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下江南

作者:静读青史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下江南

他一生肃穆风雅,善于骑射,他的笔墨自字迹也曾经遍布大江南北,一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他继承大位的时候是25岁,正值青春壮年,康熙八岁即位,不但一开始掌不了权,而且整个童年都被那些繁文缛节束缚着,雍正40多岁即位年龄也是比较大的。

乾隆下江南

乾隆皇帝的皇位得来也比较明正言顺,没有经历雍正那种九王夺嫡的血雨腥风,即位以后和兄弟们也是相处的比较融洽,最令人羡慕的恐怕就是他无与伦比的健康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活到88岁。

乾隆下江南

关于乾隆的身世有很多不同的传说,史籍当中也隐约的提到过,那就是乾隆其实是汉族人的孩子,实际上,他是浙江海宁一个姓陈的人家的儿子,这个姓陈的人家早年有很多人在朝廷都是位极人臣,有一年雍正家和陈家差不多的时间都生了孩子,雍正听了十分高兴,就让陈家把孩子抱过去看看,好久才被送回来,陈家发现孩子被掉包了,不是自己家那个了,而且是男孩,变成了女孩了,陈家人当然是大惊失色,但是不敢声张,说出去就是满门抄斩。

乾隆下江南

后来雍正皇帝即位,马上就提拔了陈家人到了紧要的官职,所以,有一种说法是乾隆当了皇帝以后老是下江南,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去查询自己的身世。

乾隆下江南

有人统计的乾隆在位60年或远或近的出巡,有150次左右,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六次下江南,每次出去都是耗时耗力,最后两次下江南,乾隆皇帝已经70多了,所以每次下江南之前的一年都要派出官员勘察路线,修桥铺路,建造行宫皇帝走的道要平要直,不许弯弯曲曲的。

乾隆下江南

这些操办的地方官就趁机勒索沿途的百姓,稍不服从就拆房子,平祖坟,还找借口把无辜的百姓抓到牢里,老百姓都是敢怒不敢言,到了出巡的时候排场更是奢华惊人。

跟上皇帝一起走的王公大臣,嫔妃官员有2000多人,水路上动用大船1000多艘,陆路上征用马匹6000匹,马车400辆,骆驼800头,征调纤夫3600人,其他服役的民夫也高达一万人,从北京到杭州,兴建了行宫有30所,没有行宫的地方就搭成蒙古包,但凡是御驾经过地方一定要洒水除尘。

乾隆下江南

沿途30里之内,地方官员一律穿上官服迎驾,所有绅士,读书人,老百姓都得到现场排队跪拜,乾隆皇帝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盛世气派,那些地方的官员,富商,为了拍皇帝的马屁,都是挖空的心思。

乾隆下江南

在河里安排龙舟灯房,在岸上搭建彩棚,扬州,苏州,杭州等皇上的队伍要经过的地方店铺民屋全部油漆一新,官员在镇江的城外用红绿绸锻装饰成一个巨大的桃子,十多里外就能看得见了,皇帝的龙舟一到,忽然烟火大发,巨桃开裂了,桃子里就出现了一个剧场,有好几百个演员在演戏。

乾隆下江南

有一回乾隆帝在扬州大宏源停留,夸着说,哎呀,这风景不错嘛,很像北京南海的琼岛春阴,就只少一座喇叭塔了,扬州官员听了暗地里买通了太监,拿到了喇嘛塔的图纸,立刻兴工,一夜之间,生生的造出一座喇嘛白塔。

不用说,这些操办的官员富商都得到了皇帝的嘉奖,乾隆帝总是去江南南巡得目的是其中一样就是视察水利工程,他在视察淮河的时候就发现原来的土堤不安全,于是就下令天柱榆林石岸,还亲自花出图样,有个地方关在奏折里提出的方案,与他不谋而合,皇帝就非常高兴,立刻升了他的官。

乾隆下江南

南巡的时候要途经山东,江苏,浙江三省,乾隆皇帝多次下令减除这三个地方的赋税,而且他还参观农田、织造机房、鼓励农桑,等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乾隆帝重视发展农业的一贯方针。

南巡经过的有一些名人的墓地和祠堂,比如像是岳飞,韩世忠,方孝孺,于谦等等,乾隆皇帝总是要特地派出官员去祭祀,他自己本人还出席了对禹陵周公庙,孔庙和明太祖陵的祭祀。

乾隆下江南

江南地区读书人很多,乾隆皇帝就宣布增加所到地方的官学生的名额,还破例增加600多人进士及第的资格,对于沿途居住的退休的老臣,乾隆皇帝都给予特别的优待和礼遇,每一次来迎驾,这些人都要升一级官爵,乾隆皇帝就用这种方式笼络人心,拉拢汉族的读书人和官员。

也有史学家认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目的是乘兴南游,因为乾隆本身是个太平之君,过惯了骄奢的生活,当时的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等,城市相当繁华,经济也非常发达,而且江南的美景名胜甲于天下,美不胜收,乾隆皇帝当然乐意去这地方玩了。

乾隆下江南

从乾隆南巡的主要活动来看,他的社会积极意义还是很大的,不过就像刚才说的一样,每一次南巡所花费的开支太大了,六次加起来,总共支出超过了2000万两,耗费之大,时间之久,动用人力物力之巨,都已经开创新的历史记录了。

这当中难免滋生政治腐败的先端,这种事情被一些正直的大臣看出来了,有个侍郎上奏说陛下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啊!乾隆皇帝看了,特别生气,怒气冲冲地反问,你说民间疾苦,那你说什么人疾苦啊,说是抱怨,那你具体指出什么人有怨言呢?当然,这个侍郎肯定是不敢回应的。

还有一个大学士陈锦怡反对乾隆皇帝巡游湖州,乾隆皇帝就说了,朕去湖州,不是去玩的,是去那儿看种桑养蚕,这个陈学士是很沉痛的说皇上这回去湖州,下一回湖州就没有蚕桑了,老百姓的元气几代人都恢复不了啊,话随是这么说,可是皇帝不听,说的再多都是白说,而且这两个官员都受到了处分,这样一来,清朝上上下下的铺张奢靡献媚取宠的风气就越来越浓烈了。

乾隆下江南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高峰,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全球的1/3,国库里有七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储备,可是到了乾隆末年,库存只剩下了两百万两,这正是和乾隆皇帝的挥霍,浪费是分不开的,统治者越是穷奢极欲,就越是造成了风气的日益败坏,老百姓的负担就越来越重,清王朝也是从这一段时间开始走上了由盛转衰的下坡路了。

乾隆下江南

继续阅读