當中難免滋生政治腐敗的先端,這種事情被一些正直的大臣看出來了,有個侍郎上奏說陛下南巡,民間疾苦,怨聲載道啊!乾隆皇帝看了,特别生氣,怒氣沖沖地反問,你說民間疾苦,那你說什麼人疾苦啊,說是抱怨,那你具體指出什麼人有怨言呢?當然,這個侍郎肯定是不敢回應的。

還有一個大學士陳錦怡反對乾隆皇帝巡遊湖州,乾隆皇帝就說了,朕去湖州,不是去玩的,是去那兒看種桑養蠶,這個陳學士是很沉痛的說皇上這回去湖州,下一回湖州就沒有蠶桑了,老百姓的元氣幾代人都恢複不了啊,話随是這麼說,可是皇帝不聽,說的再多都是白說,而且這兩個官員都受到了處分,這樣一來,清朝上上下下的鋪張奢靡獻媚取寵的風氣就越來越濃烈了。

乾隆下江南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清朝的國力達到了高峰,當時中國的國民生產毛額,占了全球的1/3,國庫裡有七千萬兩以上的白銀儲備,可是到了乾隆末年,庫存隻剩下了兩百萬兩,這正是和乾隆皇帝的揮霍,浪費是分不開的,統治者越是窮奢極欲,就越是造成了風氣的日益敗壞,老百姓的負擔就越來越重,清王朝也是從這一段時間開始走上了由盛轉衰的下坡路了。

乾隆下江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